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成都商報的小費給我來電話,采訪我怎么看待商業場全部改成火鍋這個問題,我簡單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結果今天就在成都商報上看到了小費的這篇稿子,引起我針對這個事情再說詳細一點的欲望,于是今晚的日志,就來分享這個話題哈。
商業場位于成都春熙路的北面,以前叫勸業場,很早以前就是成都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即便是現在,因為緊靠春熙路,身處總府路上,人流還是非常有保障,但因為經濟轉型等問題,在最近這五年時間,商業場所在的商圈,出現人氣下滑,里面的商家陷入全面的倒閉。
去年開始,這里被一個公司給整體承接下來,然后重新規劃和定位,引入新的商業,最終,也是小費采訪我的原因之一:這里全面的引入火鍋品牌,而且,因為幾家火鍋品牌的入住,讓這里又再次煥發了生機,為此小費還專門去采訪了這個運營公司的負責人,對方對這里的未來前景充滿信心。
小費疑惑的是:為什么一個已經沒落的商業中心,可以依靠餐飲再次崛起?餐飲有這么大的魅力么?有這么多人來支持如此龐大的餐飲體量么?我回答說沒問題,春熙路商圈足夠支撐這么多餐飲品牌,甚至,再多一倍也沒問題,那么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大的市場環境
從大的市場環境來看,現在整體經濟形勢不好情況下,餐飲幾乎是唯一保持消費活力的行業,為此,大量的人才跨界進入餐飲行業,給餐飲行業又帶來了很多味道之外的改變和提升,讓餐飲由傳統餐飲時代,跑步快速進入新餐飲時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
站在消費者角度,現在智能手機讓人的各方面都碎片化了,大家很多娛樂活動都局限于手機上,除了吃飯之外,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更愿意選擇宅在家里,甚至,很多年輕人如果不是為了出門吃飯,好幾天都不愿意出門,因此,餐飲消費是目前能吸引消費者出門的少數原因之一。
基于這兩個大的市場原因,餐飲目前成為整個社會最優活力的行業,一個品類被證明受消費者歡迎后,馬上會引來瘋狂的跟風:小龍蝦這樣,西昌燒烤這樣,泰式火鍋這樣,日料這樣,火鍋這樣,串串也是這樣,因為商業上的快速和巨額回報效應,讓餐飲成為最讓人眼紅的行業,消費熱度最高。
成都商圈的改變
春熙路一直是成都最核心的商圈,但以前人氣主要匯聚于西面,也就是鹽市口和青年路這邊,東面人氣并不好,跨過紅星路以后,感覺這邊就是大慈寺和東大街,已經脫離春熙路商圈一樣,而在那個時代,是小商品和流行服飾的天下,每個商場里面都是賣服裝和小飾品的檔口,生意異常火爆。
但是,最近幾年,春熙路商圈的商氣和人氣發生了嚴重的改變,全面東移,隨著IFS的開業,尤其是太古里的開街,徹底改變了春熙路商圈的氛圍,紅星路步行街作為分水嶺,紅星路以東成為成都目前人氣和商業最熱的區域,而紅星路以西呢?越往西人氣越差,曾經的青年路和鹽市口,現在與太古里相比,有天壤之別。
太古里成為成都春熙路商圈的地標,春熙路商圈的人氣全面東移,這不僅吸引了市民和游客的眼球,更主要的是帶來了很多連鎖反應,其中,最大的功勞,是無形中讓東大街,居然自發性的形成了一條火鍋特色美食街,在東大街短短一兩百米距離內,現在匯集了十多家火鍋店和串串店,而且數量還在猛增。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最近兩年,往前倒推三年,東大街沒什么火鍋店,甚至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餐飲,但是,因為小龍坎在我們郁金香廣場這個店的全面爆發,引來餐飲同行的全面跟進,最終,完全是自發性的把東大街硬生生變成了成都目前最火爆的美食一條街。
而小費所不理解的商業場的火鍋現象,其實,是因為東大街這邊已經沒有合適的鋪面,那些品牌是被迫尋找新的商圈,因為到去年底時,凡是適合做火鍋的鋪面,基本已經被瓜分完了,剩下的小鋪子又被一個又一個串串品牌給搶完了,因此,想進入這個商圈的朋友,在東大街無望的情況下,只能選擇總府路這邊的商業場。
站在這個角度,火鍋品牌全面入駐商業場,既是迫于無奈,也是情理之中:說迫于無奈,是因為在第一選擇的東大街已經沒機會拿到鋪面;說情理之中,是因為商業場這里是春熙路商圈附近,唯一有機會復制東大街模式的地方,很可能再造一個火鍋或者串串的美食匯聚地。
因此,商圈的人氣改變,帶動了消費場景的變化,而在服裝全面被電子商務碾壓的情況下,春熙路商圈的人氣,更多的就只能是依靠餐飲來支撐,而且,這也完全符合年輕消費者的消費需要:以前逛春熙路是為了溜達,看服飾,現在呢?則是溜達游玩后,吃東西!
消費者的構成
小費問我,這么多火鍋店集中開在這里,與這么多人來支撐這些店的生意不?我說應該沒問題,從現實來看,我們東大街的這些火鍋店和串串店,對比起來生意雖然有好有壞,但整體而言,家家都有客人,或者說家家都在盈利,而且,感覺是越來越紅火了。
從理論角度,也可以支持我的說法,為什么呢?因為春熙路現在仍然是成都的地標,尤其是太古里開街后,這里不僅吸引了成都本地年輕人的消費,更主要的是它也成為外地游客來成都必逛的著名城市景點,一個著名的城市景點,旁邊一定要搭配一個龐大的餐飲消費區來做生活保障。
四川作為全國旅游資產最豐富的省份,再加上成都作為美食在全國響當當的地位和吸引力,每年吸引來上億的外地游客,只要時間充足,基本都必到春熙路來溜達,因此,在整個春熙路商圈,能支撐這些地方商業的不僅是本地年輕主力消費群,還有龐大的省外游客群體。
因此,不管是東大街美食街區,還是現在正在打造的商業場美食街區,這兩個地方都身處春熙路商圈最核心的地段,它們擁有足夠的客源數量,從商業角度,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客戶資源,品牌彼此之間,最大的差別,可能就在背負運營團隊的營銷宣傳實力和品牌包裝能力。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整個春熙路商圈的客流,足夠支撐更多的餐飲品牌入駐,不僅可以賺錢,還可以塑造品牌,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品牌削尖了腦袋要往東大街鉆的原因,而整個商圈,除了東大街,目前看來,也就商業場具有形成第二個餐飲消費集中區的條件,所以,餐飲品牌密集入駐,基本也算是勢在必行了。
但,也就這兩個地方而已,得益于春熙路商圈氛圍的東移,也得益于小龍坎在郁金香店的強勢崛起,使得這里居然在短短兩年時間內,自發的形成了未來前景最大的美食集中區,如果拋開春熙路商圈,成都其他地方都不可能復制這種神跡,要知道,很多商業綜合體甚至連裝修都補貼完,都找不到商家入駐。
所以,我們既要看到目前餐飲市場火爆的現狀,但同時也要看到,它不具有普適性,整體而言,餐飲行業的高淘汰率,高失敗率和高運營難度還是沒有改變,甚至變得越來越惱火了,即便是現在火得一塌糊涂的東大街美食街區,也面臨著超級競爭:大家在營銷宣傳上的拼殺,也是刺刀見紅!
很多商業的招商人員和運營人員,把餐飲行業當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在其他行業都不理想的情況下,認為只要引入有影響力的餐飲品牌,就能讓商場的人氣也火起來,老實說,這只是理論如此,現實比較殘酷:餐飲所能帶動的那點人氣,還不足以去影響到整個商業綜合體的人氣。
畢竟,春熙路這樣的商圈,每個城市也就這么一兩個而已!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