2003年,非典席卷整個北京,八成門店選擇關停。彼時,呷哺呷哺打出口號:“一人一鍋,非典染不上”,擊中了人們的需求。隨著疫情的后退,呷哺呷哺甚至創下日客流量2000位的就餐記錄。
故事的啟示不僅僅是“勇敢”:要想不被“背叛”,你就得重新理解你和與消費者的關系。
新冠病毒掀起的風暴中,我們也看到了餐飲業內部的變化與思考。
01
標品的威力
毫無疑問,疫情會讓消費者會對每一個餐飲品牌重新開始認知。
首當其中的問題就是:外面是天災,你會吃什么?消費者一定會聚焦的點是健康、衛生、大品牌。所以,肯德基、麥當勞,憑借著品牌優勢和自主配送,保住了熱度。
某種意義上,消費者在疫情中的餐飲品牌選擇,回答了行業里的“天問”:
在打造餐飲品牌時,到底是傾向于獨創、手工,以提高附加值截取消費升級的紅利?還是傾向于模塊化、標品、簡單的SKU去滿足大多數人的喜好?
如今,國情幫助他們做了回答:回歸標準化。穩定的味道、穩定的出品,讓消費者會穩定地信任你。
不過,菜品標準化,并不是指菜品工廠化。針對不同的餐飲企業,制定適合自己的標準化,不同的餐飲企業,不同的標準化,運營成本也不同。
對于中小餐飲企業而言,首先解決兩個問題:第一,采購標準化;第二,烹飪標準化。
采購標準化
有些時候,顧客去一家餐廳,會感覺菜的味道變了,除了廚師的原因,還有采買的原因。
食材采購不夠標準,品質不夠穩定,會直接影響菜品品質。
例如,一壇紅燒肉要肥瘦相間,采買的人拿回的五花肉肥多瘦少,這種情況不用吃,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食材不對,味道也會截然不同。
烹飪標準化
在餐飲發展中,技術人工成本是相當高的,在過去一個廚師就是一家餐廳的頂梁柱,可以決定餐廳的生死。這個隱性成本更是巨大。菜品的標準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完美的餐食要有良好的口味和不錯的觀感。我們會發現現在的大眾餐飲,尤其是連鎖餐飲,后廚可能沒有很多大廚,就是幾個人在配菜制作,這也得益于食材制作的標準化。
02
“網紅”將迎來大敗局
在2003年的上海,一張晚報記錄了這樣的新聞:非典來了,上百家網紅店一夜之間消失。在報道中,一個受訪者談起其中一個品牌:昨天還在電視上做著十幾秒的廣告,一周之后,老板就不見了。
從這個角度看,疫情之中,重營銷、輕產品的“爆款店”會最先被消費者拋棄。畢竟,再誘人的商業想象,沒有根基都是一場空。
經歷這次疫情后,消費者在收入下降和衛生安全的影響下。”不想花后悔錢”的思維,”沒認知有風險”的思維會異常頑固。 從而會降低嘗鮮試錯的頻次。
也就是說疫情過后,消費者會更愿意選擇一些以前體驗過,以前就信得過的一些品牌。
從行業的長遠發展而言,一場沖擊也是洗牌,幫消費者篩出優秀企業。
動蕩時期,企業既要想辦法承受住突如其來的打擊,又要能夠充分利用突然的意外機會。活下去,成為了今年很多餐飲老板的共同目標。
餐飲是民生行業,一定會逐漸恢復,但一定不是原路返回。洗牌后的餐飲市場一定會加速推動專業化的歷史進程。
愿疫情過后的你,王者歸來。
內容精選
↓↓↓
點擊圖片 即可閱讀
采編 | 是八角呀 霍東
資料參考:財經無忌
視覺 | 隋隋
合作交流/轉載 | 13331083197
課程/雜志咨詢 | 13331083967
2020年一帆風順,趕緊點個“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