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若干年,咱們餐飲業會有哪些變化?老板也好,管理層也好,如果你心中有個譜,才能有所準備,在變化到來時搶得先機。那么,怎么了解未來行業的變化呢?告訴你一個好方法:看看今年兩會來自餐飲業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提案!
中國是一個順應農時的國度,于是有了24節氣。而兩會每年都選在春季舉行,大概處在驚蟄和春分之間,可以說這是一個草木蘇醒、萬物更新的好時節。一起來看看今年兩會來自餐飲業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提案!
做餐飲,首先要有工匠精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
總理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為這是我們的差距。1895年圓珠筆就已經被發明了,高鐵、大飛機都造得出來,但圓珠筆的“圓珠”到現在還需要進口。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內涵
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
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
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
專業,敬業。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指出,企業過度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短期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
老板等不及菜品匠藝精神的開花結果,社會也等不得匠藝精神的精雕細做。這就摧毀了工匠精神所必須經過的煎熬。所以工匠精神更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誘惑,克服得困難。
東京銀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輩子壽司,被稱為“壽司之神”,日本將他視為國家珍寶。為保證溫度,用餐前的熱毛巾是學徒手擰的;為保證米飯的口感,煮飯的鍋蓋壓力之大需要雙手使勁才能打開;煎蛋這份看似簡單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經驗的徒弟之手;從前的蝦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現在是將蝦煮到客人光顧前才取出;給章魚按摩時間從半小時增加到40至50分鐘,只是為了讓肉質變軟、帶出香味。
專注壽司60載,食客們品味的不是壽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斷地重復以期達到新巔峰。
營改增,是喜是憂?
人大會上,總理提出今年全面實行營改增。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于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從5月1日起,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
作為一般納稅人,名義上可用成本抵扣增值稅,然而,由于餐企進貨渠道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導致稅負將增加。尤其是有的餐飲企業的原料采購直接來源于農戶,根本無法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而我們很多的餐飲企業里面,小規模納稅人占比特別高,在85%~90%之間。換句話說,在這個行業中,納稅人以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居多,國家目前是對月銷售額3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免征營業稅的。
因此,全面實行“營改增”可能對業內一些大型正規的企業會是利好,但對于小型不太正規的企業來說,就很難判定是否是利好。因為“營改增”實施后,在抵扣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完稅憑證,如果企業不能全部提供相關憑證,都不會抵扣。
政協會上的餐飲提案
今年兩會,嚴琦、劉延云二位來自餐飲業的政協委員根據自己對本行業的調查和思考。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千喜鶴集團董事長劉延云
提案一:加強餐飲行業專業人才培養(省略)
提案二:進一步完善餐飲業社會福利保障
自2011年起,國家社保繳納實行強制“五險”,非城鎮戶口人員由原來的“兩險”變成“五險”。對于勞動密集型的餐飲企業,由于安排了大批的農民工就業,強制“五險”后造成了人力成本急劇上漲,這意味著越規范的企業經營壓力越大。
按照2014年社保繳納最低基數計算 ,企業承擔的保險金額由45.19元(原“兩險”),增加至863.14元(“五險”),員工個人承擔的部分則由不繳費增加至257.88元。員工及企業承擔的保險金額相當于最低工資標準的71.8%。
建議
1.從提供基本社會保障入手,分階段逐步推進“五險”實施。
餐飲企業員工自主選擇參加“兩險”或者“五險”,逐漸過渡。同時,要求所有餐飲企業至少要為農民工繳納“兩險”,使其獲得醫療、工傷保障,享受基本的社會福利。
2. 希望享受與“家政服務業社保繳納”同樣的政策扶持。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
嚴琦委員是政協會的老面孔,之前就有提案:為餐飲業減負降稅。2016年準備了一份《關于在新形勢下發揮餐飲業在精準扶貧中的主力軍作用的提案》,她提出,餐飲業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扶貧的拉動作用很大,應當鼓勵餐飲企業家抱團參與扶貧開發。
餐飲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其優勢至少有四點:
一是其原輔材料絕大部分來自初級農副產品,與農業的關聯度最高,對農業發展的拉動作用大;
二是通過訂單農業,引導農民生產適銷對路農產品,有效聯結了生產與市場,提高了種植養殖業的效益;
三是餐飲業屬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相對較低,能夠大量吸納就業;
四是餐飲業能夠與生態旅游很好地結合,通過在貧困地區建集吃、娛、購、游于一體的基地,可以拉動旅游業發展,實現貧困農民不出鄉就地脫貧。
建議
1、要鼓勵餐飲業參與精準扶貧,國家相關部門可以策劃一批發揮餐飲業作用的扶貧項目,鼓勵餐飲企業與貧困村簽約結對,定點幫扶。
2、給予餐飲企業優惠政策,激勵餐飲業積極性。餐飲業參與精準扶貧最有效的途徑是在貧困地區建立農副產品種植加工基地、畜禽特色養殖基地、返鄉農民工和貧困婦 女就業培訓基地等各類基地。同時發揮行業商會的作用,鼓勵企業家抱團參與扶貧開發。
3、餐飲企業要加強檢查驗收,促進精準扶貧的效果。可以建立產業扶貧效果考評指標體系,從上交利稅、吸納勞動力、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考評體系,對不符合要求,效果不好的,建立退出機制,適時宣傳先進,推廣經驗,盡快讓現有的貧困地區摘掉貧困帽子。
兩證合一,皆大歡喜
加上之前在3月1日,國務院批準《關于整合調整餐飲服務場所的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和食品經營許可證的決定》:飯館、咖啡館、酒吧、茶座4類場所衛生許可證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將實現“兩證合一”。
這一改革舉措,既解決了食品流通、餐飲服務兩個環節界限劃分不清的問題,也解決了同一食品經營者在同一經營地址需要辦理多張許可證等問題,將涉及全國243萬家餐飲企業和1445萬從業人員,給企業松綁減負。
解決了企業辦證流程復雜繁冗環節多收費高的問題,節約了時間和人力成本,減少推諉扯皮現象,加強了事中事后的監管力度。
—END—
整合:每日經濟新聞、餐飲匠人、餐飲好案例
編輯:餐飲O2O,小貝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