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識飲識食識嘆世界”(懂喝懂吃會享受生活)遠近聞名,香港離不開美食,世界各國美食幾乎盡在香港,世界”美食之都”豪不為過。
香港旅游發展局2018年其中一項工作重點就是要制作以美食為主題的電視節目,美食是文化溝通的利器,也是一個地方對外宣傳的最好窗口。
春節陪家人到香港渡假,邊休閑也邊觀察香港的餐飲行業,作為消費者和行業觀察者雙重角色,之前每次都是當天匆匆來回,這次4天時間可以近距親密接觸。
雖然如此,但基本上也是以商圈餐飲為主,所以這篇文章也只能管中窺豹,以饗讀者。
那么,香港的餐飲有哪些特色?經營上有哪些秘籍呢?
01
成本高,競爭激烈
香港保有1.5萬多家餐廳,是全世界人均擁有餐廳最高的地區之一,競爭非常激烈,開店與運營各項成本都高。
所以香港少有新店,即使有也是國際大牌新店或大財團新項目,所以基本都是老店為主。
在香港開一家200平方的普通餐廳,前期開店成本在300萬以上,開業后每個月面臨四、五十萬的固定運營成本(房租20萬,人工20萬,物業水電10萬)。
所在,在香港創業做餐飲,已經完全是和普通老百姓無關的事情了,沒有一定的積蓄和資金來源是干不了餐飲的。
在選址上,地鋪一般是匠心老店,一兩代人傳承經營,才得以生存下來,但同樣面臨高成本的壓力,只有不斷縮小經營面積。
如池記云吞面,大年三十在銅鑼灣逛,最方便的就是去他家,招牌顯眼位置方便,云吞面是香港特色面食,又是米其林餐廳,帶全家就直奔進去。
一進門就感覺店面擁只有100多平,桌椅小過道窄,桌面頂多45公分,兩個人要側身才能過,前廳后廚動線簡單直接,但墻面則是一眾名人光臨的留影和題詞。
為節省成本,服務人員都是50歲以上的阿姨,只有最基本的送餐收餐服務,收銀只能現金更沒有大陸流行的電子支付。
產品是云吞面套餐為主,共15張臺,座位數38,前廳含收銀4人,后廚目測4人。
我們17:15分消費單號是632,按客流預估堂食一天干1000單沒問題,我們4人消費219元(因為晚上還要去其它家就不吃飽),按單均150元計,一天流水保守估計15萬。
而另一家米其林小吃店文記車仔面也是如此,在深水埗福榮街地鋪,24小時經營,我們凌晨2點過去還有5-6桌客人,據說凌晨段流水可達6-7000元。
購物中心餐飲大都是連鎖餐廳或國際大牌網紅餐廳,如太興、美心、翠華、大家樂、大快活等,承租能力更強,顧客消費力更強。
02
人效高:人員配置是內地的1/2
在香港,最低的時薪是37元,一天工作八個小時計算的話,最低日薪就是300元。
人員開支高,就倒逼餐廳使用小時工和中老年人,一方面減員增效,一方面自助化、機器化以提升效率。
香港員工做事專心,工作時話語很少,但絕不盲目蠻干,非常講究工作效率,以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工作,以最少的人力做出最大的成績。在香港,一人多職的現象很常見,但一職多人絕對沒有。
景樂集團在香港的一間德國餐廳,店內員工人數是10人,月營業額是600多萬港幣(折合人民幣500萬左右,人效高達50萬),這樣的營業額和人員配比數,在內地難以想象。
香港餐廳服務員的配置,通常只有內地同等餐位餐廳的一半或三分之二。盡管員工經常“捉襟見肘”,但服務不打折。
創始人周驪莉說,在香港,員工一上班就停不下來,一天工作12小時,基本上沒有空閑的時間。在內地6個人干的工作,他們3至4個人就能搞掂。
香港實行錯時上班,比如景樂集團旗下的所有餐飲都是實行6個班,ABCDEF6個時間點錯時上下班,從早上八點一直到晚上12點都保證有人在崗。
因為香港人力成本很高,一般餐廳都存在10%左右的人員缺口,但一點不影響餐廳正常的經營和運轉。
在香港,分工十分明確,每個員工都有明確的工作職責,所以每個人都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香港人工作不拖拉,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兩個小時做完的事情絕不拖到兩個半小時。
雖然香港飲食業近年遭遇最低薪酬政策打擊,但該賺錢的繼續賺錢,比如稻香控股(00573),大家樂集團(00341)和大快活(00052),都持續錄得不俗業績。
俗話說“有危便有機”,比如創立“創天”的三名香港80后,便利用最低薪酬政策導致飲食界洗碗工人難請的情況,開展洗碗工廠業務,另辟蹊徑。
03
多元化特色,品牌化經營
香港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地區,各種風俗文化與美食匯集,匠心老店、連鎖餐廳、特色單品、異國料理、國際美食…;又分本土派、創新派、大陸派、網紅派、國際派…。
多元化美食文化,讓眾多國際品牌進軍亞洲的第一站都選擇了香港,如海港城的%Aribca咖啡、Lady M甜品、Pizza Express、蔦、芽莊、塜田農場、誠品生活…
名不見經傳的重慶曉宇火鍋,香港由王品代理在尖沙咀偏街四樓,但比香港海底撈的生意更好,顯露了本土化經營的重要性。
而每個商圈分工定位各有特色:尖沙咀和銅鑼灣作為最旺的商圈,當然是大品牌的首選;而中環則是商務型商圈,有逼格高大上的餐廳大都在此,旺角佐敦則是大眾化餐飲,深水埗沙田荃灣新界剛是小吃的天下…
我還專門去中環考察神級漢堡Shake Shack,選址精準匹配其定位,人氣火爆排隊到哭只好作罷。后去了附近的蘭桂坊,燈紅酒綠的酒吧街,據說由在香港生活37年的加拿大人盛智文,為解決當初老外吃平價西餐而建。
在香港經營20多年茶餐廳的鄭文杰,近幾年進軍大陸,他認為兩地市場各有不同,香港餐飲業非常注重產品和品牌打造,任何一個小店都對自己的名聲視若生命,而大陸餐飲業則在營銷創新上強過香港。
合興集團(代理吉野家、DQ)行政總裁洪明基認為,餐飲業在品牌打造、品牌經營方面的發展主要圍繞三個軸:一個是健康、一個是科技、一個是人文,在秉承良心品質的基礎上,結合三個軸營造不同的特色和特質來滿足顧客的需求。
不單“基本功”要做好,還要通過科技來促使“基本功”做的更棒,現在可以依靠科技實現上游的產品追溯,提高產品品質。科技能夠了解到顧客消費頻率、消費習慣、消費需求,通過科技可以給消費者私人定制的產品。
餐飲對顧客人文方面也很重要,在滿足基本功能之外,還能夠實現互動,注重個性化需求,突出人文關懷,滿足消費者情感共鳴。比如對老品牌的傳承保護。
04
明檔現做,新鮮品質看得見
大陸近幾年高度提倡標準化,中央廚房半成品、成品化,但我在香港游走多日觀察到:香港大部分的餐廳還在堅守明檔操作和新鮮現做,無論是個體小店還是連鎖化餐廳。
大年初一我去大家樂吃早餐,排了20分鐘的隊(小店春節不營業都到連鎖店了),正巧碰到配送食材,看到肉及凍貨是分割包裝,根本不是成品,可見連鎖化的大家樂還是在門店現場烹飪的。
這讓我反思,餐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論科技和裝備,香港絕對不輸大陸,但他們為什么不上呢?出品口味才是餐飲業的本質,否則就是食品業。
你的食材可以配送,你可以上烹飪設備,你的人員可以精簡,但現做是底線,這是消費者付了高價應該享受高品質出品,口感也是消費者選擇的唯一。
現做肯定增加了操作難度,但困難要留給自己,極致出品給消費者,這才能構建核心競爭力。
解決現做的效率化方法:大功率大容量的烹飪設備提高出餐效率,比如萬能蒸烤箱,向管理和職員素質要效率,以提升人效,所以平時的訓練投入和企業文化建設就格外重要。
除了現做,為保證食材新鮮,廚房不允許放大冰箱。有了冰箱可以存放更多東西,就會讓人變懶,存放的東西越來越多,提前備料越多,就會導致菜品不新鮮。
因此,香港餐廳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冰箱很少,確保原料每天都是新鮮的。
百年老字號蓮香樓,粵式點心酒樓,全是60歲以上的老師傅手工現做,這或許是屹立香港最繁華地段的核心原因。
香港的餐飲人很尊崇技術,如果技術好,會得到更多尊重,因此廚房師傅都拼命學好技術。在人員培訓方面,稻苗學會的稻苗培植計劃2.0、官方的中華廚藝學院都是實務操作訓練。
女人街食飯公司走港式復古風格,一流商圈三流鋪位,踏進餐廳仿佛穿梭機回到70年代的老香港。和懷舊復古風如出一轍的還有店里的懷舊菜,采取美食明檔現點現做。
香港餐飲的傳承與創新,飲食天王梁震宇認為:數字化,全球互動是香港餐飲業發展的兩大創新趨勢。餐飲業之繁盛,離不開技術環境、商業模式、管理思維等多重創新,離不開不斷升級與創新。
– END –
作者 | 羅華山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更多精彩干貨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