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流公司抓時間,二流公司抓大腦,一流公司抓心智

    如何發現使命?如何表達使命?


    “使命”這個詞,這個詞蠻虛的,有人甚至認為它是一種宣傳。

     

    那么,使命到底有什么用?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使命在回答“組織為什么存在”。李善友教授告訴我們,“事情的靈魂就是你的使命”。

     

    這兩句話讓我產生了很多沉思,使我今天想討論一個案例,就是好未來,它是中國K12教育的領軍企業。

     

    這個賽道上,第一梯隊是兩個巨頭企業,新東方和好未來。好未來的成立時間是2003年,遠比上個世紀成立的新東方晚。

     

    可是,股票市場上的反映恰恰相反,好未來的市值比新東方的兩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還多了將近80億美金。在2019年的年報中,它依然保持了持續的增長速度,復合增長率達45.7%。

     

    投資人投的是什么?投的是一個企業的未來。為什么好未來會有這樣的一個成績呢?我今天就要從“使命”的角度去解讀它。

     

    01

    “使命”三級跳

     

    首先我們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命是什么呢?好未來的總裁、創始人張邦鑫,有一句非常簡單、容易理解的話:“使命是一個公司想為社會做什么。”

     

    這句話很好理解。其中有幾個詞,第一是“想”,第二是“社會”,第三是“做”。

     

    好未來的使命,正是這幾個詞非常好的體現。我們看一下好未來從2003年至今的成長歷史,會發現,它有三個使命的表達:

     

    “成就學生夢想”——“讓學習更有效”——“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

     

    仔細去品一下這三個使命表達,它有一個不斷遞進的關系。


     

    第一級:洞察需求,找到“為什么”

     

    “成就學生夢想”是好未來創業初期的使命,當時好未來還叫學而思。

     

    學而思的用戶是誰呢?學生、家長。如果深挖一挖,學而思做的是什么?面對學生,它關注學生興趣;面對家長,它關注學習成績。

     

    張邦鑫從做家教那一天起,就深深地思考一個核心命題:校外輔導的價值到底在哪里?通過對用戶深層次需求的洞察,他悟出一個道理。


    有一次他和一個學生聊天,問對方,過了這么多年,還記著多少他教的知識?那個學生并沒有說任何一個知識點,相反,他說的是當時張邦鑫領他們一起做游戲,啟發式地去理解某一個詞、某一個公式的做法。

     

    課外的兩個小時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五天上學的延續。校外輔導要通過這兩個小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對所學知識有足夠的理解、足夠的信心,產生杠桿效應,形成2×5的良性循環。

     

    對于家長呢,送學生來是為了好成績。恰恰張邦鑫是做奧賽出身的。他選擇了小班教學,當時新東方等都是大班,小班其實把利潤壓縮了。但張邦鑫堅持小班,因為他發現,只有小班能真正保證學生的興趣和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

     


    在此基礎上,張邦鑫對教師的嚴格選拔也是業內出名的,面試淘汰率可達95%。教師進來后,張邦鑫非常認真地和老師磨課,有時會磨幾十次。

     

    張邦鑫還抓住了一批尖子生。通過競賽,他找到一批非常優秀的苗子,一步一步把他們送到非常好的學校,讓學而思的培訓效果充分地展示出來。在這樣的模式下,形成了學而思非常出名的續報模式,帶來了口碑效應。

     

    教育的本質需求是什么?我們用教育的三要素來拆解一下——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影響。這和商業的三要素有相似處。



    有的教育公司強調獲客(受教育者),所以把大部分投入放到營銷上;有的教育機構強調要靠好老師(教育者),所以把精力全部用在培養老師。

     

    那么張邦鑫呢,他的選擇是第三條路——教育影響。這其實是最難的,它體現在教育質量。我們發現,張邦鑫抓住了學生、家長兩個利益主體的兩個關鍵因素:興趣和效果。

     

    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他的解決方案——小班、隨時退費、培優等,并用2×5法則去實現這個過程,最終有了他的口碑。

     


    那么,如此執著地聚焦于學生、家長所關注的點,動力是什么呢?

     

    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使命一定是源于創始人的初心。張邦鑫作為一個農村孩子,走的就是一條寒窗苦讀、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的路。“學習改變命運”是張邦鑫在過去的經歷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學而思成立至今17年,高考指揮棒并沒有變,社會對于校外輔導的基本認知也沒有變。所以,“學習改變命運”其實是整個學而思增長的一個業務基石。

     


    但是,學而思并沒有用“學習改變命運”作為使命,而是選擇“成就學生夢想”這個表達。

     

    因為,基石假設具有普適性、公理性。而使命是基于基石假設的、在對用戶獨特價值的理解基礎上的一個表達。這個表達一定是個性化的。



    美國廣告大師西蒙斯·斯涅克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模型,叫“黃金圈法則”。它揭示了客戶在哪個層面去相信你。


    你的產品是什么、你的產品如何提供給我、你的產品為什么提供給我,這三個層次中,哪一個是客戶真正的購買動機呢?

     

    答案是第三個。客戶買的不是你產品的本身,而是你為什么做這個產品。大家品味一下這句話。

     

    可以看到,使命其實未必是你的業務的直接表達,但是使命無所不在地驅動著你的業務,在發現你的用戶的本質需求,在贏得你的用戶信賴。

      

    02

    提升效率,夯實內核

     

    第二個使命,是“讓學習更有效”。這也要從當時的背景講起。學而思成立后,成長比較順利,但也碰到了一系列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教師的流失,一個名師成長起來以后,可能就自己創業了。隨著規模化的提升,既要確保教師的人效,又要確保學生有良好的教學體驗,也是一個大問題。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教育模式,是標準化和個性化的矛盾。

     

    而在那個時代,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環境變化,就是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又進一步由互聯網時代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有一個規律叫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是3Com公司的創始人,這定律用一句話說就是:網絡價值與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而隨著用戶的增長,企業會進入快速的飛輪狀態。

     

    對于一個線下企業來說,來自線上的挑戰并不是簡單的溝通、營銷渠道變化的問題,網絡效應是顛覆性的。

     

    那么,張邦鑫提出了什么呢?“讓學習更有效”。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效果,二是效率。在規模化中,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

     

    張邦鑫說:不是基于標準化的個性化是偽個性化。只有搞好后臺的一些標準化的教研,才能真正讓個性化有更好的支撐。

     

    他還說過:質量比數量重要,做強比做大更重要,內在比外在更重要。在一個快速增長的賽道,如果企業不夯實最核心的內核,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崩潰。

     

    在當時的背景下,學而思解決問題的方法是:

     


    2007年,它成立教研部,并把大量名師從一線抽調到二線。這件事在當時還遇到一些摩擦,有人不理解。但在使命驅動下,張邦鑫堅持這樣的信念,最終做成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教培行業非常早地做了ICS智能教學系統,直接形成了整個學而思以質量為核心、以標準化帶動的個性化運行,而這又推動了學而思逐漸開始擴張。學而思的大后臺、小前臺,在業內是非常出名的教育運行模式。

     

    在進一步的探索中,張邦鑫又發現一個規律,通過線上教學和線下互動的雙師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于是,教研和雙師,成為學而思業務增長中的兩個重大引擎,解決了線上和線下的矛盾問題,推動了總部和分部的有機協同,推動了質量和規模的有機統一。

     

    最根本上,它推動了效率和效果的統一,這其實就是使命中最關鍵的那個詞,“讓學習更有效”。

     

    我們發現,學而思從0到1,抓的是效果;從1到N,抓的是效率。



    這中間有一個核心的變化,就是利益相關者擴大了,它的Who擴大了,由原來的學生、家長進一步拓展到了教師、分校。

     

    這兩個新的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促使了它的解決方案由原來單純的小班培優,擴展到做教研、抓教師、抓雙師。

     

    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而思的快車道逐漸更加夯實了。所以,2010年學而思上市,2013年集團架構越來越成熟之后,學而思成為集團架構中的一部分,整個集團更名好未來。“讓學習更有效”的新使命也在這一年對外發布。

     

    03

    破界,構建未來

     

    好未來的進一步成長,還要進入一個賽道。這個賽道,它用了一個新的使命驅動,叫做“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

     

    • 原因是什么呢?AI、大數據,甚至腦科學在教育科學里的應用大有前景,處在爆發的狀態。這個大趨勢,對于一個北大生物專業的畢業者來說是非常敏感的。

       

    • 第二,從好未來的實踐中,張邦鑫突然發現,做教研、做研發,可以賦能企業本身,也可以賦能外部的更多企業。


    • 第三,難道我們就一直做那兩個小時嗎?真正成為一個教育機構,需要破界,聚焦到更大的視野,包括教培,涉及民辦學校、公辦學校、校外輔導,還包括素質教育。

     

    那么,這樣的破界,帶來一個更大的變化:它的基石假設已由原來單純的“學習改變命運”,變成了“科技創造未來”。而在這樣的基石假設上,形成了好未來的新使命,“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

     


    張邦鑫有一個非常好的表達,他說,我們要重新定義好未來:“好未來要從一個培訓機構,變成一個教育機構;從一個線下公司,變成一個科技服務公司;從一個中國公司,成長為一個全球化公司;從一個運營型公司,成長為一個數據驅動的科技公司。”

     

    可以看到,隨著他作為一個企業家越來越成熟,他的胸襟、胸懷、格局在放大。

     

    好未來的另一個賽道是什么呢?它在做腦科學的研發,在做大數據的研發,在做AI的研發。通過研發迭代成若干系統,包括ITS智能教學系統等,內涵更多了。

     

    比如,ITC個性化系統關注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的變化,讓學習的整個環路在數據上運行;魔鏡系統則用AI,通過表情和情緒的識別,可以看到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吸收、興趣。



    張邦鑫還有一個重大舉動,開始發揮上市公司的優勢,通過投資努力來去布局他的教育生態,包括寶寶樹、順順留學、青青部落等。好未來面對的不僅是教育培訓,而是整個教育變革的生態構建。天眼查的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3月底,好未來的投資項目為158個。



    這個引擎和前面的完全不一樣,前面的是通過業務中間的摸索去思考使命是什么,進一步通過使命去驅動業務。而“科技推動教育進步”這個使命,是有了一個宏偉的想法之后,如何去構建未來的教育生態。

     

    當然,未來的教育會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當面對未來的時候,最重要的動力是什么?正是創始人的初心,是企業的使命。



    04

    共頻的使命場


    “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使命是創始人的世界觀,是創始人對客戶價值、利益相關者價值的本質的思考。

     

    那么,對于企業來說,如何讓使命發揮更好的作用呢?

     

    • l 要讓使命成為業務長期增長的基石。

       

    • l 要讓使命成為你塑造每一個產品和服務的靈魂。一個好的公司,你會發現使命是無所不在的,每一個產品中都隱隱約約透出了對這個使命的理解。你的產品和服務是什么樣子可能不是使命直接界定的,但它是使命的實體化表達!

       

    • l 要善于用使命去贏得客戶,贏得投資人,贏得更多利益相關者的信賴。亞馬遜每年會寫一封致利益相關者的信,中間的每一段都在大談我們公司的使命是什么、如何踐行這個使命。


    • l 要努力運用使命去破解增長中的那些難題,甚至將它作為企業破界新生的本質動力。


    去年年底,埃森哲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未來的公司競爭是使命的競爭。它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用戶在用腳投票時,除了關注原來的性能、性價比等要素外,已開始關注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組織的價值主張、正能量和使命是什么。這一比例高達64%—65%。

     

    英國的《商業周刊》有個結論:由于“使命”具有闡明目標、消除分歧、團結一致的“能力”,有使命宣言的企業獲得的財務回報,比沒有使命宣言的企業高出很多。

     

    使命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如何發現并表達你的使命呢?

     

    我請大家一定要把“使命”和“愿景”兩個詞區別開。愿景是一個公司想從社會獲得什么,使命是一個公司想為社會做什么。一個是果,一個是因,是從使命到達愿景。

     

    張邦鑫說他最相信一句話:“眾生為果,菩薩為因。”什么意思?大部分人都去追求那個結果,而真正的菩薩會從因去入手。當我要去獲得結果,其實核心問題不在于果,而在于因。要想得這個結果,一定在因上下功夫。

     


    所以,高明的企業除了愿景,還會用使命去賦予工作以意義,賦予工作以內涵,讓工作真正有根因、有動力,觸達內心。

     

    如何真正地在我們的工作中,去發現使命呢?

     

    我再給大家一個相對容易操作的步驟,這個模型把剛才說的邏輯平面化了:

     


    • 1、首先去理解你的利益相關者,用德魯克的一句話說:界定使命時,“誰是顧客”是首要問題。

       

    • 2、那么,對你的顧客,你要去理解他的需求是什么,期望是什么,動力是什么,痛點是什么。

       

    • 3、進一步去思考,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們的解決方案——獨特的、區別于競爭對手的解決方案是什么?這個時候錯位競爭是可以用上的。

       

    • 4、進一步去歸納,到底我們做的這個解決方案的核心價值是什么?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認知。

       

    • 5、再挖一層,就挖到了基石假設上,基石假設要解決我們的價值的Why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情的第一因是什么?當你找到第一因的時候,使命表述也就呼之欲出了。

       

    • 6、使命表述還有一個重要工作,作為創始人,你發現的使命僅僅是你個人的使命,如何把個人的使命轉化成組織的使命呢?你需要和合伙人、核心員工、管理層達成共識。混沌大學創新領教潘江雪說:“使命源于合伙人的最大公約數。


    -end-

    來源 | 混沌大學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餐飲O2O“重振2020”專題文章

    ↓↓↓
    — 自救案例 —


    — 分析與報告 —



    — 餐飲O2O幫扶對接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end-


    作者 | 雨虹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餐飲O2O“重振2020”專題文章

    ↓↓↓
    — 自救案例 —


    — 分析與報告 —



    — 餐飲O2O幫扶對接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5315.html

    (0)
    上一篇 2020年9月3日 21:49
    下一篇 2020年9月4日 00: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