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上午,財新網援引投資人士消息稱,餓了么上周已經與阿里巴巴簽訂投資框架協議,阿里巴巴向餓了么投資 12.5 億美元。
目前,阿里巴巴及餓了么都未對這一消息作出正式回應,但接近阿里巴巴的消息人士已經對《好奇心日報》證實了相關說法。
這筆投資將餓了么估值推向 45 億美元,而阿里巴巴也將以 27.7% 的占股成為餓了么第一大股東,超過了早先的投資者騰訊、大眾點評以及餓了么創始團隊。
今年融資金額最高的國內公司
這是餓了么今年第四次融資,不算未公開數額的滴滴出行戰略投資,餓了么今年已經融了22.5 億美元,僅次于滴滴出行和美團點評。
今年 11 月中旬,餓了么已經對外宣布,滴滴出行成為其戰略投資者,但并未宣布投資總額、持股比例及合作方式等細節信息。此前,亦有來自《東方企業家》的消息稱,被傳有意兼并餓了么的美團,也曾在這輪融資中舉牌,且出價高于阿里。
外賣成為下一個三足鼎立的大戰
互聯網巨頭今年都在投入外賣。今年年中百度宣布將為自己早先收購的團購業務糯米注入 200 億美元,并加大對百度外賣的投入。
隨后在 10 月,擁有外賣業務的美團和大眾點評宣布合并,隨后融資 28 億美元。合并后,阿里巴巴退出,騰訊成為美團、點評背后的主導支持者。
直到兩個月前,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依然對外表示,自己的公司希望堅持獨立發展,要在成立十周年的 2018 年上市,并且已經聘請 CFO 開始運作相關程序。但此回12.5 億美元投資讓阿里巴巴成為餓了么最大股東。
連外賣這個細分市場,也完成了那個熟悉的“站隊洗牌”過程:百度外賣、餓了么、美團-大眾點評三家各為其主,合計占據了中國 85% 以上的外賣市場份額。
騰訊為什么不要餓了么?
餓了么的兩位創始人張旭豪、康嘉曾經對外說過很多次,當他們還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本科時,是怎么通過替同學給餐館打電話、自己騎著三輪車去取單送單,將外賣這個生意慢慢做起來的。
即使在 2011 年和 2013 年先后獲得三輪投資后,餓了么的規模和整個中國的外賣市場一樣,看起來還不是很大:到 2014 年初,餓了么只有 200 多名員工,覆蓋范圍也只有全國的 20 個重點城市。
2014 年獲得來自大眾點評、以及既有投資人的 8000 萬美元投資后,餓了么進入了瘋狂的增長期:通過大規模的地推團隊,一年內將覆蓋城市擴展至 250 多個,覆蓋商戶 20 萬家;接入更多第三方物流團隊,日均交易訂單數超過 100 萬,活躍用戶超過 2000 萬。
大眾點評的背后,是 2014 年年初入股并獲得其 20% 股份的騰訊。這輪融資后,騰訊一度將大眾點評作為其線下服務的重要入口,并在微信錢包、QQ 等產品內為點評留下了位置不錯的入口。
而在 2015 年初餓了么的 E 輪融資中,騰訊干脆與大眾點評一起,出現在了投資者名單中。“騰訊當時參與餓了么的那輪投資,一部分原因就是被大眾點評拖下水了。”一位接近騰訊戰略投資部的消息人士對《好奇心日報》表示。
過去兩年半,騰訊和大眾點評各參與了兩輪餓了么融資。相對于后來者阿里巴巴,已經持有相當股份的騰訊可以用更少的錢控制了餓了么。
“騰訊本輪不追投餓了么,實際也是因為美團-大眾點評的這一輪融資。如果繼續支持餓了么,等于是在建議這個市場進行新一輪合并,成本太高。”上述接近騰訊投資部門的消息人士向《好奇心日報》表示。
說到底騰訊沒有像合并微票兒和格瓦拉、壟斷售票市場一樣去撮合美團與餓了么,還是因為它認定通過美團外賣打敗餓了么會比爭搶餓了么股份更經濟。
有口碑,阿里為什么還要繼續投餓了么?
在阿里巴巴 2015 年中宣布與螞蟻金服合計投資 60 億元,成立線下服務平臺“口碑網”時,沒人覺得這個想法很靠譜——至少在外賣領域,留給這個新公司的空間已經很小了。
根據易觀智庫 2015 年 11 月的監測數據,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的整體交易規模已經達到 64.3 億元,其中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合計所占的市場份額就在 85% 以上,餓了么僅領先美團 0.1 個百分點。至于大眾點評、口碑網,以及更多的小規模外賣平臺,爭奪的都是那 14.1% 的剩余市場。
但口碑 CEO 范馳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它們會更多專注服務商家,而不是像團購和外賣一樣燒錢搶消費者。
目前,口碑已經上線了一個針對商戶和服務商的開放平臺,全面開放其支付、營銷、信用、社交關系鏈等 9 類技術接口,并嘗試引入海底撈、外婆家、西貝等在供應鏈、服務領域做得不錯的大型餐飲品牌,希望將其能力打包輸出給中小商戶。
但口碑只有平臺,在物流上,并沒有顯著的優勢。而張旭豪、康嘉打理的“餓了么”,則在過去一年多,將物流的“即時配送”能力作為了公司繼續發展的一個重點。
上述接近阿里巴巴的消息人士向《好奇心日報》表示,阿里投資餓了么,主要也是為了補齊口碑目前的物流短板。作為一個平臺化運作的產品,口碑未來的 O2O 場景也不會局限于目前的外賣,也需要滿足更多需要即時配送的商戶需求。
餓了么除了外賣還有什么?
“外賣的核心就是即時配送。”張旭豪曾經這樣表示。在 2015 年初拿到 3.5 億融資后,他也表示將把其中的大部分投入在物流配送方面。
目前,餓了么擁有一個超過 20 萬人的配送團隊,但只有其中的幾千人,才是餓了么的員工。每天給用戶送餐的十幾萬第三方配送員,都是由一個叫做“蜂鳥配送”的系統來安排的。
“蜂鳥配送”實際就是與滴滴、Uber 的技術核心類似的一個即時調度、導航和結算平臺,用于發布配送員招聘信息、訂單分配、配送導航和資金結算,這有助于提高每個配送員的效率,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更多的訂單配送。
在 2015 年 8 月底的一場發布會上,餓了么曾經披露過上線這一平臺后,對效率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提升:當時,一個外賣配送員的標準工作量是 28 單/天;而當第三方配送員嘗試“蜂鳥配送” 6 個月后,效率可以提高到 35 單/天。
不過餓了么在物流市場并非沒有對手。至少在一線城市,中午看到達達快遞員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在外賣這件事上,互聯網公司還能做點什么?
在融資、發補貼、做物流之外,餓了么也曾經有過一些不那么像外賣公司的想法:
比如,他們想與那些可以做外賣生意的中央廚房合作,快速生產大量簡餐。一方面,這種做法可以減少在物流、食品質量等環節的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通過壓縮中間環節的各種成本,也能提高餐廳生產的性價比。
又比如,他們已經上線了一個方便小商戶采買糧油、米面、菜肉等原材料的平臺“有菜”,通過與大型供應商合作,降低商戶的運營成本,也可以從交易中賺取傭金。
說到底,這才是餓了么、美團這些爭得你死我活的外賣公司應該做的事:用手里的錢,幫助建立其一個更完善、服務體驗更好的產業鏈,并讓所有相關者都能從中獲益。也只有這樣,外賣平臺才可能像滴滴、Uber 控制專車一樣在面對餐廳時占據更多話語權。
如果只能帶來人流,外賣再怎么燒錢,也不過是另一個團購。
來源:好奇心日報
整理編輯:eddy
餐飲界新媒體專注餐飲創新研究
國內餐飲新媒體TOP10、搜狐自
媒體聯盟、網易自媒體聯盟成員
▼ 點下面「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