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崔永元在中國傳媒大學北苑餐廳開了一家名叫“崔永元真面”的餐飲檔口,成了校園里的網紅飯館。除了校內師生,很多社會人士紛紛慕名而至,排長龍是日常現象。好多網友抱怨,排了半天隊,換來的只是一句“面已售罄”,生意實在火爆。
最近幾年,明星進軍餐飲界已經屢見不鮮了,王菲、韓寒、李冰冰、孟非、黃磊、郭德綱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人,都曾開過自己的餐廳,但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
回顧這些年的明星網紅店,似乎很難跳出一個怪圈,前期異常火爆,逐漸趨于平靜,最后消失不見。全城追捧的“崔永元真面”能跳出這個怪圈嗎?
明星網紅店現狀
據統計,有70%的明星開店會選擇餐飲,至于原因也顯而易見。
一是餐飲行業的門檻低。對于創業經驗不足的明星來說,餐飲這個“有錢就行”的行業,準入門檻低,成本可控,容易復制,并且資金回籠快。即使自己不懂菜品開發和運營管理,也可以直接雇人或者交給合伙人打理。
二是粉絲效應。明星自帶的流量和話題性,很容易就會給餐館帶來人氣,與其他普通餐廳相比,明星網紅店在宣傳上具有很大優勢。
明星網紅店經常一開業就異常火爆,但是隨著“蜜月期”的結束,隨之而來更多的是爭議與倒閉。大多數明星作為開餐館的業余選手,并不會投入太多精力到這項副業里來,而是選擇當“甩手掌柜”,將餐廳全權交給他人打理,這就很容易導致內部管理出現問題,直至倒閉。
2008年,孫楠和買紅妹在北京共同投資開了一家海鮮自助餐廳,2012年關門大吉。
2009年,趙薇投資的樂福餐廳開業,然而不到一年就關門大吉。
2014年,韓寒投資的餐廳品牌“很高興遇見你”一度開遍全國,如今僅有不足10家,且無人問津。
2016年,周杰倫開了一家Mr.J Diner餐廳,聲勢一時無兩,今年年初,店沒了。
姚明在美國的餐廳,郭德綱的“郭家菜”,孟非的“孟非的小面”,包貝爾的“辣莊”火鍋店等等,關的關,涼的涼。
明星網紅店為何紛紛倒下?
明星網紅店接二連三地倒下,背后一定面臨一些共性的,難以解決的問題。
孟非一碗面35元,李晨一碗面30元,這些名人餐廳因為創始人的名氣,所以剛開業那一段時間,人氣爆棚。但是之后因為面的價格貴,而且還沒有什么也特別之處,味道也一般,所以慢慢的就沒有什么人來了。加之明星餐廳發生安全事件時,處理方法并不服眾,導致這類餐廳漸漸失去口碑。
明星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這對于餐廳前期的運營非常有利,可以維持開業初期的火爆氣氛,但這種火爆也給餐廳經營者造成一種繁榮假象,從而忽視產品對于品牌的影響,難以形成復購,餐廳必定會走向倒閉、關店的道路。
隨著餐飲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不少餐飲店老板希望通過奇思妙想脫穎而出。特別是一些跨行善于營銷的老板,一開店就想以火爆的方式迅速打響品牌。但因為只注重營銷,忽視餐飲經營的核心。很多網紅店紅火過后,逃離不了難吃、產品單一、分量少、價格貴的通病,最終以慘淡的收尾。
對于餐飲業來說,目前最大的心病莫過于成本壓力越來越大。房租、食材、人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很多時候,普通的人流已經不能撐起門店的生意。這不僅是網紅店,也是很多傳統餐飲面臨的問題,房東成了最大受益者。
餐廳的本質是產品,是味道。但很多網紅餐廳卻有點本末倒置,開始并不是以產品取勝的,他們更多的是以重金打造的裝修以及營銷噱頭為賣點。從大眾點評和微博上的評價來看,“味道不好且貴”是普遍的評價。
花500萬元購買戴龍師傅的牛腩飯配方,請明星內測用餐的雕爺牛腩,最后卻因為菜品豐富度不足,客單價高,口味一般,無法達到顧客的預期而受冷。說到底,就是忽視了餐飲消費的本質。
資本如何看明星網紅店?
相比于普通餐廳,明星網紅店對于獲取第一批客人有著天然優勢,但客觀來看,第一批客人前來的目的明確,期望很高,這種情況下,想要滿足他們期望并不容易,需要比普通餐廳付出更多,同時也加大了以后復購的難度。
餐飲入門門檻低,但運營門檻并不低,明星跨界餐飲若只是想利用粉絲效應快速變現恐難長久。要做成長久的品牌,菜品味道與定價、運營管理等都必須考慮。名人效應能帶來客流,但能不能留住客人,還得看餐飲本身。
從本質上來看,餐飲生意最應注重的終究是菜品口味及食品安全,如果連最基本的原料和安全都無法保證,趣味和情懷也不過是表面的浮華而已,畢竟這些對于食品而言只是附加之物,而并非核心。
知名投資人馮衛東表示,資本對于明星網紅店也很謹慎,網紅店只是解決了品牌從默默無聞到一部分人知道這個門檻,只能算0到0.5這一步。有個知名的創始人,明星,有助于走完這一步,但是作為投資人來說的話,比這一步要遙遠的多,“從0.5到1,從1到100,背后就是系統化的運營管理,這個其實是非常難的。”馮衛東告訴《餐飲投融界》,他們也看過一些名人明星創業的,但都沒有投,就是覺得老板沒有從1到100的能力,而且有可能明星的自負,反而會妨礙他放下身段去做系統化的努力,這個風險還是挺高的。
在馮衛東看來,明星網紅餐廳其實只是解決了一個小問題,就是如何獲得第一波顧客。但是獲得第一波顧客之后,要產生口碑,產生復購,還要對顧客的喜新厭舊保持一定頻率的創新,背后就需要巨大的運營系統和細節的掌控。只是靠這種新鮮勁,短時間之后人就會懈怠,體驗不好的話,會損害明星的無形資產,這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明星網紅店并非全無機會,相比于普通餐廳創始人,其先天優勢還是很明顯的,靠著明星IP、高顏值、高逼格、好故事紅遍網絡,對于餐廳來說本身也是一種生產力,走明星網紅路線也沒錯,但是這只是品牌在前期快速引起關注的一種手段,要想走的長久,還是需要拋開噱頭,打造高品質的餐品,從產品研發、出品品控、食材供應鏈、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較大的短板,否則注定失敗。
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掃碼關注公眾號
獲取最新餐飲投融資資訊
更多精彩內容查看:
《中國食品與餐飲行業7月投融資報告》
《2018年3-6月餐飲投融資報告》解析(一)
《干貨 | 餐飲行業投資機遇解讀》
《2018年3-6月中國餐飲投融資報告》
↓ 點擊閱讀原文,申請融資
原創文章,作者:窄門餐眼,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