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聚德高管相繼辭職,百年老字號還能否“活”下去?!

    《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餐謀長?導讀:11月27日,全聚德發布公告,宣布公司董事、總經理張力辭職。公告同時表示,張力辭職不會影響公司董事會正常運行,公司將盡快聘任新的總經理。

    此前,全聚德公布的2019年三季報顯示,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營收11.91億元,同比下滑12.62%,凈利潤僅剩5260.41萬元,同比下滑了59.09%。

    從昔日的“餐飲老字號第一股”,到如今艱難度日,這個餐飲老字號到底做錯了什么?老字號們到底該如何破局?

    01

    全聚德最近怎么了?

    自2012年,全聚德的營收和利潤開始下滑,7年來,營業收入累計減少近4億元,凈利潤減少約1億元。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競品太多,游客流量被分散

    烤鴨是北京的一大標簽,而全聚德更是和北京烤鴨牢牢關聯在一起。

    因此,全聚德始終不愁生意,從早年間做本地人生意,到近些年做游客生意,因此品牌始終缺乏創新的“緊迫感”。

    自身品牌缺乏創新,眾多競品接連涌現,全聚德不但失去了本地顧客,更漸漸失去了近年來“賴以為生”的游客生意。

    堅持傳統的四季民福、羲和小館,主打意境菜的大董,轉型成功的京味齋,均對全聚德造成了巨大沖擊。

    全聚德最新的財報告訴我們:北京人和外地人都不愛吃全聚德了。

    2

    性價比低、口碑不斷下降

    近年來,全聚德的口碑也在不斷下降。價格過高、加收服務費、服務質量差、裝修老氣、產品單一,點評軟件上全聚德充斥著眾多差評。

    “全套烤鴨298元一份”、“烤鴨的黃瓜條還要單獨加錢”、“沒有服務,還要多收10%的服務費”,不少消費者紛紛吐槽全聚德價格高,性價比低下。

    此外,由于受環保要求的限制,全聚德只在部分店面保留了傳統烤鴨爐,其他地方已經更換為與很多烤鴨店相同的電烤爐。這導致全聚德拳頭產品烤鴨的產品品質有所下降,品牌也因此漸漸失去了自己的競爭力。

    3

    轉型互聯網,忽視品牌“內功”

    在過去幾年,全聚德也曾為了度過“老年危機”而煞費苦心。

    2016年4月,全聚德注資1500萬設立“鴨哥科技”公司,負責全聚德的互聯網化運營。不過,這次“傳統+互聯網”的結合物——鴨哥科技,僅僅一年后就夭折。

    2017年3月,全聚德計劃收購 “湯城小廚”,但僅過去5個月,全聚德稱由于交易的復雜性以及推進的不確定性,無法按時完成交易。

    隨后2018年,全聚德與抖音合作進行創意營銷,同時激活了會員卡,打造了直營店,但最終效果也不盡人意。不難發現,全聚德的轉型之路始終專注于外賣、抖音、互聯網化等新型熱詞。

    但卻沒有針對飽受顧客詬病的口味、服務、性價比、產品單一等問題進行改進創新。

    02

    為何老字號“活”不下去了?

    除了全聚德,其它曾叱咤風云的大型餐飲也都開始走起了下坡路,紛紛呈現出疲軟狀態。

    2017年10月,大家樂宣布全面撤出華東市場,剩下的88家門店全部在廣東;2017年稻香集團的總收入比2016年同期下滑10%,凈利潤更是大跌超過50%。據最新財報顯示:翠華2019財年的利潤率僅為0.3%!而這一數據在2018年為4.4%。這些品牌究竟都做錯了什么?

    1

    跟不上時代,忽略了消費需求

    現在消費者更注重消費體驗,產品的外觀、門店的氛圍營造都能成為消費者的消費動力,他們更在意交流互動和社交屬性,產品是否有逼格,能不能發朋友圈,成為新品牌的標配。功能是強需,情感是必須。

    與其說是新一代消費者拋棄老字號,不如說是老字號忽略了新一代消費者的隱性需求。

    2

    追求傳統,缺乏創新力

    追求傳統,而不是追求傳承。一個老產品,賣了幾十年上百年,不做任何創新。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

    這句口號人人會念,但到了實際情況,創始人大多數還是過于保守,對新產品的研發缺乏投入。

    3

    專注運營,忽略傳播

    老字號,幾十年,上百年的運營,自然建立了一套強管控體系,且不論這個體系是否適應今天的職場新人,但相對而言,老字號基本運營能做到不亂,不散。

    但在對外傳播上面,大多數老字號缺乏一定的手段,在這個“營銷至上”的時代,想跟新興的品牌斗爭,難度非常之大。

    03

    那老字號該如何破局?

    據CBNData《報告》顯示,在和吃緊密相關的節日,年輕人對老字號的需求其實十分強烈。

    餐飲老字號的90后消費者人數在2017至2019年間呈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雖然人均消費總量仍較低,但其增速不容小覷,年輕人已漸漸與老字號結下不解之緣。

    這給予了老字號們擴大年輕群體市場的機會。那老字號到底該怎么做呢?

    1

    與時俱進,產品更新迭代

    創立于大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的便宜坊已有600余年,是真正的老壽星,它積極一邊傳承古法技藝,一邊也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產品創新。

    傳統烤鴨十分油膩,不符合現代年輕人追求綠色健康的飲食習慣,便宜坊意識到這點,便于2005年創新推出“花香酥”和“蔬香酥”烤鴨。

    緊跟市場脈搏與消費者需求的便宜坊,非但毫無老態,反而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近五年利潤平均增幅超10%。

    2

    發展副牌,吸引多層次消費群體

    松鶴樓于1737年(清乾隆二年)開業,坐落在蘇州觀前街,據傳乾隆三下江南時,曾在該店品嘗過“松鼠魚”。

    為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松鶴樓打出一張副牌:松鶴樓小館。小館以親切平民的價格,面向年輕消費群,在松鶴樓賣198元一道的松鼠桂魚,在小館僅售98元,口味卻相差無幾。

    相比松鶴樓的端莊大氣,小館的裝修風格明顯更簡潔,時尚,并且采用明檔形式,增加了廚房的可視性、表演性及透明性,讓消費者一邊進食,一邊了解到菜品的生產過程。

    3

    打造老字號網紅

    “老字號”也可以打造“網紅”。如杏花樓的肉松蛋黃青團;知味觀的鮮花牛奶青團;五芳齋今年聯合天貓超品日打造的“外來物粽”等。無不靠著創意的內餡兒、炸燃的線上口碑,以及現象級的線下大排長龍,而一舉成名。

    借助新媒體此外,老字號可以在微博、抖音等平臺實現多維布局,通過社交媒體的日常發布來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述說品牌故事。比如來自嘉興的“粽子專業戶”五芳齋就玩得一手好營銷。

    五芳齋線上投放復古腦洞廣告吸引流量,同時還聯動線下與口碑合作推出智慧餐廳,攜手天貓超品打造國潮新品,整體采取了“線上+線下”的配合打法,可謂是雙管齊下。總而言之,變則通,不變則死。

    不僅是老字號餐飲,新派餐飲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所以無論新老品牌,都需通過自身不斷的業務創新和轉型,來保留自己的立錐之地。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ID: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本文來源:餐飲吹牛會(ID:cycnh666)

    作者:佚名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Shane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

    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每年關幾十萬家店,80%的餐飲老板不會成本核算!不信你進來看…

    只有9個座位,每天只賣150碗拉面,卻是全球唯一的米其林星級拉面店!

    鄧超開的餐飲店?一年時間靠什么從虧損100萬到營收3個億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286.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1月30日 20:15
    下一篇 2019年11月30日 20:5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