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接受采訪,談話主題是關于我做豪蝦傳和鹵煮龍蝦的經歷,以及我對成都餐飲的看法,關于成都餐飲,我的觀點說出來可能會得罪人,今晚就不再多嘴,關于我在餐飲里面的經歷,一不小心就說了四個小時,唉,可惜湖南衛視不給我這個敞開說的機會,不然,把全國觀眾聽得口吐白沫,也不是沒有可能,嘿嘿!
今晚的日志,主要是分享其中一個問題,也就是小蔡的疑惑:為什么成都餐飲市場的龍蝦這個漏,被我這個外行給撿了?在我當年做餐飲時,成都的龍蝦情況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沒有其他人來做龍蝦?是因為別人完全沒看到?還是說看到了而放棄?有沒有人嘗試過?難道就我看到了這個機會么?
說來慚愧,我當年恰好就是被這個問題弄的非常痛苦,因為當那些喜歡吃蝦的朋友慫恿我開店,我去征求了好幾個商業上比較成功的前輩意見,他們無一例外都勸我別開,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我當時在做權證,賺錢也比較輕松,沒必要去“下苦力”賺辛苦錢——餐飲在很多老板眼里,還是一個比較“低檔次”的苦力生意。
其二是直接告誡我,成都作為美食之都,既然江蘇湖北湖南那么流行,成都這些餐飲老板怎么可能沒去考察,既然考察了,成都怎么會沒有專門的龍蝦店?背后一定有原因,說明小龍蝦在成都無法立足,否則不可能只有我蔣毅看到了這個機會,而其他餐飲老板都是傻瓜。老實說,這確實讓我冷靜。
按理說,作為美食之都的成都,應該是早就應該有專門的龍蝦店才是,可是,為什么在其他地方那么流行的龍蝦,在成都就沒有人開店呢?背后到底有什么內幕?當時的我因為對餐飲一竅不通,也一頭霧水的不知道原因,最后,我是帶著玩一玩的心態,進來一探究竟,心想的是反正是玩票,進來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事實上,在2009年之前,成都也有龍蝦店最出名的是玉林的龍蝦一絕和三多里的高記盆盆蝦,但他們都不是專營龍蝦,龍蝦一絕做的是爆炒蝦尾,有好幾個味道,蝦尾只是它家的主打菜品,我喜歡魚香味道;盆盆蝦用的是個頭比較小的去頭去尾蝦(帶鉗子),同樣的也只是店內一個可供選擇的菜品。
除了這兩家以龍蝦為主打菜品的店之外,其他能吃到龍蝦的地方,就主要是大街小巷的冷淡杯(成都說法,也就是夜啤酒),而所有冷淡杯的龍蝦,幾乎都是用洋蔥,芹菜,干辣椒和豆瓣醬等調料爆炒出來的,一份一份的銷售,一份的龍蝦凈重最多一斤,吃起來完全不過癮,達不到那種把龍蝦吃到飽的享受!
經過2009年我自己的測試,2010年我覺得這可能確實是個機會,進而邀請二哥來四川開店時,二哥帶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來成都考察,我直接帶二哥去了龍蝦一絕,說這是目前成都知名度最高,生意和味道都最好的龍蝦店,結果龍蝦端上桌一看,二哥立即決定來成都:他相信我所說的成都就是一個龍蝦的空白市場。
后面的經過,一直關注我的朋友也看到了,因為我把前面幾年的全過程都以日志的方式記錄下來了,我們從2009年一直苦熬到2012年,借助新浪微博的上升勢頭,才獲得一次爆發的機會,在這之前的三年,我們經常遭遇營業額為零的情況,我無數次也都在反問:難道成都人真的不喜歡龍蝦么?現在看來,這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為什么在2009年之前,成都就沒有餐飲老板去主攻龍蝦這個單品呢?這也是我最近這幾年經常被問到,甚至我自己也經常在思考的問題,總結起來,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成都廚師的過于自信
不知道其他菜系的師傅如何,單就我接觸的四川師傅來看,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十分自信,很難去真心實意的夸獎別人做的菜,而習慣性的認為別人做的不過如此,自己做的比別人好多了……,從以前,到現在,這樣的毛病都普遍性存在,為什么說是毛病?因為這很容易導致他們的頑固不化和固步自封。
川菜廚師不管是從廚藝的技術實力上,數量上,還是從調味的水平上,在全國都算很高,有自信當然是好事,但是過于自信就變成自負,而很容易“排外”——覺得別人的東西都不過如此,我猜想,在2009年之前,一定有廚師在江蘇,湖北和湖南去考察過,或者在這些地方工作過的廚師回到四川。
那么,為什么這些地方火爆的龍蝦消費,沒有讓這些大廚將味道帶回成都?我曾經就此問過一個大廚,他2005年就在郫縣一家酒樓里做過龍蝦,為什么他們沒有堅持做?他說老板帶著他們去江蘇考察,花了好幾萬的開銷,最終考察一圈下來,覺得江蘇的龍蝦味道不行,回來后他們自己調,結果怎么弄都不入味兒,添加到菜單后,幾乎沒人點單。
后來我了解才得知,這完全壞在川廚的烹飪習慣上,四川廚師最厲害的應該是炒菜功夫,因此,他們所有的研發重點,都在怎么“炒”龍蝦上,而沒有去借鑒江蘇“煮”的烹飪方法和技巧,這一個錯誤非常致命,因為無論你怎么炒,無論你調味兒怎么厲害,炒再久都無法讓龍蝦入味兒。
因此,這也是成都冷淡杯從來都只敢用小蝦和嫩蝦,而不敢用紅殼蝦和大蝦的原因,因為他們自己也發現了,無論怎么炒都無法入味兒,在這個過程中,廚師只想到怎么調味兒,或者怎么選擇小個頭的龍蝦,而沒有去考慮更換烹飪方法和技巧,我的理解里,這是大家對自身廚藝的超級自信,而不屑于采用其他烹飪手法。
我們豪蝦傳在龍蝦入味兒上做的比較好,其根源就在于我們從源頭徹底取消了“炒”的步驟,而是在江蘇,湖北的“煮”上面,加上了川式“鹵”的技法,將兩者方法結合在一起,以達到將各種香料的味道融合在一起,逼入龍蝦肉,在于蝦肉和蝦黃結合,形成一股專屬于我們的復合味兒,從而贏得成都消費者的喜歡和認同。
所以,慶幸我自己不是專業廚師,也慶幸我們陳師傅不是川廚,在開發我們的味道上,不受“炒制”功夫的約束和限制,沒有自以為是的以死板硬套的死守一個方法不思改變。
其二、有過嘗試,但在苦盡甘來之前失敗了。
在我做豪蝦傳之前,成都也有過從湖北和湖北引入味道的餐飲老板,但因為市場難度太大,很多努力都失敗了,即便是在我創建豪蝦傳以后的2009和2010年,成都先后就出現過好幾家龍蝦店,比如同時開業四個門店的駝背龍蝦,比如華僑城的盱眙龍蝦,都付出過不少努力,但都只堅持了幾個月就選擇退出餐飲。
事實上,豪蝦傳在2012年之前過的也不好,尤其是2010年8月底,發源于南京的“洗蝦粉”事件,被全國的媒體跟風報道,說吃了龍蝦要得肌肉溶解癥,導致全國龍蝦消費降溫,我們在接下來的2011年十分艱難,如果不是成本的低廉和二哥的堅守,豪蝦傳也會像其他先行者一樣,面臨失敗和退出餐飲市場的結局。
因此,在2012年之前,并非沒有餐飲人去做龍蝦,而是有很多嘗試者,他們把各地的味道都有帶回成都,但因為成都當時不是一個龍蝦消費型城市,龍蝦對于消費者來說,還只是一個下酒菜,消費觀念里,就從來沒把小龍蝦當成主食來對待,因此,市場整體不接受把小龍蝦當頓吃的消費習慣。
這也就導致那些與我們一樣的開拓者,在經營成本比較高的情況下無法維持,敗退市場后也就沒人記得他們,成為成都龍蝦市場的先驅,最后當我們堅守下來后,這份開啟成都龍蝦消費市場的榮譽,被我們豪蝦傳一家所享有,內心來說,暗自慶幸之余,也對那些先行者的前輩表示惋惜。
因此,現在回頭來看以前的成都,我的觀點是:之所以在2009年之前,成都沒有成熟的專業經營龍蝦的餐廳,主要是基于川廚自身的過于自信,到后來變成自負,不愿意學習別人的烹飪技法,而死守自己的烹飪技法,烹飪技法上的缺陷,使得成都不敢烹飪大個頭的龍蝦,導致成都消費者完全不知道龍蝦居然還有其他吃法。
廚師的這種自負,既讓成都比其他地方晚了很多年才變成龍蝦消費城市(現在才起步),現實中也把很多老板坑慘了,此話怎講?很多在成都開龍蝦店的老板,都要么私下帶過他們的廚師到我們店消費,要么打包我們的龍蝦去給師傅吃,結果師傅拍著胸口給老板保證,肯定可以做出和我們一樣的味道,讓老板放心去租鋪面。
試菜哪怕是只與我們味道近似,老板也不會懷疑,因為他心里認為,師傅既然可以做到接近,那多研究幾次,也就可以在開業時做到完全復制,結果呢?等真正的全部裝修好,開業前試鍋時,才發現廚師怎么做,都只能做到味道近似,而無法做到與我們一模一樣,尤其是那種香吻兒,這些師傅沒一個做得出來。
而這時候后悔也已經晚了,店鋪都裝好了,又不敢得罪師傅,也就只能是將就著開業,后來師傅慢慢的就把味道調整到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無法勾引消費者的味蕾,無法讓別人吃了念想,最終,堅持幾個月以后選擇止損敗退……,我為什么知道?是因為好幾個老板關店以后,到我店里來找我訴苦,借酒澆愁:
他們全都曾經是我們的好吃嘴!
繼江蘇十三香,湖北油燜大蝦,湖南口味蝦之后,第四個具有地區代表性的龍蝦味型,純正的川派麻辣味道,曾經專屬于成都豪蝦傳龍蝦館,他們借這個味道成功撬開成都的龍蝦消費市場,引出四川吃龍蝦的熱潮;現在創始人面向全國推廣四川鹵煮味道,爭取讓全國喜愛龍蝦的消費者,品嘗到地道四川風味的麻辣小龍蝦!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