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并星標☆,每天7:40準時閱讀餐飲經營好文
“編者按:
咖啡市場,又一次資本的博弈
作者|餐飲人必讀
來源|餐飲人必讀(ID:cyr811)
編輯|Neo
人人都愛中國咖啡市場。
最近,一份來自CBNData的《2018中國咖啡行業洞察》報告顯示,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規模在700億元左右,約占全球市場的0.5%。
與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的驚人速度增長。
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長為1萬億元的巨型咖啡消費帝國。
隨著國內消費者對咖啡好感度不斷提升,中國的咖啡市場呈現出巨大的潛力。
2017年,上海超過紐約,成為星巴克門店最多的城市,霍華德也因此將自己告別之旅的第一站選在了這里。
在2018年5月的投資者大會上,約翰遜也宣布要在2022年之前,中國大陸的門店數達到6000家。
緊接著,星巴克與阿里聯姻,并與餓了么開通了外賣服務。
▲星巴克與阿里巴巴達成合作
除了星巴克,英國咖啡巨頭Costa,也在去年全資收回了中國南部所有門店。且于今年8月底,被可口可樂以51億美元高價收購。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以瑞幸咖啡、連咖啡為首的一大批互聯網咖啡品牌也在茁壯成長,并以強勁的補貼,以及營銷宣傳,迅速在消費者心中生根發芽。
除此之外,麥當勞旗下的麥咖啡亦發展得如火如荼。
最近更是入局咖啡外送,主打“28分鐘送達”,矛頭直指星巴克旗下“專星送”的30分鐘送達。
▲麥咖啡的外送服務
另外,各式各樣的自助咖啡、速溶咖啡也在便利店、商超中占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夜之間,中國的咖啡市場里就擠滿了各式各樣的玩家。
他們有的深耕此行多年,有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更有的是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勺。
沒有預兆的,戰火似乎瞬間就全面點燃。
為了分一塊蛋糕,
誰不是打得頭破血流
雖然中國咖啡市場看上去繁榮非常,但水面下卻是暗流涌動,棋差一招,就有可能粉身碎骨。
上周,曾經紅火一時的韓國咖啡品牌“咖啡陪你”上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宣布破產。
這個品牌2012年4月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巔峰時期在中國開店超600家,甚至還曾喊話“趕超星巴克”。
但到2014年,情況卻急轉直下。
咖啡陪你陷入資金斷裂以及頻繁關店的窘境之中,去年其創始人更是被曝在家上吊自殺。
▲咖啡陪你
事實上,在華發展的所有外資咖啡企業幾乎都陷入了某種發展怪圈:
同為韓系咖啡品牌的豪麗斯,也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甚至被供應商追債;
Zoo Coffee被中資完全接管、漫咖啡版圖也嚴重縮水。
被可口可樂收購的Costa更是在中國被星巴克常年壓制,沒名沒分,十分委屈。
就連星巴克本身,今年也遭受到滑鐵盧:
凱文·約翰遜剛剛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野心,就被最新極度財報狠狠打臉。
最新財報顯示,中國區同店銷售下降了2%,低于去年同期的上漲7%,這是星巴克中國市場九年來第一次出現下滑,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
如果用心觀察其實不難發現,中國咖啡市場在2017年基本已經達到了頂峰,2018年則出現拐點開始下滑。
美團數據顯示,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全國16 座城市的咖啡館數量,2016年全國各大城市的咖啡館平均倒閉率達到了18%。
其中咖啡店數量在全國占比最大的兩座城市上海、北京的下滑率分別為6% 和20%。
▲數據來源:美團網
為了持續自己的優勢,一些發展良好的咖啡品牌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比如與阿里的聯姻,被外界看作是星巴克的重要轉機;
瑞幸咖啡也緊隨其后,將自己捆綁在了騰訊的大船上;
Costa背后站的可口可樂,以及麥咖啡的母公司麥當勞,也是不好惹的大哥大。
這場咖啡的戰爭,正在變味成資本巨頭的戰爭。
咖啡是兵,巨頭才是將
細數近幾年國內大大小小的創業者們,盡管創業方向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結果都是殊途同歸。
2016年,持續2年的網約車大戰。
以滴滴出行先后收購快的打車和Uber中國而收尾。
在關鍵的補貼大戰中,始終站在程維背后為其輸送彈藥的,是騰訊和阿里。
2017年,直播平臺的泡沫破裂。
千播大戰之后的幸存者們元氣大傷,騰訊開始打掃戰場:今年3月8日當天,騰訊先手宣布耗費總計近11億美元戰略投資斗魚直播和虎牙直播。
2018年上半年,曾經備受關注的單車大戰。
摩拜作價27億美元賣身騰訊系的美團點評,而ofo依靠螞蟻金服和滴滴出行的投資,仍在苦苦支撐。
如今,星巴克已經率先搭上阿里,瑞幸咖啡則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咖啡背后的巨頭之戰,已經拉開序幕。
▲瑞幸與騰訊展開合作
星巴克仍是最大的變數
雖然咖啡市場的格局已經初具雛形,但這個市場與出行、直播、共享單車又有眾多不同之處。
1.別人靠巨頭,我自己就是巨頭
雖說是巨頭之間的戰爭,但星巴克早在與阿里聯姻之前已是巨頭。
龐大的品牌基礎以及消費者群體是其他品牌難以代替的,其對阿里的依賴更多還是體現在外送業務上。
但由于星巴克本身價格基數較貴,再加上9元的配送費,與瑞幸、連咖啡等相比,既喪失了場景優勢,又沒占到價格優勢。
再加上麥咖啡如今推出了十分針對“專星送”的“i麥咖啡外送”,雖然只有兩分鐘的差距,卻足以讓星巴克的外送服務陷入尷尬的境地。
所以星巴克與阿里的聯合,一半可能是強強聯合,另一半則可能是竹竿打狼兩頭怕的情況。
即雙方該如何引流?數據信息又該怎么互換?
去年順豐和菜鳥之爭的起因,也正是來源于此。
2.不只阿里,我還有咖啡農場和雀巢
我們細看過去的創業戰爭,不難發現,巨頭扶持的大多是“服務的提供者”,而非“具體產品的提供者”。
像餐飲市場這樣涉及到:供應鏈、生產、銷售、宣傳等多位一體的企業,往往存在更多不可控因素。
比如供應鏈。
以星巴克中國市場為例,在供給鏈上游,星巴克引進咖啡品種,在云南建立了全球第6個,亞洲第1個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
在供給鏈下游,2018年,星巴克與雀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雀巢將負責星巴克眾多包裝咖啡和包裝茶的全球銷售及分銷權利。
依托于雀巢成熟市場渠道,星巴克一方面可強化渠道下沉能力,形成與品牌門店的相互補充;另一方面,率先搶占目前市場消費者心智,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這場咖啡戰爭,無法速戰速決,而是由遭遇戰轉變成長線戰爭的話,靠補貼迅速走紅的咖啡品牌,很可能就被星巴克給耗死了。
咖啡市場風云變幻,星巴克布局外賣的動作可以說是困局中探索新生路的嘗試,外賣市場這一塊線上蛋糕也已被各路巨頭觸及瓜分。如今,線上流量價值越長越高,大品牌嘗試占領之余,每一個在外賣門頭前來來去去的顧客資源更顯得彌足珍貴。各中小外賣商家想要抓住外賣這個盈利之道,就更需要精細化運作,找準從產品矩陣到品牌布局的發展路線,還要抓好營銷和數據運營的各種方法。
勺子課堂邀請到行業極具實操經驗的4位行業大佬親自坐鎮,從學習知識到答疑解惑,與你一起度過經營外賣的困惑期,迎來蛻變!更多詳情,速戳下圖掃描二維碼了解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