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餐飲面孔、53加盟網
他2000年開始做餐飲,最早是老家肉餅的加盟商,2007年開創一品三笑,2012年開始做仔皇煲品牌連鎖,并放出了要把店“開到10000家”的狠話,目前仔皇煲在北京有60+家分店。
他就是仔皇煲創始人薛國魏。
仔皇煲創始人薛國魏
30歲與餐飲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6年,薛國巍出生在東北,童年里一直輾轉東北和北京兩地之間,直到小學五年級下學期,他才再次回到北京上學,奔波的童年生活算是告一段落。
從小好奇心旺盛的他,對于人生擁有無限的追求,他渴望學習,正是這樣不斷創新的品質,讓他對于世界探索的欲望越發強烈,也造就了薛國巍不一樣的人生。
父母更希望他能好好讀書,將來考個重點大學。但他卻已經決定,早點到社會去歷練。于是不顧父母反對,毅然選擇了放棄考高。
1995年,19歲的薛國巍從北京外事服務職業高中畢業了。
畢業季,有人感嘆“劍未配妥,出門已是江湖。”但他卻興致勃勃的投入到第一份工作——和平賓館,時間不長,僅三個月。
到1997年,一次機緣巧合的機會,他去了一家韓國皮具公司,從銷售員做起。他在這里完成了職業初始化,從儀表儀容到專業技能,以及協調工作的能力,都得到了系統性的鍛煉。一年左右,他晉升到銷售科長,工資也高于同齡人許多。
23歲,薛國巍已經憑借工作賺取了人生的第一小桶金。事業順風順水,學業也不曾落下,他在工作之余,也修完電大廣告藝術專業的成人本科。
但受1998年金融危機影響,韓國總部資金鏈斷裂,導致中國的業務大規模收縮,直至最終退出中國市場。薛國巍這份最長的打工生涯結束于1999年。
2000年,他發現樓下有一家老家肉餅生意不錯,想要試試看,那時老家肉餅還沒有開放加盟,他硬是周旋了半年之久,說服了對方,成為第一個加盟商。
2000年12月28日,第一家店正式開業,地址選在朝陽路的甘露園。開業僅三個多月,就收回了投資,7年8家門店,他也收獲到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大桶金。
2007年與老家肉餅合約到期的同時,他內心的一個品牌夢,也悄悄萌芽壯大了。薛國巍今后的人生也和餐飲結下了不解之緣。
仔皇煲的誕生
2007年,薛國巍和他的團隊注冊了一品三笑,一品三笑實際上是從老家肉餅演化而來。老家肉餅主要經營肉餅、包子、餛飩,以餡餅類為主。在他們的創新過程中,米飯、小吃被不斷加入進去。
2007年第一家一品三笑開在萬達廣場,2007年至2008年的時候,有兩家一品三笑和七家老家肉餅門店同時經營。在這個過渡期,薛國巍建設了自己的中央廚房同時尋找到合適的原材料和物流服務商,直到2008年奧運會前期才將招牌統一換成一品三笑。
2011年該品牌已經擴張到25家門店,并且走上高速發展之路。但薛國巍由于個人原因從一品三笑離開,曾經打下的江山,他沒帶走一磚一瓦。
2012年創建仔皇煲之前,他籌備了兩個項目,但是都沒敢實施,因為那兩個項目在市場中沒有成功案例,風險過大。偶然想起曾經在一品三笑研制過煲仔飯,當時就想把煲仔飯引進一品三笑,只是后來由于店內設備和廚房空間都不允許,因此半路夭折了。
煲仔飯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在兩廣地區有悠久歷史,深受大眾喜愛。但在傳統的茶餐廳里,煲仔飯只是其中一個品類,并沒有出現以煲仔飯為單品的品牌,他看到了這一市場前景。
2011年11月萌生做煲仔飯品類的想法之后,他立馬買了去廣州的票,由于時間匆忙沒買到座位,一路從北京站到了廣州,跨越 2000多公里。
到達廣州之后,他馬不停蹄地找到了當年在一品三笑研制煲仔飯的師傅,跟他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計劃,成功邀請對方出山一起共創事業。
隨即,他開始深入了解煲仔飯和粵式風情,包括制作煲仔飯專業的工具設備以及到廣州西關采風,了解老廣州文化,為確定店面的視覺風格做充分調研。
2011年12月份,薛國巍把研制煲仔飯的師傅從廣州請到了北京,進行產品研發并確定基礎的產品線。
2012年3月18日,第一家仔皇煲在三元橋正式開業,整個籌備期只有三個多月,不到四個月。開業之后,效果非常不錯,最初的擔憂也迎刃而解。
開在三元橋的第一家仔皇煲店鋪
2012年9月份,第二家仔皇煲開業,2013年連續開了四家店,2017年和2018年,隨著資本的注入,開店進入加速度時期,截止目前,北京門店超60+家。
無論是一家店,還是60+家店,這些年仔皇煲的步伐從未停止過。在制作流程、設備工藝上都進行了諸多創新,經過不斷改良,一份煲仔飯從點餐到上桌,只需12分鐘。目前門店已經迭代進入3.0版本,視覺上也更加不斷受到現在年輕人的喜歡。
仔皇煲的商業模式
北方消費者對煲仔飯有印象,卻沒有消費習慣,具有濃厚傳統氣息的煲仔飯如何在陌生的北方市場環境中伸展拳腳?在消費升級的態勢下,又該如何向精致快餐轉型升級?傳統快餐的未來出路又在何方?
為了追求效率,仔皇煲也曾采用過1分鐘出餐的工藝:將飯提前做好,存儲在高溫保溫柜中。
但通過不斷對煲仔飯的理解和運作,薛國巍認識到,一味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必然會犧牲產品的口味。
煲仔飯的熱區別于其它快餐品類的熱值,它的熱是“燙”。只有夠燙,才能出鍋巴。而只有85度的保溫柜,顯然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仔皇煲決定放慢腳步,對工藝設備和容器進行了改良和升級,引入了可控制溫度和時間的數控光微爐,并將出餐時間由1分鐘變為10分鐘,呈現只有一粒米的厚度,更加金黃酥脆的“輕鍋巴”。
在消費升級和消費群體年輕化的整體環境下,年輕一代正在用消費特定產品與服務的形式構建屬于自己的精神領域,表達他們所認同的品味、觀念和態度。
40塊錢,可謂是快餐消費的頂點。選擇這一偏向正餐的價格區間,就勢必要給顧客一個為之消費的理由。
消費訴求的轉變,讓半自助式點餐這一過渡性模式被仔皇煲無情地淘汰了,轉而將燒煲仔飯的廚房作為價值點推到顧客的眼前,突出“現做”和“手工”的制作過程。
從潛意識入手培養顧客的正餐意識,同時使餐廳面積更緊湊,提高坪效和座位效率,減少顧客的等待時間。通過精細化運營去優化服務流程,解決痛點。
在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里,消費者的記憶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不能在最短時間內告訴TA們你是誰,就會被消費者所徹底遺忘。
在這種情況下,仔皇煲選擇將“精簡”這一標簽作為自身人設。雖主打13款產品,但產品線的設計卻兼顧多種元素。
不僅將傳統廣式煲仔飯的臘味、滑雞、排骨等經典元素加入其中,更創新研發黑椒牛肉粒,肉末茄子等新產品。
考慮到外賣渠道,又上線了鴨肉產品,既能解決成本問題,又符合外賣人群的口味偏重的需求。
精簡化的SKU讓顧客的選擇變得簡單清晰,門店的運營模型更加優化,既能提高內部資源的有效性,又能形成外部的品牌勢能和品牌認知。
仔皇煲深諳“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這一道理,采用OEM代工廠模式,與皇上皇、中糧、李錦記、正大食品等多家供應商建立深度合作。
自己則將所有精力放在前端運營、產品研發,品質管控等方面,跳出開店——建工廠——開店——建工廠的死循環。
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就必定要承擔巨大的風險。仔皇煲的這種選擇,無疑是一種明智之舉。
結語
薛國巍是個不折不扣的“連續創業者”,在餐飲圈已混跡20年。有人形容他像個學者,因為他無論走到哪里總是背個雙肩包,包里面裝滿了書,這跟我們常見的餐飲人有些不一樣。
但在小編看來,在薛國巍身上,比學者更多的,是躍躍欲試的野心。
他曾經在仔皇煲創立之處,就放出了要把店“開到10000家”的狠話,這話不僅被他寫了下來、放在辦公室最顯眼的位置,還被他帶去了各種公眾場合上。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