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彭成京
來源|社區商業研究(ID:shequyanjiu123)
編輯 | 喬祎
小區樓下新開了一個便利店,緊挨著旁邊的就是一個已經開了3年之久的夫妻店。同樣輻射半徑,同樣周邊小區,同樣店鋪大小,同樣商品價格。便利店內部寬敞明亮,門頭潔凈,形象標識整齊劃一。夫妻店內部擁擠不堪,光線昏暗,沒有像樣的門頭,商品雜亂的堆在貨架上。奇怪的是,除了剛開業那幾天,有一些人去便利店看了看,后續就很少有人再去了。而隔壁的夫妻店每天都有很多人光顧,好像周邊居民就跟這對夫妻是親戚似的,總照顧他們生意。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反差?說好的消費升級呢?說好的物美價廉呢?
考量實體門店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坪效和人效。
|坪效=銷售額÷門店營業面積|
① 產品品類的數量不同,坪效不同。樓下的這個夫妻店,SKU 達到了驚人的 4000 種,兩邊簡陋的貨架上挨挨擠擠地堆滿著商品。看上去確實有點 low,但如果你要是想買個什么家庭日用品,基本都能找到。反觀便利店,店內格局很不錯,室內燈光明亮,貨架寬敞美觀,商品排列也井然有序。這些都不錯,但是(話說實在不想用這個詞),但是店內的商品種類只有區區幾百個。用戶要這個沒有,要那個沒有,一問三沒有!時間久了,顧客自然會在心里形成思維定勢——這家店啥啥都沒有!
② 產品側重點不同,坪效不同。夫妻店賣的東西都很實用,價格也很親民,除了日用快消品,還有水果蔬菜,蛋奶肉禽,甚至還賣起了饅頭、餡餅,簡直一站式購物。再對比便利店,零食快餐,酒水飲料,將這些商品單個拎出來,個個看上去都不賴,算是比較符合年輕人的調性。不過小區里的人,好像更多是拖家帶口,要食人間煙火的。如果勉強給便利店開脫,那就是符合便利店的用戶群體占比不多,不足以支撐起店面日常運營。
③ 店鋪租金不同,坪效不同。樓下夫妻店已經扎根此處 3 年之久,遙想3年前此處租金定然比現在便宜。如果夫妻店簽的合同是5年甚至更長一些,那么其店租成本肯定比新開的便利店更有優勢。
|人效=銷售額÷門店總人數|
① 店面人數不同,人效不同。夫妻店顧名思義,就是夫妻兩人吃住在店里,不用給自己發工資,除春節外基本沒有節假日。他們的經營時間從早上 8 點到深夜 11 點,滿足早中晚及深夜歸來的社區居民。反觀品牌便利店,至少雇傭4名員工(要考慮輪崗休息),有上下班時間(早 9 點到晚 9 點,現在有 24 小時便利店,但人力成本肯定又要增加),如果再加上采購、配送(夫妻店自己開個面包店,一人留守一人采購;便利店估計還要再增加人手,或者麻煩第三方),人效結果又大大不一樣。
② 店員責任心不同,人效不同。對于夫妻店而言,店面就是他們的全部,店倒了,生計就沒了。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全力以赴,發自內心滿足顧客要求,拉近顧客關系,增進顧客信任。再對照便利地的員工,他們基本都是合同制雇傭工,免不了心存打工意識。店面的生死對于這些雇傭工來說,只是換一份工作的事情。
|既想保持高大上,又不想被坪效局限,怎么辦?|
① 要有調性,與夫妻店拉開檔次差異。跟夫妻店比接地氣,肯定比不過,要跟他們比不一樣的地方。比如依據用戶群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店面主題,為自己服務的那一撮用戶群量身定制,像一些高端店、主題店。買東西不是目的,買東西的過程是一種享受,一種尊貴身份的體現,比如增加儀式感,采購的產品兼顧功能與美感等。上述只是一些思路,具體實踐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做調整。自然前期肯定會面臨一個成本周期(用戶從嘗試到喜歡再到傳播的一個漸進沉淀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時間上所消耗的成本通常被稱為“沉默成本”)。
② 發揮線上無限邊界的優勢。線下店的主要功能不是銷售,是體驗,是建立用戶信任。線上才是銷售和客戶維護。比如設計外賣起送價,像白天 30 元起送,晚上 22 點后 50 元起送,等等。再比如建個小區微信群,同樓層某個時間段購物,可以(集中訂單)減免配送費,甚至享受一定額度的優惠,讓用戶喜歡上同樓棟拼團的甜頭,培養拼團的購物習慣。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平臺,比如入駐各類本地服務平臺(美團外賣、餓了么、京東到家、愛鮮蜂等),借助他們的流量和運力,消化自己的庫存。
▲本文授權轉載于社區商業研究由勺子課堂重新編輯整理,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競價推廣怎么玩?
怎么判斷出價是否合理?
如何測算投入產出比?
勺子告訴你
別花冤枉錢 店鋪排名起飛的秘密在這里!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勺子課堂APP與500萬餐飲人一起學習餐飲干貨!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