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本和創業者們驟集至各類打著無人旗號的賽道,沉浸在效率提升、體驗更好的故事里時,人剎那間顯得有些多余,淪為替代品。
但無人的消費技術真革了傳統門店的命嗎?恐怕并非如此,美國無人餐廳代表Eatsa關掉大部分門店或許能說明些問題。
日前,Eatsa官方公告稱,準備關閉在紐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加州伯克利的5家餐廳,留下2家位于舊金山本部的門店繼續運營。
如果說是亞馬遜無人零售解決方案Amazon Go,才撩起整片無人賽道的狂熱,那么Eatsa或許更應被視為先行者。2015年,Eatsa在舊金山開業。這家餐廳之所以受人關注,就是因為實現了“無人化”的落地。
光憑外觀,很難覺得這是家餐廳:店門口擺放著簡易桌椅,里面都是些白色電子設備和規整長方體空柜,前者用來下單、結賬,再到空柜那取餐即可。
進入餐廳后,你能看到點餐區的白色電子設備,有些類似iPad,通過刷卡,系統讀取持卡人身份信息,即可開始點餐。Eatsa提供全素食健康套餐、飲料等供應選擇。確定訂單后,刷信用卡完成結賬。
然后移步至取餐區,你會看到你的姓名出現在長方體空柜上方的電子屏幕上,大約等90秒,你名字的底色將變為綠色,右側顯示對應空柜的編號,走到相應格子前,你的食物已經在那等你了……
在你面前,是顯示有你姓名、甚至所點餐食的營養數額、卡路里等信息的透明電子屏,輕觸打開,取出食物,餐廳基本的全流程到此都完成了。
雖說食物還是得靠人做,但Eatsa無人餐廳的前端效率體驗,確實比過去服務員攢動的餐廳長進很多。
每人平均花費2分鐘點餐,每分鐘有6-7份餐做好被遞至空柜,被顧客取走,就餐高峰由11:30至1:30,一家店每日能售出近1000份食物。即使是高峰期,排隊的人很多,但基本只用等6、7分鐘。
餐廳顧客流轉的效率還在進一步提升。所有你選擇的飲食偏好,都將被記錄,日后再點餐時,將更高效。另外,你還能通過移動應用在還沒到達取餐位置時把餐定好,這樣又節省了些時間。
看起來這種賺周邊辦公室白領錢的生意似乎形勢大好,去年起,Eatsa將無人餐廳模式復制到另外6家門店。可現在,這種全流程餐廳無人化的餐飲體驗“擴張”,得畫上休止符了。
01
擴張過快,導致菜品質量難保障
“擴張速度快”,使得菜品質量難保障,這讓Eatsa“步履”沉重。官方公告中提及關店理由時指出,由于跨地區經營,Eatsa難對食物標準化進程及時感知,尤其推進新菜品時更加麻煩。
如果說,Eatsa擴張太快的經驗教訓,意圖切入類似無人餐廳市場的公司還能汲取避免的話,那么Eatsa的“反饋缺失”恐怕就是無人模式的“原罪”了。
所謂無人模式,為節省人力成本是主要推動其發展的原因之一。通過機器代勞,過去傳統餐廳需要的至少2名收銀員、2名配菜員就無用武之地了。
的確,減少了人參與,Eatsa的流轉效率很高,對工作日益繁忙、時間寶貴的白領們來說,接近“即點即拿”的就餐體驗,也是科技賦能生活的美好故事。
03
高效的背后是缺乏人的溫度
過去由人承擔的與顧客互動、聆聽反饋的角色隨之流失。無數次的出門就餐體驗里(即使是快餐店),很多人肯定都嘗試過跟餐廳服務員反映,比如這道菜口味太淡,或者太咸,以期下次有更好的用餐口感。
與人的互動很微妙,表面上看,顧客可能僅僅是向對方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實際細微的深層次影響或許更深遠,這也是我們在其他條件基本一致時,更青睞服務質量好的餐館的原因,細致而周到的服務將帶來好的用餐體驗,使人心情愉悅。
而這些及時性的反饋及體驗,無人餐廳很難實現。在強調快與效率的“無人世界”里,你沒法寄希望于顧客當庭點餐時,能幫著填一份反饋問卷,只能說是他們通過移動應用訂餐,吃飯后,再給出評價,相對有人餐廳的運轉,反饋還是缺失了及時的部分。
據華爾街見聞報道,今年早些時候,Eatsa新增了更多個性化菜式,而后才根據顧客反饋,恢復了部分原有菜式。
可見“無人模式”并非“萬金油”,人有他特殊的價值。
– END –
作者 | Lilo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愛學習的老板都會點的圖片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巴奴 | 胡桃里 | 云味館 | 松哥油燜大蝦 | 老板戀上魚
九毛九 | 遇見小面 | 西貝 | 海底撈 | 外婆家 | 桃園眷村
行知研習社 | 創新故事會 | 匠心故事會 | 選址 | 創新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