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逛商場發現:今年的茶飲是真火啊,從餐廳到甜品店,即使原來不賣飲品的門店,透過明檔玻璃,都可以看到里面整整齊齊擺著的、待出售的水果茶。
甚至火鍋品牌湊湊還要做獨立茶飲品牌。茶飲競爭的激烈性,你感受到了嗎?
”
咖門 | 孟小倩,發自北京
1
開餐廳的,也要認真賣茶飲了
最近,有消息稱,呷哺呷哺旗下火鍋品牌湊湊將于今年年底推出獨立茶飲品牌,還將開設獨立門店。
湊湊最初的門店就推出了“火鍋+茶飲”的復合業態,在火鍋店里賣奶茶;如今,又要為其奶茶產品線創立品牌、開獨立門店,看來是下定決心和茶飲店搶生意了啊。
▲除了作為火鍋店一部分,還要開獨立門店
據湊湊總經理張振緯透露,湊湊目前正在籌備推出獨立的茶飲新品牌,品牌名稱目前也已經進入注冊階段,預計今年內新品牌就能亮相,屆時湊湊門店的茶飲以及部分呷哺呷哺門店的茶飲都將換成新品牌,另外,新的茶飲品牌也將獨立開設門店。
其實,隨著今年上半年新茶飲的火熱,隨便逛下購物中心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餐廳都開始賣茶飲了。
比如,周末在北京華創生活廣場,發現了一家賣茶的面館——“面與茶”:
整個店面裝修簡潔典雅,店內以灰白色調為主,門店內、外分別有一個茶飲檔口,廚房區域是全開放式的,能夠清楚地看見用來現炒的兩口大鍋冒著熱氣。
▲聽起來搭配奇怪的面條和茶,放一起也不違和
而且,感覺上氣質充滿違和感的面食和清新茶飲放在一起售賣,倒也十分和諧。
店內的投影燈在墻壁上打出暖色的宣傳語:“應酬酒與肉,朋友面與茶。”甚得周圍白領的心。工作日來消費的多是上班族,周末的時候則多是周圍高檔住宅區的家庭,三四十的客單價對于他們來說,并不算高。
雖然很多餐廳、甜品店、面包店都在上新茶飲產品,但不同的是,像湊湊、面與茶這樣的品牌是在將兩個品類打造獨立體系的方式運營——這家面與茶,百余平米的店面,茶飲檔口僅占不到十平,但消費茶飲的人群比例卻能達到50%。
▲對外的窗口,直接打包帶走還不影響店內生意
餐廳,真的要和茶飲店搶生意了!
2
餐廳賣茶飲:1+1>2
在茶飲店里賣飯可能不容易,新增加的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但餐廳想要賣奶茶就容易多了——產品研發、原料采購等整套體系十分容易復制,這點開茶飲店的都知道。
而且,從一些基礎的數據可以分析出來,開餐廳的沒有理由不賣茶飲啊,以這家“茶與面”為例:
提升客單價
在消費習慣上,面食和茶飲兩個品類本是相互依賴的,人們吃過較咸較干的面食之后,總會買一些茶飲解渴。
▲對于顧客來說,對二者有共同需求
但如果二者相互獨立,單品的客單價都不會超過消費者的預期。而一旦結合,這個情況就不一樣了——
我們了解到這家店開業一周的數據:目前的人均客單價為35元,接近50%的消費者吃面的同時也消費了茶飲,經過引導后基本可達到70%~80%的茶飲消費率。相比周邊客單均價十幾元的商戶,面和茶雙品類的客單價顯然更占優勢。
提升坪效和人效
在門店內增加獨立的茶飲品類,茶飲檔口開設內外兩個窗口,對外可外帶,對內可堂食,不僅擁有茶飲品類的獨立營收,還相當于增加了“下午茶”的營業時段。據店家表示,目前下午茶時段為“面與茶”增加了5%的整體營收。
從人效方面來講:正常的檔口奶茶店和餐飲水吧的人員配置都是3-4人,含1個收銀員。而對于“面與茶”來說,收銀員是共用的,且兩個部門可以實現分段,靈活調配,提高了人效。
▲對餐廳來說,是對成本的更充分利用
從坪效方面來講:一般奶茶店和水吧的面積需求是一樣的,但和面食共同運營的時候就易達到“1+1>2”的效果。
茶飲檔口的設置并非主張“吃面一定要喝奶茶”,而是純從消費者便利的角度考慮問題,在不影響茶飲外帶業務的同時,也刺激了消費面食顧客對茶飲的需求。
3
競爭不可怕,最可怕的是……
其實,開餐廳的布局茶飲行業不可怕,更令人焦慮的,是這些品牌同樣對品質的追求,當消費者覺得,在餐廳買到的奶茶比飲品店里的還要好喝時,是種什么感受?
比如這家“面與茶”,和很多茶飲店一樣,一方面用原葉茶、鮮奶強調健康屬性,另一方面也追求產品顏值、品質感——在出品上并不比一般的茶飲店低太多。
當市場起來之后,競爭一定是存在并且激烈的,不管外在的入局者是誰,而最終的對手都是自己啊。
對于目前茶飲業的競爭,你怎么看呢?留言聊聊~
— End —
統籌:咖sir | 編輯:忽而
商務合作&內容轉載 | 微信:lu4967
本文為咖門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