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在自救》
昨天的日志,通過對四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餐飲行業不管是針對當前的現實困難,還是針對未來幾個月的預期困難,“外求”這條路都是不太靠譜的,為此也有不少朋友給我留言和私信,表示反對,他們的意思是,哪怕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但“有”總比沒有“沒有”好,這個我認同,沒必要為此爭論對錯。
因為,大家只是側重點不一樣,我更看中的是未來中長期的解決方案,而那些反駁的朋友,他們更在乎眼下所面臨的問題;我更偏向于從根源上去找到解決方案,而大家覺得哪怕只是解決現象層的問題也行,遇到這樣的差異化是很正常的事情,彼此保留各自的觀點即可,同時,也可以基于自己的觀點,去尋求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這是我的創業日志,所以暫時先回到我的觀點上面來,2月2號,我提前寫了《餐廳的成本結構》這篇日志,詳細梳理了餐廳的六項基礎成本,除了食材成本之外,餐廳最大的成本,其實是人工成本,而我認為外求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向不太靠譜,也是基于餐廳的成本結構做出的判斷。
房租成本僅占餐廳營收的12~18%,房東把一兩個的房租減半,或者直接免除一個月的房租,它只是一個短期行為,并不會有效降低餐廳的租賃成本占比;稅務成本僅占營收的6~7%,就算稅務機關減免,那也最多就能降低5%左右,而且是一兩個月的短期行為,對餐廳解決問題同樣于事無補。
那么金融機構的貸款呢?對于絕大多數中小餐廳來說,都沒資格從金融機構那里獲得貸款,我昨天已經說得很清楚,要么你是品牌頭部,要么你有很健全的餐廳財務制度,比如今天,恰好有個新聞,說的是美團聯合兩家銀行,以貸款方式幫扶了兩家餐飲品牌,每家都是1000萬額度,大家別高興太早,看看是誰:云水謠和周麻婆,都屬于行業知名品牌。
而且,大家要延伸想一個問題,為何這次是銀行跟在美團后面當小弟?為何是美團主導推出“商家幫扶”,而不是由資金雄厚的銀行來主導呢?根本原因,就是銀行雖然有很多錢,也想給餐飲貸款,但他們手里沒有餐飲行業的經營數據,而美團所擁有的恰好就是餐廳的經營數據,能判斷一家餐廳,或者一個餐飲品牌的健康度,所以,這件事才說干就能馬上干了。
不出意外的話,在隨后這段時間,有很多機構會針對餐飲推出各種幫扶政策,方式如我昨天所說的小額貸款和股權投資,這絕對是值得夸贊的善舉,但是,對于遍布全國的中小型餐飲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大家要評估自己憑什么去贏得這些機構的信任?畢竟,只是幫扶,而不是做慈善哈!
基于上述這些原因,我認為通過外求方式來尋找解決方案的做法,都無法根本性解決餐飲行業所遇到的問題,尤其是最嚴重的“人工成本問題”,這里需要特別強調,所謂的人工成本問題,并不是簡單的工資壓力這么簡單,而是包含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是工資壓力,其二,是疫情過去后的員工隊伍完整度問題,怎么理解?
如果只是單純的工資壓力,那對于大多數餐廳來說,這個問題就變得簡單了:直接選擇關門,把所有員工遣散回家,工資也完全不發,那就完全沒有工資方面的壓力了,但為什么大多數餐廳都不敢這樣做呢?主要就是第二個原因:大家眼巴巴的盼著疫情趕快結束,好讓餐廳第一時間恢復營業。
這次的疫情,對餐飲的影響已經是有目共睹,接下來餐飲的競爭會變得更激烈,未來餐飲的競爭,表面看起來是管理的競爭,背后本質,其實還是人才的競爭和團隊的競爭,疫情一旦結束,大家需要有足夠多和足夠優秀的員工隊伍,才能有繼續盈利的機會。因此,大多數餐廳所面臨的真實壓力是:擔心員工的大量流失和這些員工的工資負擔太大。
基于這樣的現實,所以,我偏執的認為,要圍繞餐飲行業的未來給解決方案,就應該鎖定這個方向,如何在餐廳沒有現金流收入的情況下,既做到人工成本不那么嚴重,同時還能不損失員工團隊?能有效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才能被稱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否則,就如我開篇所言:要么階段性解決方案,要么是現象層面的解決方案。
再次回顧外求的幾種方式,我們會發現,無論是房東減免房租,還是政府減免稅收,都無法解決這兩個問題;金融機構貸款和私人借貸,倒是可以解決資金問題,但并非每個餐廳都有這樣的條件和資格,而且,就算是能拿到貸款或者借款,也更多的只是暫時緩解了人工成本壓力,無法解決員工隊伍流失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也可說明,他們并不是好的解決方案。
那么,有能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么?我認為有的!這也是今晚這篇日志的主題,在正式說明之前,要感謝張哥,洪律師,張律師,和做投資的何哥等幾位好朋友,這幾天,他們積極的站在各自的立場,為餐飲出謀劃策,他們的言論和觀點,給了我很多啟發,我今晚所分享的這個解決方案,是綜合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并非我個人所獨有。
OK,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分享這個,既可以緩解人工成本的壓力,又能留住核心員工團隊的解決方案,因為也是這兩天臨時想出來的,它還不一定成熟和完善,我希望它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如果有更多的人認同,參與進來完善它,讓它可以幫那些原本很健康,卻短期遇到困境的餐飲企業。
方案分兩種形式:其一,是基于餐廳往年的經營情況,向餐廳的老員工“私人借款”,約定一個利息標準和還款周期,你可以理解為變相的“民間借貸”。它的好處是,可以起到向金融機構貸款一樣的現金流效果,同時,那些愿意借錢的員工,還能全都留下來!道理很簡單,不愿意留下來的,也不可能借款給老板。
這個方案要成立,需要至少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員工得有錢;其二,是員工得相信老板,愿意借出來。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條件,很多人可能說員工都是拿工資吃飯的,哪兒來那么多錢?持有這種觀點的朋友,思維停留在銀行借貸上,而忽略這是一個“化整為零”的方案,什么意思呢?
假設餐廳需要100萬現金才能度過接下來三個月的難關,那么去找金融機構借,就是“整數”的100萬,但是,如果找員工借的話,其實是“打散”了,比如有20個員工愿意借錢的話,每個員工借5萬,合在一起就是100萬;如果有30個員工呢?每個人只需要3萬;如果有50個員工的話,那每個人實際上只需要2萬即可。
每個員工,背后都是一個家庭,中國是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儲蓄型消費的國家,也就是絕大多數家庭都有存款,只是這些存款并不多,少的可能幾萬,多的可能也就是一二十萬,因為太散,導致這些錢做什么都不合適,就只能躺在銀行里面,所以國內大多數家庭,其實都可以拿得出10萬左右的存款,因此,大家不需要擔心“有沒有”的問題。
這件事成立與否的根本,其實在于“愿不愿意”,也就是說,誰家都能拿出幾萬塊錢,但憑啥要相信你這個老板,憑啥要借給你?所以,我才在最開始就說,要“基于往年的經營情況”來看:如果你以往本來就是一家入不敷出,生意慘淡的餐廳,放心吧,沒有任何員工會借錢給你的,而且,我也勸你,這次就關門吧,餐飲接下來的競爭會更殘酷的!
但是,如果你家餐廳,在以往生意很不錯,盈利能力很強,那是騙不了這些員工的,因為他們是身處一線的工作人員,他們雖然每個月只拿自己的工資,其實非常清楚餐廳賺多少錢,老板能賺多少錢,因此,一家以往盈利健康的餐廳,老板平時對員工又很不錯,為人處世很受信任,還愿意給員工高于銀行存款利息的回報,那就不排除員工愿意借錢。
向員工借錢,與向銀行借錢的相同之處,就是你的餐廳一定是本身很健康,具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只是暫時性的遇到了資金周轉困難,需要一筆錢來度過這個短期困難;而不同之處,在于不需要向員工提供各種證明材料,他們也知道餐廳的健康程度,而且,愿意借錢的員工,就意味著他們信任老板,也同時選擇了留下來,隊伍也穩定下來。
看起來很不錯的方案,再實操中我覺得也會有問題,因為據我在餐飲行業十年的經驗來看,“向員工借錢”這種行為,很少發生,其效果不一定好,因為年輕人多半是月光族,自己身上沒錢,他們就算愿意,也需要向父母開口,去說服父母拿幾萬塊錢來借給自己的老板,一旦有這個中轉,那成功概率就大打折扣!所以,這個方案并不一定就很好用。
所以就有了第二個方案:那就是拿餐廳未來的收益,吸引店內優秀的人員,讓他們由員工變成餐廳的小股東,讓他們以后不僅拿工資,還能有機會拿到這家店未來的分紅收益。與第一種方案相比,它不僅可以解決資金壓力問題和員工留存問題,還可以帶來很多額外的好處,下面我們來詳細說明:
首先,這個方案能成立,前提條件還是這家餐廳以往的業績要足夠漂亮,盈利能力要足夠強,老板在員工眼里的形象要足夠正面,否則你就算口才再好,說得再漂亮,員工也不會給愿意投錢進來當小股東的!所以,到這里再次提醒大家的是,各行各業在未來只能是越優秀的企業越有競爭力,餐飲不可能例外,因為騙不了自己的員工。
其次,與向員工借錢相比,讓其中一部分優秀的員工變成小股東,給他們帶來的誘惑,不僅是分紅收益遠遠大于利息收益,更主要的是身份的認同:現在的年輕人,都想當老板,但自己又不具備獨立開店的能力,現在只需要幾萬塊錢,就可以變成小股東,對那些有上進心和老板夢的員工來說,小股東和小老板這個身份的誘惑力,很大!
再次,如果是借錢,很多家長會因為擔憂還不上而拒絕,但是如果是投資,而且又只有幾萬塊錢這樣的小額投資,那么很多家長其實樂于給自家孩子這樣的支持!因為現實中這樣的情況本來就很普遍,絕大多數年輕人創業的第一筆資金,都是來自于父母,而且,為創業而冒一點險,家長反而覺得是正常,不會像借錢那么顧慮重重。
最后,如果員工變身為小股東,沒有比這更好的團隊留存方法了,當優秀的小伙伴變成了小股東,在隨后的發展中,大家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疫情中大家可以一起面對;疫情過去后,隊伍也可以更有戰斗力,把老板一個人的力量,變成多個小伙伴的力量:遇到困難大家能一起扛,遇到競爭大家可以一起拼!
當然,里面有一些細節問題:比如,是讓員工變成公司股東,還是門店小股東?如果是門店股東,是讓員工變成股權股東?還是分紅股東?如果是分紅股東,是讓員工享受特定階段(比如一年)的分紅,還是享受永久分紅權(直到門店關閉為止)?以及員工變身小股東的投資方式是以現金入股?還是用工資來抵扣?這些都是屬于可以商榷的細節問題,并不影響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了!
這里針對最后一個問題說一下,就是萬一遇到有員工很能干,但他家里完全沒存款,一分錢都拿不出,怎么辦呢?可以協商,從工資里面扣除,比如一個員工需要2萬才能變成小股東,他每個月的工資是3500元,那每個月給他只發1000元的基本生活,其他2500元作為股本,連續扣8個月,就變成2萬的投資股本,就算是這樣折中的方式,也同樣可以解決資金壓力和員工留存這兩個問題!
這就是我針對那些原本很健康,但短期內遇到困境的餐飲企業,提供的兩種解決方案,與“外求”的思路相比,這是典型的“自救”之路,因為對于一個餐廳老板來說,員工也可以算是“自家人”,因此,找員工借錢也好,讓員工變成小股東也好,它是真正的從自身實際情況來找出路,相對而言,能比較完美的實現:既解決資金需求,還能解決員工留存!
一家中型餐廳,員工數量都在40人左右,那些大型的餐廳,員工數量甚至在100人以上,對于這樣規模的餐廳,如果要內部籌集個幾百萬,只要餐廳以往的業績健康,老板又比較靠譜的話,是比較輕松的事情,不要管什么規模大小,一家餐廳是這樣,一百家餐廳也可以是這樣,當然,前提是老板得想通這個道理,并且愿意“讓利于員工”。
最后,我今晚所寫的,其實只能算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向,要真正落到實操層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需要有法務人士來擬定中間的借款協議,或者小股東投資協議;比如需要老板篩選出哪些員工既是優秀的,還愿意借錢,或者愿意當小股東;比如老板弄清楚自己是以解決資金壓力為主,還是留下人才為主?
沒人能給出一個統一模板,就讓所有人可以通用,因為每個餐飲企業所面對的情況都不一樣:餐廳以往的經營業績不同,發展的規模不同,所處發展的階段不同,員工團隊的構成不同,門店的股份結構不同,門店所面臨實際問題的大小不同,針對未來的信心大小也不同……,思路在前,方案在后;意識在前,方法在后;自救在前,他求在后!
這個系列日志就到這里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