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規模強化品牌認識,吸引更多消費者,幾乎是每個餐飲品牌的憧憬。而這條由新興品牌邁向成熟品牌的路,卻并不好走。
以咖啡行業為例,我們來看看全國一二線城市的業態分析。
本報告選取了全國12個一二線城市作為研究范圍,采樣品牌共達13990個,采樣店鋪達到20877間。
數量
咖啡市場兩極分化
咖啡業態市場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開店10家以下的品牌店鋪數量占比高達77%。而在這其中,目前僅開有1家門店的獨立品牌店鋪占比就達到了61%。造成這種發展態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咖啡業本身的進入門檻偏低。
另一方面,開店10家以上的品牌只有58個,品牌數量占比小于1%,但店鋪數量卻占比達到23%。這樣的占比差距,充分說明了成熟品牌的復制拓展能力要遠遠超過其他的新興品牌,從新興咖啡品牌到成熟連鎖品牌之路堪比獨木橋。
城市
上海一枝獨秀
上海作為海派國際大都市,在城市咖啡店鋪數量“比拼”中一枝獨秀。此外,成都、重慶、武漢、杭州這類休閑城市的表現同樣值得廣大咖啡業者關注。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海派城市、休閑氣質的城市以及高知人群聚集的城市,對咖啡的需求空間較大。在目前獨立品牌占據多數市場的現狀下,連鎖品牌在這類城市中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以及競爭優勢。
商圈
咖啡品牌對商圈能級要求低
在本次統計的樣本中,開設在城市級核心商圈的咖啡店數量占比僅為12%。與快餐品牌相似,咖啡品牌對商圈能級同樣沒有過于嚴苛的要求。基本上,有商業的地方就能有咖啡店。
購物中心
對咖啡品牌需求量有限
在本次統計的樣本中,僅有13%的咖啡品牌入駐了購物中心,絕大多數的咖啡品牌選擇成為街鋪。
一方面是因為咖啡品牌對物業的要求相對寬松;另一方面,購物中心對咖啡品牌的需求量十分有限。因此,街鋪便成為了大多數咖啡品牌拓展的主要戰場。然而,在知名連鎖咖啡品牌中,入駐購物中心的比例卻有大幅提升的跡象。
在下面的分析中,選取了開店數量在10間以上的代表性咖啡品牌作為樣本,深度分析這些咖啡連鎖品牌領軍者的市場表現。
數量
咖啡品牌強弱分化現象突出
開店數量在10間以上的咖啡連鎖品牌樣本量僅有58個,僅占總樣本的0.4%,但市場份額卻占到了23%。
其中開店數量排名前10的品牌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18%。尤其是星巴克,僅這一個品牌就占據了6%的市場份額。
咖啡品牌強弱分化現象突出,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時間內,尚不可能出現強者壟斷通吃的局面。
品牌
開店容易,擴張不易
在開店10間以上的咖啡品牌中,新興的品牌僅有6個,占比10%。咖啡品牌開店容易,連鎖擴張不易,想在短時間內建立復制模式,實現快速拓展更是不易。
面積區間:300-1000平米
人均消費:50元
2013年10月于上海開設首店的韓式咖啡品牌@Some Coffee,結合了韓式田園和地中海風格,打造人與自然、戶外園林與溫馨室內完美結合的舒適空間。目前已進駐深圳、成都、上海等城市。
面積區間:200-500平米
人均消費:50元
MANGOSIX在韓國已有100多家連鎖店,于2013年7月在中國上海開出首店。該品牌以芒果飲料為其明星產品,咖啡并非核心產品。品牌擁有完備的周邊產品線,以品牌吉祥物MANGSIK為形象的產品涵蓋了玩具、服裝、零食、文具等品類。2016年計劃開設18家新門店。
面積區間:100-300平米
人均消費:63元
品牌誕生于韓國濟州島的秀麗海岸,該品牌在咖啡廳內還設有兒童游樂區、電腦區以及書吧等配套服務。品牌計劃重點拓展一二線城市。
面積區間:150-300平米
人均消費:40元
Segafredo定位為純意大利咖啡,主營意式咖啡和小食,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均有布局,已入駐了上海靜安嘉里中心、杭州西湖新天地等項目。
面積區間:200-500平米
人均消費:50元
逸美時光為傳統咖啡品牌,主營咖啡及意面、松餅等簡餐,設計風格崇尚自然文化,并增添了土耳其、東南亞風格的水晶燈飾,打造優雅的休閑環境。
面積區間:70-80平米
人均消費:35-40元
Cocoa Colony并非傳統咖啡品牌,而是將“砸著吃”作為獨特亮點的巧克力品牌。其產品包括咖啡、飲品及甜點。已進駐上海來福士廣場、上海百聯奧特萊斯廣場等項目。
主題屬性
“咖啡+簡餐”逐漸成為主流
主題創新方面,咖啡品牌尚處于市場試水階段,絕大多數品牌仍是以傳統經營為主。
另一方面,“咖啡+簡餐”已成為市場主流。在58個咖啡品牌中,超過40%的品牌簡餐屬性更強,不以咖啡作為主打產品,比如上島咖啡就是以西餐為主打。
26個簡餐屬性更強的咖啡品牌中,有10個為臺系咖啡品牌。臺系咖啡品牌的餐飲及娛樂屬性更強,咖啡并非主營業務,部分品牌還包含棋牌,客群以就餐、娛樂活動為主。
城市
連鎖咖啡品牌的拓展特征
連鎖品牌咖啡最青睞北京、上海和深圳這3個城市,而廣州、成都、重慶雖然在上文所述的店鋪數量排名靠前,但相比之下,知名品牌商家進駐比例稍低,這也表明品牌商家的拓展進入會對城市經濟與氣質屬性并重考量。
新興品牌
上海咖啡行業發展領先
新興品牌在樣本的12個城市里,已經進駐了8個城市,其中全部新興品牌均進駐了上海,并且其門店數量已經占到了新興品牌門店樣本(104家)的60%以上,上海咖啡行業發展遠遠領先于國內的其他城市。
其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城市就是成都,其新興品牌進駐率僅次于上海,新興咖啡品牌拓展可優先考慮成都。
商圈
咖啡品牌選址寬泛
在上文所述的所有門店統計樣本中,將門店開在城市級核心商圈的咖啡店數量僅占比12%,而10家以上的咖啡連鎖品牌,將店面開在城市級核心商圈的占比也僅有16%。
單獨就太平洋、星巴克和COSTA這3個知名品牌來看,核心商圈開店比例也只比其他品牌高出了十多個百分點而已。
物業
非購物中心依然是主戰場
根據前文數據顯示,樣本所有咖啡品牌入駐購物中心的店鋪占比僅有13%,而開店10間以上的連鎖咖啡品牌卻有25%的門店分布在了購物中心里,上升了12個百分點。單就太平洋、星巴克和COSTA而言,其入駐購物中心的比例分別高達41%、39%和33%。
品牌復制能力越強,知名度越高,進駐購物中心就越成為品牌的優先選項,但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非購物中心物業依然是咖啡品牌拓展門店的主要戰場。
購物中心
傾向引入“純咖啡”品牌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純粹做咖啡的品牌比“咖啡+餐飲”品牌進駐購物中心的店鋪比例高出了20%。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購物中心對這類“純咖啡”品牌的接受程度更高。
因此,咖啡品牌若以進駐購物中心為主要拓展方向,做好咖啡本身是品牌需要考慮的方向。
開關店分析
歐美品牌發展態勢好
通過對品牌的總開店數和關店率進行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品牌的發展狀況:歷史開店數(圓的大小)能夠反映品牌在行業的影響力,關店率(灰色部分大小)則可以反映品牌的發展階段。
關店率最高的是3個較早進入內地市場的臺系咖啡品牌:兩岸咖啡、上島咖啡以及名典咖啡;其次為2個韓系咖啡品牌:Coffee Bene和Zoo Coffee;而Mccafe、COSTA、星巴克等歐美品牌,以及太平洋咖啡等這一類香港品牌則發展勢頭較強。
國籍分析
歐美品牌市場拓展占有率高
在58個連鎖咖啡品牌樣本中,國內品牌最多,共有31個,其次是歐美和日韓品牌,中國市場三足鼎立局面已經形成固化。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品牌平均開店數為63間/品牌,日韓品牌為53間/品牌,歐美品牌為170間/品牌。歐美品牌的市場拓展占有遠遠高于國內和日韓品牌,其市場統治力在短期內仍難以撼動。
附錄:店鋪數量前20的品牌信息
來源:贏商網大數據中心 | 編輯:eddy | 統籌:鶴九
試著回復以下的關鍵字
打賞、選址、單品、大數據、轉型、管理、差異化、O2O、星巴克、王品、麥當勞、海底撈、豆撈坊、外婆家、黃太吉、伏牛堂、人人湘、雕爺、很久以前……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