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茶米茶在湊湊門店橫空出世,采用火鍋+茶飲的創新模式,在業界刷了一波存在感。
如今,茶米茶不僅在北上深開了3家單獨門店,還要在今年開出400家店,希望躋身頭部品牌行列。
這個誕生于火鍋店的茶飲品牌,有戲嗎?
作者|國君
-01-
開在喜茶對面,日單1200杯的茶米茶
在上海打浦橋日月光廣場,眾多茶飲品牌在這里“貼身肉搏”。
一層東區喜茶搶占流量高地,B2層樂樂茶步步緊逼、還有一點點、CoCo都可、快樂檸檬等品牌同區域競技。除此之外,清心福全、茶湯會、大苑子、和米堂、鮮芋仙等數十個中小品牌緊追不舍。
去年5月,湊湊火鍋就開在喜茶的對面,茶米茶藏身其中,以期從眾多品牌的鏖戰中,求得生存之機,驗證茶米茶產品和模式的可行性。
茶米茶門店
據茶米茶研發負責人介紹,外賣+堂食最高1200杯,平時日均1000杯的銷量,給了茶米茶團隊莫大的信心。
而同樣的測試,深圳也在同步進行。在深圳的卓越世紀中心,在喜茶和奈雪的夾擊中,湊湊店里的茶米茶只有15平,仍能實現最高890杯的日出杯量。
“我們在上海區域的湊湊門店茶米茶出杯量都維持在1000杯,甚至單獨外賣平臺上,已經出現了數家萬單店(月外賣單量過萬)。”茶米茶研發負責人說。
獨立開店后的銷量
去年11月,3家獨立的茶米茶門店,在北京、上海、深圳低調開業。如今4個月過去,這個從火鍋店走出來的茶飲品牌,怎么樣了呢?
-02-
東方的喝茶空間
喜茶、奈雪雖然空間做得有創意,但它們以打卡拍照為主,辦公、聊天的功能體現較弱。除了星巴克打造了以咖啡為主的第三空間外,中式的、以茶為主的、讓人愿意長久坐下來的“第三空間”是一個空白。
據了解,茶米茶瞄準的是給顧客提供一個東方的喝茶空間,用‘茶飲+咸口小吃’的模式,打造成一個有記憶點、讓消費者喜歡常來的地方,而不是過客。
走進上海合生匯的茶米茶,一種熟悉感撲面而來,和臺灣的春水堂有幾分神似。
門店的裝修風格很東方,淺色木質帶來一種肅穆感,門店里隨處可見的茶藝擺件、復古插畫、中式藤椅,古典音樂,都在讓“時光慢下來”。
中式的裝修風格
店內提供以珍珠奶茶為主的24款茶飲產品、15款臺式、港式的咸口小吃,以及3款飽食系列的面食,客單價在50元以上。
店內提供的中式小吃
這個既是茶飲店又像餐廳的環境,茶米茶在中間分寸火候的拿捏頗費工夫,最終希望給消費者創造一個易親近、安逸、放松的休憩場所。
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未來目的性消費會弱化,而隨機性消費會增長。這種設計不張揚,更有包容性,適合更多年齡段的客群。
茶米茶獨立運營4個月后,也驗證了這個模式。
“店內的目標客群,閨蜜聚會、周末家庭聚會、拿著筆記本辦公的、甚至帶著孩子在這里吃點東西,寫寫作業的,基本不局限人流和時間段。
2019年要開約400家店,其中茶米茶獨立門店50家以上,布局在湊湊、呷哺呷哺的茶米茶店中店達到350家以上。茶米茶獨立店的模式將采用:50平以下的檔口店,50-180平米的舒適型門店,180-300平米的主題旗艦店三種模式同時進行。”茶米茶研發負責人介紹。
-03-
茶飲+中式點心
以中式、茶為主的品牌內核
茶米茶,品牌名是從“茶”的臺灣語音譯過來的,疊音字好記憶好傳播。logo設計的心機之處在于,米字多了一個點兒,引發好奇,便于形成獨特的品牌記憶。
米字的獨特設計
店內設計風格偏東方,運用了宋代“掛畫、插花、聞香、品茗”的四大閑事貫穿始終。
在產品呈現上,以茶為核心的茶飲產品,以中式傳統小吃為核心的小點。不管是珍珠奶茶還是大紅袍蝦餃,都很東方,很中式,是中國人記憶中的味道,且茶的元素凸顯。
據了解,未來,茶米茶也會做一些周邊產品,比如能帶走的小點,比較中式的茶葉禮盒、杯子、手機殼等。提升客單價的同時,也讓這些產品在門店場景之外,持續與顧客發生連接。
茶飲+小吃的“慢餐飲”模式
茶米茶的模式很微妙,定位是茶飲店,點餐采用茶飲慣用的門口吧臺。但有能吃飽的面、有多種小吃可選,和餐廳又有很多重疊。在飲和餐之間,茶米茶在找一個平衡點。
我想,這個平衡點應該是“慢餐飲”模式。
在環境好的正餐餐廳和麥當勞這種快餐之間,存在品牌認知和價位的空當。有的人追求效率,一頓飯可能二三十塊錢就搞定;有的人希望享受環境,會在西餐廳吃100塊。
這中間其實還有個五六十塊的檔位,如果能喝茶聊天、還能解決午餐,環境又舒適,對消費者是有吸引力的。
茶+小吃的模式
在餐和飲之間,在正餐和快餐之間,在環境氛圍和人均花費之間,茶米茶在試圖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
讓顧客坐一下午的包容空間
茶米茶的椅子很特別,外觀造型是中式的藤椅,能把人盡可能多地包圍起來。而在椅子的坐墊和靠背區域,用了灰色的沙發軟包,讓記憶中的藤椅時尚年輕起來。
就坐超過半小時之后,才能發現這個椅子的好處:坐墊軟、背部支撐有力,且桌子寬大,和椅子的高度適宜。不管是聊天還是辦公,都不會有坐得“屁股疼”、“手沒地方放”或“腿腳伸不開”的情況。
留住客人的椅子
在茶米茶的店內還設置兒童繪本區、寶寶椅,照顧到了年輕媽媽群體,除了芭依珊之外,很少有品牌能夠有如此高的顧客包容性。
最終,茶米茶呈現出一個可以來吃早餐、可以聚會吃點心,吃午餐、下午茶、晚餐的全時段場所。
行業的固有認知是,這樣做翻臺率不高怎么辦?其實在隨機性消費的時代,消費者愿意停留時間越久的地方,貨單價越高,產生的客單價才能越高。
定位25~35歲的高頻年齡段
在茶米茶的目標消費者畫像里,核心仍然是女性。但從店內的畫風來看,并沒有特別刻意迎合討好年輕人,“年輕人忠誠度不高,反而25- 3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是初期的種子客戶,這個年齡段的人懂得欣賞有文化底蘊的東西,也愿意多坐一會兒。”據其相關負責人介紹。
茶米茶空間和產品,比較平和,第一天看到這家店,不會讓你為之尖叫,第一次吃也不會很驚艷。但從產品特色來看,想讓消費者越吃越習慣,能把一杯喝完,而且環境很舒服。
慢慢成為一種習慣
-04-
餐飲老炮的新挑戰
這幾年,入局新茶飲的餐企名單,列出來已經是一長串了:海底撈、巴奴、小龍坎、黃記煌、旺順閣、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正新雞排……
從最開始在餐廳內銷售,已經出現了為茶飲品牌自立門戶的品牌。而湊湊的茶米茶是其中的佼佼者。
餐和飲雖說不分家,但獨立運營起來,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打法。茶米茶的操盤手、以及高管團隊不少來自湊湊和呷哺呷哺團隊,這些人有成功的經驗。但在茶飲品牌的打造上,這不一定會是好事。
固有的思維路徑依賴,難以跳脫原有商業框架的束縛,存在著可能把茶米茶打造成“茶飲版的湊湊”的風險。
而在供應鏈上的絕對優勢,有時候就會讓研發的創意受到局限,甚至忽視了服務和運營上的一些細節。
目前來看,從餐企出來的茶飲品牌,以及供應端打造的茶飲品牌,還未有特別成功的模式可供參考。
這是茶米茶的考驗,也是機會。
統籌|政雨 編輯|若云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識別圖片二維碼,了解更多內容
新茶飲研發必修課第四期:
2019飲力學院全國巡回課:
關于黑糖飲品,你不知道的研發邏輯:
— 商務咨詢 —
18339988529(同微信)| 17310709150(同微信)
— 課程咨詢 —
18637102212(同微信)| 13253329903(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