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以上藍色字體
2018第六屆CCH廣州國際餐飲連鎖加盟展
時間:2018年8月24-26日
地點:廣交會展館A區1.1-5.1館
官網:http://www.gzjc8888.com
他三起三落,先在蓖麻油上遭遇慘敗,后又在蛋酥卷上賠了2000多萬。此后26年,卻在一袋小小方便面上找到靈感,一舉做出1200億的食品集團。他就是“康師傅”的締造者,頂新集團創始人魏應州。
旅客大失所望,魏應州卻眼前一亮,“大陸沒有碗裝泡面,正是翻身的機會!”
的確,當時國內的方便面很便宜,5毛錢一包,“但開水泡不熟”。進口的方便面好吃,卻要5、6塊一包,“大眾消費不起”。
物美與價廉能否兼得?魏應州的腦海里立馬浮現出一款開水沖泡方便、定價便宜的方便面。“名字就叫康師傅!”因為他來北京后,注意到大家見了面都互稱師傅,“很親切,還包含健康的意思。”
思路有了,但是缺錢,拿啥投產?關鍵時刻,父親的老戰友送來5000萬投資,“憑你的吃苦勁頭,這錢肯定虧不了!”
于是,1991年底,魏應州在天津塘沽成立頂益食品公司,注冊資金5000萬。
錢一到位,魏應州馬上開始了連軸轉,“買設備、調試機器,車間中試”。他每天早上6點到車間,緊盯生產線調試,晚上12點還在研究市場調研。那段時間,全公司24小時都處在“戰斗”狀態。
彼時,方便面市場上三足鼎立,“統一”主打骨湯營養,“錦豐”迎合華南地區的清淡口味,“斯美特”則主攻小麥原料。
康師傅的特色是呢?魏應州到東北、內蒙古等5個地方兜了圈,立馬有了思路,“北方人口味偏重,就做紅燒牛肉面。”
一年后的1992年7月18日,第一碗紅燒牛肉面在天津工廠下線。
和市場上的其他方便面不同,康師傅紅燒牛肉面多了一個牛肉醬料包,還配有紙制碗和塑料叉子,而且,魏應州直接喊出1.98元的超低價,“比對手便宜15%。”
當年8月21日,他在天津酒店召開200多家經銷商參加的訂貨大會,并現場支起10口大鍋,旁邊堆著100多箱方便面。
隨著200多碗康師傅進了經銷商的肚子,現場也搞定5000多份訂單。此后,康師傅一炮打響,當月售出10萬包。最為主要的是消費者很買帳,“碗有了,吃面的工具也有了,還有牛肉醬料包,實在夠味!”
當時的康師傅火到什么程度呢?這么跟你說吧,1993年初,廈門一位經銷商為了買康師傅,專程飛到天津住了一個月,每天上午9點準時到工廠下訂單,“只要能拿到康師傅的提貨單,走出大門加價30%,立馬就能出手。”
銷量一上去,生產壓力就大了去了。而當時天津工廠的一條生產線一個月只能生產15萬包泡面,供應天津和附近市場都不夠。不少股東建議先鞏固天津周邊市場,等資金回收后再向全國擴張。
可魏應州不這么想,他一拍桌子,“必須快馬加鞭,火速占領全國市場!”產能呢?這難不倒魏應州,他回臺灣一招手,立馬有5家公司送上4000萬現金,“入股康師傅,相當于買了一條現金奶牛。”
此后的1994年,頂新集團在天津的制面一廠、二廠、調理廠相繼建成投產,30多條生產線一齊開足馬力,24小時不間斷生產,日產量很快突破500萬包。
當時工廠一絕的是,魏應州天天早餐都要吃康師傅,“每天八點,所有生產線上的方便面樣品都送到辦公桌,逐一品嘗”。他發現一袋不合格,質監部門全體員工就會被扣3個月的績效!
老板親自抓,還有誰敢偷懶?數據顯示,1994年康師傅賣出去2億包,楞沒收到一個關于質量的投訴。
1995年,魏應州全面鋪開廣告宣傳,他掏出1個多億的廣告費,在央視每半小時播放一次。伴隨“香噴噴,好吃看得見”,康師傅開始飛進千家萬戶。
這還不算,北京、上海等20多個城市的公交、地鐵上,鋪天蓋地都是康師傅廣告,就連大學食堂的餐桌上都貼著康師傅的插畫。一時間,1000多所高校大學生人手一碗泡面,“康師傅”更成了大學生口中方便美食的代名詞。
1995年底,即便批發商們拿著成捆現金,在廠區門口等5個小時也買不到一包面。
為了解決產能的瓶頸,一年后的1996年,魏應州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沈陽等地方建立了7個生產基地。
很快,康師傅日產量突破2500萬包,康師傅的年銷售量也超過60億包,市場占有率達到40%,康師傅遂成了方便面市場上的龍頭老大。
1996年2月5日,魏應州帶領康師傅在香港主板上市,成功募集到15億港元。
錢一多,頭腦就膨脹。此后,魏應州也陷入盲目多元化經營的泥潭中。當年6月,他在天津設廠,生產糕餅產品。9月,又在杭州生產康師傅飲料。
光是擴大內部還嫌不過癮,魏應州又大舉對外搞收購。當年10月,出資5個億收購德克士,隔年投資8000萬,在上海成立樂購超市,一年時間不到,康師傅已經在廣州、深圳等地就開出15家樂購超市。
1998年4月,魏應州更是以每股18塊的價格并購臺灣第2大食品集團——味全公司。要知道,味全可是臺灣首屈一指的綜合食品企業,“經營范圍還涉及超市和專業物流運輸系統。”
沒有想到,吞下味全等于吞下顆毒丸。當年,味全因為經營不善,股價一路狂跌,最低跌至每股1塊1。為托住股價,魏應州不得不動用了康師傅的資金,由此導致康師傅出現財務危機,“現金流嚴重吃緊,資金周轉入不敷出。”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這一年,由于疏于管理,康師傅銷量急劇下降,從18個億直線跌落到10個億,銳減40%。
迫于無奈,魏應州找到老對手“統一”,想和對方談合作,怎料對方獅子大開口,“必須收購康師傅全部股份”。
是可忍孰不可忍,“怎么對得起一路打拼過來的員工!”魏應州斷然拒絕。危急關頭,他祭出三板斧,“必須拯救康師傅”。
首先,尋求外援,擴大合伙人隊伍
沒有錢,骨頭再硬也沒用。當時,魏應州跑了北京、上海等30多家銀行,卻處處碰壁。要說他還真有點狗屎運,就在絕望之時,三洋食品的創辦人井田毅主動找上門來。
原來,三洋食品是日本最大的速食面生產廠商,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此后3年卻遲遲生產不出符合大眾口味的產品,“借力康師傅,進入內地市場是最好的選擇。”
1998年7月,日本三洋食品最終以10億資金,收購了康師傅33%的股權,當然,魏應州依然享有大股東的決策經營權。
第二,產品上發力,推出地方特色
資金問題一解決,魏應州就開始在產品與市場端發力,“改變包裝方式、加大營銷力度、開發更多渠道”,然而效果都不太好。
怎么回事?經過長達一年的跟蹤調查,魏應州找到了根本原因,“消費者已經厭倦了單一的牛肉口味。”此后,魏應州潛心研究內地8大菜系,很快找到答案,“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南甜北咸,東酸西辣的習慣一直就沒改變過。”
此后的1999年春天,區域性品牌推出,“成都做香辣味,重慶做麻辣味,東北做酸菜味。”年底,新口味方便面在全國爆紅,康師傅銷量上升到30億。
最后是通過空地模式,實現全方位推廣
2000年,魏應州采用“空軍轟炸+陸軍登陸”的空對接模式,“先采取明星的代言廣告高頻率轟炸,然后迅速鋪貨,覆蓋大中小城市銷售網絡。”
他一口氣拿出2億的預算,一網打盡海峽兩岸的大牌明星,包括蘇有朋、鄭元暢、陳喬恩、任賢齊、張惠妹、羅志祥等人氣偶像,結果康師傅立刻收獲5000多萬青少年粉絲。
實際上,魏應州一改從前只接觸大經銷商的習慣,讓一線銷售人員和30萬家小賣店聯系,“一天必須接觸10個小賣部,及時反映渠道的需求。”
結果到了2001年,康師傅重回巔峰,年銷量一舉突破60億大關。
10年后,康師傅形成方便面、糕點、飲料三大支柱性產品,系列產品不僅暢銷中國內地,還出口至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西歐及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
如今,魏應州旗下擁有康師傅、味全、德克士、福滿多、全家便利等20多個品牌,營業額高達5000億,海峽兩岸的員工多達10萬人,康師傅市值一度高達1200億人民幣。
“康師傅一年賣出100億包泡面,排起來可以繞地球37圈。”這就是魏應州奮斗30年的成果。
資料來源:碩士博士圈
責任編輯:Shelley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