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餐飲界"立馬關注!
導讀
幾十年來,不管是肯德基,還是麥當勞,都將中國市場視為國際增長的核心地帶。但是近幾年來,隨著本土同行的快速進化,再加上客群需求的不斷升級,曾經貴為行業標桿的洋快餐巨頭已經陷入到了競爭困境中,其姿勢不再是領跑者的意氣風發,而變成了陷入泥沼的掙扎與困頓。
除了中國餐飲市場大環境的變化外,其自身固有的模式瓶頸無疑是其發展的最大阻礙。
洋快餐品類的落幕
從大品類角度,不管是漢堡快餐還是炸雞快餐,都可以列入西式快餐的子品類。稍作比對,炸雞快餐有著天然的“非健康”認知。這本來對于漢堡快餐有獨特的順應認知的競爭力。可惜的是,兩個品牌真正的利潤型產品:薯條與可樂,也都是存在相同的“非健康”認知。
中國的人均GDP從2003年步入1000美元,到2008年超過3000美元。經預測,中國在2020年的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人均GDP的升級,代表消費不斷進入一個個新的階段。從大時代角度看,整個餐飲消費,正從“快時代”進入“休閑時代”。
烹飪方式也是從“炸時代”進入“蒸/烤時代”。
如今兩大巨頭在各地測試的新型休閑餐廳,也是順應趨勢。這砍向當前主要利潤的這一刀,卻不似鍵盤俠敲幾個字那般容易。
切不切得下去,如何不傷根基,才是對經營者最大的挑戰。
職業化過度
不得不承認,中國餐飲業確實是由麥當勞肯德基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在過去的20多年里,眾多的民營企業,像海綿吸水般向榜樣學
習。其中,把麥肯系統生搬硬套的,大多都已經掛了。更多的是學以致用,結合自身基因加以改造,不斷地優化系統,逐步完善成就了自身的系統。
眾所周知,海底撈在運營體系里是沒有KPI(關鍵績效指標法)的。張勇說,“我們不考核各門店的利潤,也不考核營業額和餐飲業經常用的一些KPI,比如單客消費額等。”但海底撈并不是沒有考核,主要是通過上級主管以巡店的方式來進行。在以“人治”為主的海底撈,師徒制模式從初創時已經延續至今。海底撈的內部管理模式更像一個家族企業,而培養新人的方式則是師傅帶徒弟。
說實話,我曾經也很抵觸這種“落后”的管理方式。在經過2-3年的民營企業深度接觸后發現:過度職業化帶來了按部就班的就業,喪失了創業的危機感,喪失了創新能力,最終喪失了品牌在戰場上的競爭力。在如今整個行業進入史無前例的惡劣競爭環境下,再大的企業,也是掙扎在生存邊緣。
在BAT,大多數的辦公桌下放著睡袋;在華為,不履行創業奮斗精神的,自然得不到發展;被揭露“吃人文化”的亞馬遜,口號是:work hard, HAVEFUN,make history。Amazon嚴苛的文化,是幫助彼此面對殘酷的現實:你并沒有那么好,你還可以更好。
你是什么樣的人,就能夠成就什么樣的品牌與企業。職業化過度,讓品牌的創始人文化、企業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傳承。
焦點的散失
先是由肯德基發起的本土化戰略,麥當勞也在不久后跟進。從里
斯特勞特的定位理論來講,這是一種焦點的散失。消費者對于品牌有三個階段:
1、 品牌認知;
2、 品牌記憶;
3、 品牌傳播。
品牌的聚焦與否,影響并決定了消費者的消費決策。你能記住麥當勞肯德基哪些中式快餐?
問:一個歪果仁的宮保雞丁飯,會比四川廚師做的好么?
有人會反駁,去麥當勞肯德基大多是沖著食品安全信任度而去。那好,食品安全度和銷售什么品類有關么?
另一個邏輯是:產品線的無需擴展,恰恰是經營者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放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維度看,本土化是多余的一步。啟動休閑餐廳和社會化營銷,都能夠幫助品牌更好的聚焦并升級品類。
麥當勞全新的DIY餐廳,已將產品線迅速收攏,仍然聚焦在自身漢堡品類。兩款米飯(蜜汁雞腿滿碗飯/鮮辣火腿滿碗飯),也收縮到僅限廣州地區。
品牌經營,就像人的成長階段,總會有一小段的迷失。但最終的成熟,都是不再模仿他人,而是做更好的自己。
歡迎原創投稿 小編微信號:laohekansjihie 郵箱:1499596415@qq.com
▼ 點下面「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