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佳瑤
來源:職業餐飲網 (ID:zycy168)
有這樣一家店,立志做東北菜當中的“西貝”,用“東北菜+小海鮮”模式,開出了25家直營店。
把東北菜開在“西餐廳”里,走精致化東北菜路線,年營收3億!
這家店就是北李媽媽菜。
(北李媽媽菜創始人李冰)
李冰是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在長白山腳下長大的他,年紀輕輕就開始走南闖北做生意,可無論走到哪里,都始終對東北這口飯菜難以忘懷,時常會懷念自己家鄉美食的味道。
2009年,對李冰來說是一個人生的轉折點,在一個餐飲行業朋友的幫助下,李冰懷揣著對美食的這份熱愛,從原本從事的生產汽車零部件工作轉行,毅然決然地投身到餐飲行業,開了一家自己的東北菜館。
2009年,李冰在大連開了第一家北李媽媽菜,憑借著性價比和精致出品,一炮打響繼而一路向南!
2013年進入天津恒隆的時候,更是用3個月的時間,生意火爆程度超過外婆家!可以說在天津、北京都足足站穩了腳跟,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1、豬肉“掛”著賣,把“粗曠文化”變精致
北李媽媽菜為了改變顧客印象里的“黑、咸、黏”,大花被子、蔥蘸醬的東北菜系的固有認知,故意不做民俗文化,劍走偏鋒走時尚路線,出品全部按照粵菜的精美方式,擺盤時尚!
就比如說,炭烤豬肉不再是粗糙的堆在一盤,而是大小均等的穿成串,再配合精美的擺盤來呈現。
菌菇湯告別了傳統的“一大碗”形式,走“西式奶皮蘑菇湯”路線,也做了酥皮,成為北李媽媽菜的特色湯品。
北李媽媽菜的每一個菜品都是做到更精美、更精致,讓顧客完全打翻以前印象中的東北菜系,并告訴顧客:東北菜也是很時尚的!
2、“西餐廳”里吃東北菜
為了傳達新式東北菜的意境,摒棄大家潛意識里很土氣的大花被子、大紅燈籠……李冰在餐廳的裝修上就花了500萬,特意開辟出幾個包間,打造了一個符合全年齡段審美、適合家庭消費、時尚簡約的“西餐廳”。
精致的菜品,優美的就餐環境,這北李媽媽菜成功改變了大家印象中傳統的東北菜認知。
3、加入海鮮,走“高性價比”路線
(特色小海鮮,蜆子)
李冰:“我沒有中央廚房,以后也不會弄,所有的菜必須門店現場制作,這才是我們中國人講究的鍋氣!”
1、500平店60多個員工,醬骨一天熬兩次
北李媽媽菜的面積都在500平米左右,員工卻有60多人!即使人力成本十分龐大,廚師又很難招,但是為了菜品的品質,李冰堅持所有產品必須手工現做!
正是因為北李媽媽菜保持全部手工現做,回歸餐飲本質,才會讓產品口味得到認可,也是復購率能高達80%的原因。
2、包下東北玉米地自產自銷,食材還原“土味”
在原材料方面,北李媽媽菜也十分講究。
李冰認為不同土地種出來的食材都各有不同,就比如玉米是東北菜當中一大特色,一定要夠糯、夠香,才能體現菜的靈魂!
為了保證玉米的東北原味,李冰在東北特意包了一片玉米地,店內所有的玉米都自產自銷,玉米品質完全還原東北!
北李媽媽菜雖然菜品品質上有很高的保證,但是一直以來靠的基本都是回頭客,相對薄弱的就是營銷!
而今年的8月17號,北李媽媽菜十周年慶典,在天津萬科與線上5000多萬和線下7000多人一起做了一個快閃活動:北李抱抱節,抱抱就打折!
就類似豐茂的818、西貝的親嘴節,北李在營銷上也是線上線下一同打通,抖音、朋友圈都進行了一系列的霸屏。
活動當天客人就爆滿,第二天就更是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北李媽媽菜通過一次活動造節,吸引了一大批粉絲!
其實餐企造節不單單是做一場活動,簡單的打折,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給參與的顧客一個傳播點,也就是發朋圈的噱頭,有了這個噱頭顧客便會自動為餐廳轉發,這才是達到了1+1>2的效果!
小結
所謂的優勢就一定要建立在未來的趨勢之上。
很多餐飲老板在創立品牌之初都想著成為地方菜代表,但往往卻陷入了同質化競爭的泥潭中。
北李媽媽菜從東北走出來,并沒有“原樣照搬”,而是不斷結合當下的消費習慣和趨勢,保持東北特色的前提下,做精致化東北菜!
海盜蝦飯創始人劉慶剛 | 徐福記創始人徐乘
可可藏香創始人姚巖 |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
撻檸品牌創始人劉綺玲 | 正新雞排創始人陳傳武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