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很多人認為對飲品業是“致命”打擊。
但如果放到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企業周期來看——
更大的危機或許并不是這場疫情本身,而是疫情過去之后,活下來的企業該如何重新思考長期發展。
在疫情中,我看到了新茶飲不得不重新審視的“人力成本”。
-01-
人力成本的“不能承受之重”
星巴克伙伴,圖片來自百度
西貝稱貸款發工資只能撐3個月
瑞幸咖啡的員工一半為兼職,圖片來自百度
-02-
如何把人工成本降下來?
雷萌1號,是快樂檸檬打浦橋日月光店的“員工”,一身明黃線條圓潤,做一杯奶茶僅需90秒。從中午12點開始營業,一直到晚上8點,這位“員工”根本不需要休息。
熟悉咖門的朋友一定猜出來了,雷萌1號是快樂檸檬與阿里聯合開發的調茶機器人。
疫情之后,用智能化設備替代人工,似乎到了重新提上日程的時候。除節省人工成本外,在確保安全、降低風險方面,智能設備也有絕對的優勢。
瑞幸有兩萬多名員工,但其中,有一半是兼職員工,用來應對高峰時間段人手不足的問題。
人流量小時,不雇傭兼職員工
兼職的員工按照小時算工資,多勞多得、不勞不得,在疫情閉店期間,自然也就不用支付高昂的成本。
類似的靈活用工模式,在肯德基、麥當勞司空見慣,面對突發的“黑天鵝”時間,能大大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
當然,用好兼職員工的一個前提,是建立高效的培訓體系。對新茶飲品牌來說,瑞幸應聘階段的線上學習、線上考試模式可以參考,降低培訓成本,進而降低用工成本。
我曾經參加過CoCo都可的產品分享會,在現場親手調制了幾杯產品,一個很深刻的感受是,當時做的3款產品基本上都能在6~8個步驟下完成出品。
業內一個服務數千家門店的研發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所有產品的制作步驟不能超過6步。
其產品在研發時,就充分考慮到了吧臺制作人員的動線,每一個步驟都力求節省人力成本。
疫情之后,飲品產品研發至少有兩個方向需要調整:
第一是最大限度簡化產品制作流程,讓一杯茶做起來更省事;
第二是調整產品結構,逐步降低人力成本高、標準化程度低的水果茶品類,增加奶茶、咖啡等產品的比例。
沈帥波曾在講座中提問:“如果有一天你的線下門店生意,按下了暫停鍵,你該怎么辦?”
今年春節因為疫情閉店,大量備貨的品牌面臨損耗。鄭州本地的一個茶飲品牌,所有員工都在自己的顧客群、朋友圈售賣水果、鮮牛奶、養樂多。
他們在平時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私域流量,與顧客保持深度鏈接,在處理庫存時,他們有天然的銷售渠道和顧客信任。
疫情期以來,拍視頻教粉絲做奶茶的品牌也不在少數。
我們大膽設想一下:如果每家店都有自己的顧客群,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飯圈顧客”,在閉店期間,有沒有可能把做奶茶的小料、茶葉、牛奶等做成“家庭制作套餐”,通過“無接觸外賣的方式,配送到顧客家里呢?甚至,有沒有可能生產出零售化可流通的產品包,讓用戶在家做奶茶?
即便在特殊時期,員工依然知道顧客在哪里,能和顧客持續的互動,持續做生意——這或許是另一種提升人效的思路。
有贊創始人白鴉建議,未來一定要嘗試“不出門做生意”。
就像私域流量是未來流量競爭的基礎陣地,不出門做生意的能力,也是未來每個生意人的基本能力。
在疫情中,一份調查顯示,85%的中小企業熬不過3個月。但是,依然有企業想辦法去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
前幾天看到,字節跳動5萬人在家辦公,效率不降反升的文章,在互聯網領域引發熱議。
對員工數量常常以千為單位的茶飲連鎖品牌,同樣的事情,你比別人做得快、做得早,就會變得主動。提早布局,就會獲得先機。
特殊時期,誰的效率高,誰的組織力強,誰的協同力強,誰的團隊行動快,誰就能在第一時間突圍,迎接疫情結束后補償性消費的到來。
-03-
優秀的企業,都擅長“化危為機”
統籌|妮可 編輯|金語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識別圖片二維碼,了解更多內容
茶顏悅色的爆紅路徑:
“引爆”門店的水果茶產品你也能做:
6張表格,幫你“設計”出好產品:
— 商務咨詢 —
18339988529(同微信)| 17310709150(同微信)
— 課程咨詢 —
13253329903(同微信)| 17744612803(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