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靶攻擊》
前幾天,聽完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我就在朋友圈說,接下來又到了大家吐槽的階段了,嘿嘿,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最近這三天,網絡上果然出現很多吐槽羅振宇和跨年演講的文章,當然,不只是羅振宇,吳曉波也一樣被吐槽,但看完一圈下來,我發現批評文章幾乎都是老生常談,缺乏新意,我這么說的理由是什么?今晚的日志就來談談這個問題哈。
在正式表達我的觀點前,我們先來看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例子: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很喜歡啃甘蔗,以前我們農村沒有種植甘蔗時,我甚至把沒有長成熟的高粱桿和玉米桿折斷,當成甘蔗啃,僅僅是為了吮吸里面那一點點甜水水,由此可見我對甘蔗的癡迷,隨后,每一年只要甘蔗上市的季節,我家里幾乎每天都有甘蔗。
因為太喜歡甘蔗,所以市面上各種甘蔗我都買來吃,最開始我只知道四川本地的白皮甘蔗,后來喜歡上云南那種黑皮的羅漢甘蔗,再后來又喜歡上不知道什么地方的青皮甘蔗,開始,老婆對我吃甘蔗意見很大,因為啃的時候,難免會殘留一下糖水或者甘蔗渣在地方,她打掃起來麻煩,但后來看我實在太喜歡,也就隨我,甚至還主動給我買甘蔗。
結果呢?前年的某一天,我看到一個路邊三輪車上插著很多削了皮的甘蔗,條件反射般的走上前去買,結果這個老板不賣甘蔗,只賣干著水,啥玩意兒?我看到三輪車上有一個手動的壓榨機,把甘蔗從一端推進去,然后硬靠兩坨不銹鋼滾筒的擠壓,就把里面所有的糖水給壓榨出來,另一端出來的就變成扁扁的甘蔗渣。
我當時很震驚,也覺得很憤怒,回家路上心里一直不舒服,不停的問老天爺:甘蔗這么可以這么搞呢?哪還有啃甘蔗的樂趣了?這樣吃甘蔗,還不如直接買瓶糖水飲料喝算球,比如鮮橙多,這樣把甘蔗榨出水直接喝,我覺得是對甘蔗的不尊重,當時我就對那些路邊榨干著水的很不爽,內心希望他們做不下去,越快消失越好。
結果呢?事與愿違,后來成都大街小巷都是榨干著水的三輪車,在春熙路的一些小巷子里,甚至有專門榨甘蔗水的固定小攤點出來了,我自己也由最開始的痛恨,到后來的接受這個現實,變得見怪不怪了,當然,我自己是堅決不接受這種吃法的,所以這玩意兒在成都出現三年了,我一次也沒有喝過,這輩子估計都不會去喝,這涉及到“尊嚴”問題。
大家可能迷糊,我今晚哪根神經出問題了?居然拿甘蔗來舉例,事實上,今晚舉這個例子,可以非常形象的輔助表達我接下來的觀點,我們把兩者套用一下,大家瞬間就明白了:學習知識就是啃甘蔗的過程,批評者就是我這樣瘋狂喜歡甘蔗的人,羅振宇和吳曉波就是那些榨甘蔗水的路邊攤,而付費學知識的受眾就是那些買甘蔗水的消費者。
大家試想一下:那些專家學者強調說知識要成體系的學習,是不是就好比強調甘蔗要怎么啃才對頭;他們反對付費而獲得的知識快餐,是不是我當年反對直接喝的甘蔗水;羅振宇和吳曉波為代表的知識付費提供者,是不是就相當于那些榨甘蔗水的路邊三輪車;那些付費學習的年輕人,是不是就相當于直接喝甘蔗水的消費者?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覺得他們很匹配,那么現在你再來看那些專家學者批評羅振宇和吳曉波,就會看出問題所在,就好比我去吐槽那些榨甘蔗水的攤販,責問他們為啥子要在大街上榨甘蔗水,這是典型的找錯了靶子呀!因為榨甘蔗水這門小生意之所以能在成都流行起來,并不是這些攤販多么牛,而是因為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愿意選擇這種方式吃甘蔗。
相同的道理,羅振宇和吳曉波為代表的知識付費提供者,他們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贏得如此大的聲譽,根本的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愿意選擇這種快速獲取知識的方式,在這些年輕人看來,通過花幾百元的年費,就有人把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自己,那比自己花時間去閱讀方便多了。
那些批評者說這種學習方式無法獲取真正的知識,只是積累起一些“知道”,是的,這個道理那些付費學習的很多人自己也知道,但他們不在乎,你覺得每個月精讀兩本書,一年深度閱讀24本書才是學習知識,但年輕人只想知道這些書的“中心思想”就可以了,其他時間可以拿來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或者他們覺得相同的時間,可以聽幾百本書的“中心思想”,你能說他們就一定錯?
你覺得一定要區分哪兒的甘蔗好吃,哪兒的甘蔗不好吃,然后花錢買回來的甘蔗才劃得著;你覺得甘蔗一定要吃青皮的吃起來糖分才足,吃黑皮的是土鱉;你覺得吃甘蔗要先吃根部,因為根部密度最高,硬度最強,最耗費牙口……,但是年輕人會拿斜眼看你:甘蔗里面不就那點糖水水么?直接喝不就完了么?
因此,目前那些批評付費知識的人,他們批評的理由都是對的,知識的獲取,速成班確實不如笨功夫來得扎實,這些道理誰都懂,但他們不應該把矛頭對準羅振宇和吳曉波為代表的“攤販”,這屬于典型的“脫靶攻擊”:也就是對著靶心射了無數的箭,而且每一只箭都射中了靶心,正得意的到處炫耀時,發現射到別人的靶子上,自己的靶子上一只箭都沒有。
要評價知識付費的優劣和利弊,必須要先分清因果關系,那些攻擊羅振宇的文章,普遍認為是羅振宇他們這些付費知識供應方,帶來了年輕人草率的知識獲取方式,基于這個前提來數落他們的各種不是,但遺憾的是:羅振宇、吳曉波、薛兆豐、李善友等知識供應方不是這件事情的“因”,他們只是“果”。
真正的“因”是年輕人對獲取知識方式的改變,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選擇付費的方式快速獲取知識,所以才誕生了越來越多的付費知識平臺,而不是相反,同理:是因為有足夠多的年輕人喜歡直接喝甘蔗水,才有了大街小巷的那些榨甘蔗水的三輪車,而不是相反:如果年輕人不愿直接喝甘蔗水,路邊那些榨甘蔗水的攤販一個也活不下來。
其實,換到商業思維上來其實更好理解,那就是首先有了“年輕人快速學習知識”這個需求,才有了羅振宇他們這些看到這個需求,并也抓住這個需求紅利的市場供應者,如果不是先有了需求,那再牛逼的知識供應者,也賺不到年輕人的這筆錢,“一切以需求為導向”是商業領域最基礎的常識,羅振宇他們只是遵循了這個商業常識而已。
所以,我認為所有批評知識供應方的人,都屬于脫靶攻擊,都屬于根本沒搞明白知識付費背后的因果關系,當然,也屬于對商業上的需求與供給關系一竅不通,這也是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學習知識有很多種方式,看書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你不能說除了看書,其他方式都是垃圾,這是典型的以己度人,并不公允。
社會在不停的往前發展,知識的獲取是否也需要往前迭代?這本身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現在愿意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很多人都把時間花在了學習之外的其他方面,比如刷抖音,比如打游戲,比如看電影,比如翻新聞,其中少數一些人愿意把時間花在聽別人講解書本知識上,怎么就不行了呢?難道這些時間比花在打游戲上還浪費?
有些人覺得看書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一有機會就瘋狂看書,但也有人覺得看書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一拿起書本就打瞌睡,對于那些熱愛學習的年輕人來說,總得先培養他們基礎的學習樂趣吧?或者就算是你要他們以后養成看專業書籍的習慣,但是不是可以容許他們先有個建立起興趣的前期階段?
就好比你不能一上來就逼著年輕人啃甘蔗,而且不能一來就告訴他們只能啃青皮甘蔗,說這是你給他們經過千挑萬選后得出的正確答案,很明顯這不行,總得有些人先喝上甘蔗水,看看他們是否喜歡這個味道,等他們真的喜歡上甘蔗水的味道,然后再引導他們可以啃甘蔗,那會更有意思,這樣會不會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甘蔗?
看了我上面的文字,但凡是思維稍微正常的,都不會認為我是在為誰拉偏架,而是想表明一個觀點:那些喜歡以老學究的方式積累知識的,可以繼續好好的積累,這是很好的學習方式,但同時,喜歡走捷徑獲取知識的年輕人群體大量出現了,總得有人和機構來解決這種需求,你們既然不愿意解決,或者不知道怎么解決,那羅振宇他們提供了解決方案,何錯之有?
到現在還批評知識付費對不對的,都屬于無意義的脫靶攻擊,很多人批評羅振宇商業目的太強烈,我覺得這挺好的呀,教科書還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呢,事實上,商業是推動很多事情發展的原動力,凡是能真正解決社會某種需求的人,都應該給與足夠的商業回報,去讓他們做得更好,以解決更多的需求,不然依靠道德和口號去解決需求?
我雖然對羅振宇的很多觀點也不認同,但我覺得他們做得很對,他們是真正的了解年輕人的學習需求,真正在為年輕人的學習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反觀那些批評者,他們成天只說這不對,那不行,可是他們不來了解年輕的真實需求,不關心年輕人的學習難題,也不提供任何學習上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兩者相比,當然是后者弱爆了!
所以,批評者真的覺得目前知識付費的路徑不通,那么可以牛逼一點,去實踐一個可以幫助年輕人更好的獲取知識的路徑,這樣的話,不僅可以用行為和事實去碾壓羅振宇他們,更主要的是還可以獲得不可估量的商業回報,如果看到這里還認為知識付費不對,不應該涉及商業,那我真心勸一句,還是好好做學問吧,以后找準靶心再批評!
免得貽笑大方!
(本文耗時54分鐘)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