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并星標☆,每天7:40準時閱讀餐飲經營好文
“編者按:
好的體制和好的員工缺一不可
作者|徐大維
來源|良大師(ID:liang_da_shi)
編輯|Neo
昨天,新東方開年會,一首吐槽神曲,火速躥紅。
歌曲名字叫《釋放自我》,由 6 名新東方員工演唱,用的是《沙漠駱駝》的曲風。
從現場視頻看,臺下觀眾紛紛叫好,引起了強烈共鳴。
但這共鳴的回響,不僅僅在現場,還在朋友圈不斷刷屏,足以代表很多人的心聲。
因為,這短短一曲,道盡了大企業病的表現,堪稱是一份診斷書。
下面我就帶著你,根據歌詞,來解讀一下大企業病。
甩鍋文化
對應歌詞:
只想應付考核,不想踏實干活,出現問題只會互相甩鍋。
在大公司不懂得甩鍋會死的很慘吧,良叔虛擬一個場景,你看是不是比較眼熟。
背景:
某業務部丟了一單大業務,原因是,提供的招標文件中,有一項公司資質材料過期,導致廢標,領導發郵件質問,于是有以下郵件對話。
業務部門經理:
“領導好,這件事,我們要負主要責任。但是,根據大項目招標辦法,公司資質材料應該由產品部門制作,還是請產品部王經理說明一下原因。”(郵件抄送產品部王經理)
產品部王經理:
“領導好,這事我們是有責任的,不過,按照規定,我們負責初步制作,市場部負責審核,請市場部劉經理看看怎么回事。”(郵件抄送市場部劉經理)
市場部劉經理:
“領導,是這樣的,我們部門原負責審核的人離職,所以工作轉由王小花處理。王小花向所有部門發了郵件,重新確定了審核流程,不過產品部好像沒按這個流程來……”
產品部王經理:
“劉經理,你說發了郵件,可是我查了郵箱,并沒收到你們郵件哦……”
市場部劉經理:
“王經理,我問了王小花,她沒發給你,但是發給了你的助理,你助理沒轉告你?”
以上只是自編的段子,不要對號入座。但是想說明一點,在大公司,很多工作都是協同完成的,邊界間會出現模糊地帶,權責會變得很不清晰。
這時,就需要頂層設計出一個縝密的系統,將錯誤的發生率降為最低。
但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情況是,上層體系沒設計好,錯誤頻頻發生,卻被歸為某個人的失誤。
這也倒逼員工練就了甩鍋神功,因為你不甩,就只有背鍋的命。
這都會影響考核和評價,這是和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啊。
沒有人傻到會主動幫別人扛雷吧?
偽客戶導向文化
對應歌詞:
一個續班十個入口,用戶不知該往哪走,哪里交錢才能報名成功,家長報名五個科目,有五個助教跟著,信息收集五遍家長要炸鍋。
現在很多大企業都崇尚“客戶導向文化”,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偽客戶導向”。
他們叫囂著:“全心全意以客戶為中心,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
潛臺詞卻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客戶的口袋清理干凈。”
在營銷學上有個“老客戶定律”,意思是說,讓老客戶多買一個產品,比開發一個新客戶要容易的多。
這定律也被很多大企業用的淋漓盡致。
就說良叔自己的例子,在某家大銀行開了戶后,每天都會收到短信騷擾,一會推薦理財產品、一會推薦意外保險、一會推薦基金業務…
良叔生日那天,客戶經理主動打來問候電話,挺甜美的聲音:
“徐先森,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代表我行祝你生日快樂,闔家幸福。”
這種套話雖說不喜歡,也不讓人討厭到哪里,緊接著就變了味:
“徐先森,感謝您對我行的厚愛,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我行給您一個特別的禮物,分期還信用卡可享八折優惠,僅此一天哦……”
你看,這就叫客戶導向?
你們要真的在乎客戶,就應該知道,我們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沒事別來煩我。
“客戶導向”就是一個框框啊,被大企業裝進各種奇葩的東西:垃圾產品、騷擾服務、客戶畫像、MOT……
可怎么不去想想客戶的基本需求呢?
比如不被打擾的權力,隱私不被泄露,不被當猴耍…
也許這種忽略是有意的,畢竟和收益最大化的真實意圖相違背。
但實話實說,消費者也都不是傻子,你就標榜自己想賺錢又有何妨,光著身子,卻讓大家都說這金絲斗篷真漂亮,不難受嗎?
要知道,這是一個祛魅的時代,大家寧可接受真小人,也鄙視偽君子。
唯上文化
對應歌詞:
什么獨立人格,什么誠信負責,只會為老板的朋友圈高歌,領導隨口一說,立刻討好跟著,項目馬上啟動不計后果。
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公司越大,官僚文化越盛行。
無論項目的發起,還是決策的制定,都是以領導為中心,領導擁有說一不二的權力,你的成就完全取決于是不是領導的乖寶寶。
作家張輝就曾說過:
在大公司里,眾人都是投領導所好,領導說的永遠是對的,開會舉手表贊成,下會忙著去執行,卻把獨立思考放在一邊,從不質疑對錯。
畢竟,“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結果,大家都成了爬樹的猴子,向上望,全是屁股,向下看,都是笑臉。
隨著微信的出現,“唯上文化”更是漫過了邊界,侵入到了私人領域。
這世界只有一種微信群不能退,就是領導拉的群,你再討厭也得在里面待著。
領導不管在群里說了啥,你都要跟著響應。
當然,這種做法,有時會麻痹,領導發了什么也不看,就開始點大拇指。
有一個笑話不知真假,一個領導在群里說:
“家父病逝,要回老家處理,這段時間不在公司,大家不要松懈。”
結果群里立刻跟來一大波大拇指……
如果說上述行為,只是一種潛規則,但有些大企業,已經堂而皇之的變成了明規則。
朋友圈也是重災區,有讓強行曬產品的,有讓強行曬公司海報的,甚至還有規定把微信頭像換成公司指定LOGO的。
你看,中國人的邊界意識有多淡薄?
朋友圈是員工的私人空間,這種空間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實際意義和人家臥室區別不大,都是別人隱私權的載體。
形式文化
對應歌詞:
干活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頭來干不過是寫PPT的,要問他業績如何,他從來都不直說,掏出來那PPT一頓胡扯。
俗話說:會干的,不如會唱的。
在大企業也是如此,那些實實在在干事的,往往搞不過那些會匯報的。
那些會匯報的,往往離權力圈比較近,深知老板愛聽哪些話。
他們總能把客觀現象,巧妙設計和包裝,轉換成邏輯自洽的圖表,并配以高大上的名詞
什么“場景化營銷”了,什么“流量池效應”了,什么“痛點診斷”…
關鍵是,老板們還對這些名詞愛的不得了,那些PPTer也因此享受紅利。
可 PPT 到底能創造多少實際的價值?
無奈的是,PPT 已經成為大公司的通行證,你搞不好,將寸步難行。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做了十幾年的銷售,人很務實,業績也做的很好。
有一次晉升主管的機會,她積極參加。
競聘中,她的對手PPT 做的像蘋果產品發布會,再配上一些流行名詞,輕輕松松打敗這位大姐。
這大姐只會把業務做好,不怎么會搞 PPT,也不會展示,因此失去了上升的機會。
這公司我也了解,所以有個疑問,一個銷售主管,就管幾個人,負責那么幾塊業務。
能踏踏實實把事做好,讓客戶滿意;能本本分分把隊伍帶好,讓他們成長,不就行了嗎?
為什么一定要會做那么漂亮的PPT?
這不就是一種形式文化嗎?
當然,PPT只是形式文化的一種,還有多如牛毛的會議、毫無意義的郵件,這些不僅消耗公司的資源,還將員工鎖定在無端的事上,他們得不到成長,只能淪為一顆專屬的螺絲釘。
等到換生產線時,螺絲釘也不再適用,你又想把他們換掉,你看,悲劇不就是這樣一步步演化的嗎?
短效文化
對應歌詞:
做完就完了,也不關心結果,您混完資歷走了,只剩下臟亂差了,轉場同業機構職位升了。
現在大多數企業都講 KPI,這也導致了一種文化的盛行:短效文化。
所謂短效文化,就是指,大家都不管長遠發展,只顧眼前,怎么見效快,怎么來。
我認識一個老資歷的管理者,在某家大企業做地區負責人很多年。
他很坦誠的對我說,在他們公司做管理就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
什么意思呢?
他說,剛剛當領導時,總想著從根本上抓經營管理,讓公司走向一條健康持續的路。
可是,后來悟出來了,這樣做是找死。
因為,一來,上面領導給的時間很短,你一上任就半年時間,做不好,馬上把你換掉。
這種玩法,誰還有心情去做長久的事兒?
二來,就算給你比較長的時間,你也潛心做持久的事,但是那等于養豬仔,前期要投入很大精力,短期也沒成效。
終于豬仔快長大了,但是任期到了,把你調到新的地方。
結果,你這豬等于是給那個繼任者養的,人家一來,正好把豬一殺,大快朵頤,爽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那老哥告訴我,沒別的招,只能死磕短期效應。
一上任,全是短平快的招,拿費用砸業績,縮減員工福利降成本,縮減客戶服務費用去貼補市場……
這些招一使,業績嗖嗖就上來。
我馬上問他,這樣做有很明顯的副作用啊,現在不爆發,遲早會爆發。
他卻說,這些副作用顯現會很慢,真等顯現出來,自己也因為業績好,被調到更大的機構。
我聽他這么一說,有點明白“擊鼓傳花”的意思了,他調走了,繼任者就會接到一個爛攤子。
這不就等于,在鼓停前,要把花傳出去,誰接到誰倒霉嗎?
因此,你也應該理解,為什么很多管理者那么的急功近利,涸澤而漁了。
我穩扎穩打,精耕細作,該收獲時,功勞卻歸了他人。
若我只求短期效益,卻能步步高升,爛攤子自然有人接。
如果是你,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有句話說的很好,這世界上,一直很好的人有5%,一直很壞的人有5%,而剩下90%人的好壞,全在于體制的引導。
所以,你可能覺得只顧自己往上爬的領導很壞,但其實壞的不是那個個體,而是那個體制。
歸根結底,所謂人,就是在體制框架下,做出趨利避害反應的一種動物。
說在最后:
今天借著新東方年會這個精彩的節目 ,談了5點大企業病:
甩鍋文化、偽客戶導向文化、唯上文化、形式文化、短效文化。
不僅僅是有感而發,也是想為飽受大企業病折磨的群體,發一點聲,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鳴。
春節必須的三張專輯來啦!
人力管理+外賣爆單+業績提升
(1月28日前更有限時福利,不要錯過喲~)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