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主義、好吃戰略、回歸產品,匠人精神…,都直指餐廳的本質—味道!
對于餐飲而言,味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其實對味道的認知!
無論消費者還是從業者,95%以上的人都會認為味道是餐廳的第一位。
“好吃戰略”與“產品主義”
“好吃戰略”與“產品主義”
有事實為據:西貝賈國龍在2014年就提出了“非常好吃戰略”,并圍繞“好吃”戰略,對店面組織結構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店面不再是店長負責制,而是廚師長負責制;廚房不再是顧客看不見的地方,而是改成全明檔;獎勵不再是傳統的內部考核,而是廚師的授星制。
2015年,以巴奴為代表的餐飲企業則扛起了“產品主義”的大旗,針對市場上普遍采用的堿水泡發毛肚的現狀,獨創了用蛋白酶發光的新技術。
如此說來,做好產品與味道確實是非常重要的,餐飲大咖們都這樣做了,難道還有錯嗎?
而要說的是:我們只看到了這些大咖們呈現出來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他們為什么這樣做的另一面。我們都知道,西貝的核心價值是:草原的牛羊肉,鄉野的五谷雜糧。
也就是說,西貝西北菜的競爭力來自于其地道的食材。所謂好食材才能做出好味道,所以,“好吃戰略”其實是對其核心競爭力“食材”的提升,或者說其“好食材”的另外一種解讀——是“好食材”支撐起了“好味道”。
巴奴之所以要打“產品主義”的大旗,是源于它的競爭對手海底撈,因為海底撈占據了“服務”的山頭,所以與海底撈拚“服務”的勝算為零,可行的辦法就是從其它方面找差異點,巴奴找到的差異點是毛肚,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讓巴奴一下子廣為人知的廣告語:服務不是我們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
所以,對于“好吃戰略”而言,味道是基于“好食材才能做出好味道”的認知提出來的;對于“產品主義”而言,味道是基于競爭提出來的。天亮在此想強調的是:重要的不是味道本身,而是對味道的認知!
“歷史上最大的營銷失誤”始于味道
“歷史上最大的營銷失誤”始于味道
可口可樂為了應對百事可樂“年輕人的可樂”的挑戰,決定研制新的配方。為了驗證新配方,可口可樂公司耗資四百萬美元,歷時兩年半,進行了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口味測試。有13個以上的城市、超過200,000萬名的消費者參加了可樂配方對比測試。測試結果表明,消費者對于新配方有著明顯的偏愛。
于是可口可樂公司決定全面推行它的“新可樂”。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樂公司決定放棄已有99年歷史的經典可樂配方,轉而采用“已經過市場驗證”的、口味更甜的配方,新配方的名字叫做“新可樂”。
可口可樂宣稱“我們已經把最好的做得更好了”。可口可樂公司的高層認為,通過重新定位可口可樂,使之更接近百事可樂的口味,他們將能夠從這個味道更甜的主要對手那里重新奪得市場份額。
然而,“新可樂”的配方并沒有被消費者所接受。并引發了消費者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活動,要求“還我可樂”。還有一群忠實的老可樂追隨者,組成了一個叫做“美國老可樂飲用者”的組織,并威脅要聯名起訴可口可樂。人們則開始囤積老可樂,這使得那些投機商們大發了一筆橫財。
在引入新配方后三個月,可口可樂公司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誤,并將老可樂配方作為“經典可樂”重新推出,1985年成為了可口可樂的“埃德塞爾之年” ,推出新可樂的決定,被稱為了“歷史上最大的營銷失誤”。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情況呢?天亮認為:心智拒絕改變,消費者一旦認定了某一種觀念,就很難改變。品牌的認知來自于長期的累積,或者有其歷史淵源,這種認知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去廈門時專門去了老字號黃則和,那里人滿為患,特色小吃琳瑯滿目。味道真的好嗎?其實味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一種傳統地域文化、一種對長期形成的特色小吃的體驗與認同。
味道已成為了最低門檻
味道已成為了最低門檻
把味道作為經營餐飲的第一位,其實并沒有錯。這是因為:餐飲是“入口”工程,而人類對飲食的需求除了飽腹,就是對味道的享受。所有吃進去的食物都要經過味蕾的檢驗。所以,經營同樣食品的餐飲店,其競爭的關鍵就是味道。
記得在二十幾年前,大街上到處都有賣刀削面的小店,但生意都一般,唯獨在包頭體育館道,有一家夫妻店,由于味道好,生意出奇地好,天天爆滿,甚至有許多人會專程從很遠的地方過來,只為吃一碗面。
但這樣的事情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什么原因呢?天亮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大競爭和互聯網并存的時代。餐飲的消費環境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帶給餐飲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產品同質化!而造成產品同質化的原因有:
1、無界傳播
以前,我們做餐飲是非常保守的,自己家的看家菜是絕對不外傳的。甚至店面不允許拍照,菜單不允許拍照,更不允許帶走,店面的宣傳完全依靠口碑。但在互聯網時代,所有阻礙傳播的墻都被推倒了。甚至都在朝著相反的方向走:顧客拍照發朋友圈成為了時尚,商家依靠顧客的傳播來擴大自己的知名度。
顧客的意見和建議不是寫了“顧客意見薄”上,而是發在了“大眾點評網”等餐飲平臺上,在這樣的無界傳播下,誰家有一個菜火了,第二天就會在遙遠的地方出現同樣的菜。央視報道了重慶小面,于是孟非就開了一個“孟非的小面”,于是全國各地的“重慶小面”就雨后春筍般地生長出來了。
2、廚師的自由流動
同質化產生的第二個原因是餐飲從業人員的自由流動。以前大廚是每家餐飲企業的香餑餑,餐飲老板都會想方設法要把大廚留在自己身邊,生怕讓競爭對手搶了過去。
而且,過去廚師的薪資待遇是不透明的,餐飲企業相互間的交流也是非常有限的,餐飲老板們也不太樂意進行過多的交流。這樣導致行業內部交流少,人員流動少。但現在,圍繞餐飲的進行服務的機構太多太多了,餐飲業的資訊也太多太多了,行業交流已成為常態,行業的透明度空前地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餐飲企業間的交流就變成平常,廚師的流動也變得頻繁了。而這種交流的頻繁與人員的流動,必然會帶來產品的同質化。比如去年突然間火了的“烤魚”,一下子就火遍了整個餐飲業,比如今年流行的“小龍蝦”,一時間滿大街都是。
3、標準化
現在,餐飲業為了提高效率,都在推行“去廚師化”,而去廚師化最有效的途徑便是標準化。幾年前,“中央廚房”還是一個很新鮮的詞,但現在已經成為了連鎖餐飲的標配。
甚至在互聯網思維的作用下,有的餐飲企業干脆把“中央廚房”做成了無堂食的外賣。“飯到愛”就是這樣一家典型的餐飲企業,中央廚房加工米飯和湯,然后通過第三方外賣平臺進行售賣。而中央廚房的標準化食品,是很難做出差異化的。喝慣了手工老豆漿的人都喜歡那種醇厚的味道,但豆漿機是做不出這種味道的。
為什么?手工老豆漿是把黃豆研磨出來的,而豆漿機卻是把黃豆高速打碎的,這就是機器與手工的區別。手工可以做出不同的味道,而機器只能做出同一種味道。
4、秘方透明化
以前秘方是餐飲企業的看家寶,現在配方已沒有什么秘密可言。雕爺可以花500萬買一個配方,西貝可以把黃饃饃與空心掛面請回來,掌握核心技術的廚師可以把技術帶出來,小肥羊靠自己的秘方進入市場,但隨后的群羊家家都有自己的配方,所以現在小肥羊的配方已經并不重要了。而且,標準化的中央廚房,也必須要把味道作為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產品同質化,味道就成為了最低門檻。
也就是說,味道已成為餐飲最基本的要求。即使做不到最好,做不到最有特色,最起碼也要過得去,跨過味道這道最低門檻。否則連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也沒有。
產品與味道
產品與味道
產品與品牌最基本的區別是:產品是工廠制造的,它存在于企業的倉庫里,產品不一定是品牌。品牌是顧客制造的,它存在于顧客心智中,品牌的背后是產品。
從產品到品牌,就是從事實到認知。一旦產品與心智認知相聯系,產品就開始轉化為品牌。
巴盟人家創立至今已有11年的歷史,在這11年的發展中,巴盟人家就成功地將對地方傳統食品的專注與堅守,轉化為了品牌。這種品牌的創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而是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為堅守需要耐力,需要恒心,更需要對顧客的一種負責。
堅持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但換來的卻是顧客的認可。巴盟人家一直堅持用巴盟當地的食材,一直堅持用傳統的工藝,一直堅持做地道的地方菜。川菜流行,巴盟人家不為所動;原料上漲,巴盟人家不為所動;融合菜流行,巴盟人家不為所動;簡化廚房操作工藝盛行,巴盟人家還是不為所動。
正是這種堅守,使得巴盟人家贏得了顧客的認可,成為了“河套地方菜”的代表品牌,也在消費者中形成了“好味道”與“好品質”的認知。
總之,對于餐飲而言,味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對味道的認知!
—END—
作者:趙天亮(公眾號:天亮侃餐飲)
整編:餐飲O2O,小貝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