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江湖:有人艱難求生,有人一夜爆紅

    文章經餐飲人必讀(id:cyr811)授權轉載。

    1994年,年輕的四川機修工張勇夫婦,和朋友夫婦一起,合伙開了一家蒼蠅館子。

    小門面,四張桌,火鍋料都是照著書上炒的。

    那個年代,沒人能想到24年后,這家“蒼蠅館子”能一路高歌,最終在香港上市。

    雞湯文里常說,只要肯努力,鋼镚兒變金幣;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可惜現實扮演的永遠都是“熱愛惡作劇”的熊孩子角色。

    他告訴你,人活一輩子,大起大落都是常事——起的是別人,落的是自己。

    就好像同樣是開蒼蠅館子,張勇走上了人生巔峰,小云卻做好了隨時關店的準備。

    有人艱難求生,有人一夜爆紅

    小云是我高中同學,前幾年嫁給了一個在上海擺燒烤攤的小伙。

    這次偶然聊起,她突然說要回家開超市。

    “燒烤不做了?”我很驚訝。

    她家位置不錯,雖然走的是路邊燒烤、蒼蠅館子的路線,但利潤最高的時候能拿七成,過著還算令人羨慕的生活。

    “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現在更做不下去,別人說了,沒證的不準做。”

    小云說起這話沒有太多表情,她似乎覺得這不是什么大變革,晝夜顛倒、看人臉色的日子她早就過夠了。

    “不知道還能做多久,也許今年年底,也許明年年初,這生意也就這樣了。”

    ▲小云家的燒烤攤

    中國有上千萬家餐廳,他們一年的收入能達到4萬億元。

    但在去年,限額以上餐飲企業占餐飲收入的比例僅24.6%。

    我們生活的城市中,更多的,還是像“小云”這樣,掙扎求生的中小型商家。

    但即使同為蒼蠅館子,卻依然有人能成為“天選之子”。

    去年夏天之前,尹正紅還在老老實實的賣冰粉。

    三輪車,紅招牌,跟成都建設路上最普通的冰粉攤沒有任何區別。

    去年,憑著巧舌如簧,尹正紅火了。

    “妹兒,吃冰粉啊?你是要plus還是要small?”

    “加朵玫瑰就是校花,加片薄荷就是校草!”

    “從來不日白,嘗了才曉得!”

    尹正紅的“騷話”哄得年輕食客樂得合不攏嘴,也把她一舉捧成了“成都最牛冰粉嬢嬢”,甚至還上了天天向上。

    現在,尹正紅雖然依舊在用三輪車擺攤,但一出攤就有大批慕名而來的“吃貨”排起長隊,儼然已經有了“網紅”的架勢。

    ▲成都最牛冰粉嬢嬢尹正紅

    一部分人的過去

    千禧年伊始,從江湖上退下來的李雪帶著老婆孩子,從川東一路來到成都。

    成都人愛吃,所以成都的餐飲生意好做。

    那時候除了“孔亮鱔魚火鍋”、“劉一手”、“小天鵝”等一批紅火的重慶大店外,成都本土的館子大多是“蒼蠅館子”。

    李家祖輩上傳下來一些手藝,李雪便掏出自己的全部身家,花1600買下了9張吱嘎作響的二手桌子,在同仁路一棟待拆廢樓里,開始了自己的餐飲生涯。

    如今,李雪的門店矗立在熱門景區寬窄巷子口,門店裝修雕梁畫棟,一出地鐵就能看見。

    ▲現在的李雪火鍋

    李雪在之前的采訪中坦言,“我最開始做火鍋,為的不過是吃飽穿暖,養家糊口。”

    但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餐飲市場上的品牌三年一換五年一改,李雪突然意識到,自己終于成了牛雜火鍋中的勝利者。

    歷史從來就是這樣,只有勝利者才有資格書寫歷史。

    當我們爭相學習著成功者的步伐,踏著他們的腳印,期望取得同他們一樣的成就時,不知道他們回想起自己過去的辛酸,又是做何感想?

    一部分人的現在

    為“政”所困

    小云家的燒烤攤之所以停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今年印發了《上海市食品經營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十二條”措施》。

    “現在加大了整治力度,要想做下去就得辦證”。

    燒烤攤設在浦東機場背后,一家人住在板房里。

    據說明年板房要全部拆掉,他們在這的“無證經營”也該告一段落了。

    “那就去辦證唄。”我說。

    小云:“外地人辦不到,本地人才能辦。”

    “這是什么道理?怎么可能有這種規定?”我不信。

    “有鋪子才能辦證,我們這種外地人,買上海的鋪子?”小云翻了個白眼,“這不就是外地人不準辦證嗎?”

    我一時無言以對,想來也是。

    小本生意,在被“妖魔化”的上海地價面前,看起來好像也只有關店最為合算。

    小云只是一個縮影。

    在杭州拱墅區城中村,做鹵味生意的郭曉燕,因為拆遷問題,也不得不關掉經營三年的鹵味店。

    ▲郭曉燕及她家的鹵味店

    近幾年,隨著杭州在國內外城市中地位不斷提升,城市規劃也逐漸完善,對餐飲業的標準越來越高。

    門店衛生、排污處理、排煙凈化等日益嚴苛的經營要求,讓許多蒼蠅館難以招架。

    而在今年召開的“杭州城中村改造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推進”大會上,杭州市計劃2018年完成征遷4萬戶,主城區計劃完成整村征遷56個。

    小云和郭曉燕的覆轍,每年都有人在重蹈。

    為“人”所困

    不論是小云還是郭曉燕,他們的店還有另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招員工。

    事實上,遍布在街頭巷尾的、規模不大的餐飲門店,大多依然保持著原始的“夫妻店”模式。

    老鄧家就是如此。

    老鄧的飯館開在成都三圣鄉外的一個工地邊上,提供早中晚三頓飯。

    因為價格低廉且分量足,是工地施工隊常駐的飯館之一。

    “每天忙得后腳跟打腦殼。”老鄧的老婆笑起來時,眼角的皺紋堆在一起,像個扇貝殼。

    “沒想過請人?”我這話一問,人家就不笑了,她對我餐飲行業記者的身份產生了強烈的懷疑。

    老鄧:“請過的,半年前請了個小妹兒,給她1600的工資,還嫌少,干了半個月,就不來了。”

    “請人不一定比自己做的好,她嫌少,我還不要她幫著做呢。”老鄧的老婆在旁邊碎碎念了一陣。

    不請人,怎么做大?

    不過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做不大,似乎也不必請人。

    這是個死循環。

    蒼蠅館子為人所困,困住他們的是負擔不起的人工,更是他們自己落后、不變通的思想。

    ▲工地邊的小飯館

    說到底,還是為錢所困

    我還記得12年前后,雙微時代營銷正發展得如火如荼,微博上偶爾會刷到“成都旅游攻略”。

    那時候的攻略上,還少見“大小龍”的身影,網紅店也不如現在這樣稀松平常。

    關于飲食,攻略上版面最多的還是“蒼蠅館子”。

    也不知道是哪個外地人傳的,在成都,最好的吃食不在紅杏、大蓉和這樣的大店,而是藏在街頭巷尾里的蒼蠅館子。

    漸漸的,能排上號的主流餐飲品牌占據了微信、微博的版面,而那些蒼蠅館子,卻在重復著過去的生活:

    有客人就做,沒客人就關門,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最近幾年關門關得有點厲害。

    不過蒼蠅館子也并不是完全無路可走。

    穿梭在城市中的黃衣團(美團)和藍衣幫(餓了么)變成了他們的“移動城堡”。

    在沒有消費升級的底層,勾勒著沒有那么多白日夢的生活。

    —————END—————

    中國飲品快報

    來源|餐飲人必讀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找原料,請點擊下方LOGO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0935.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0月25日 19:00
    下一篇 2018年10月25日 20:3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