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和餐飲的融合可謂五花八門,這其中有哪些值得思考的?

    溫馨提示:本文約5200字,燒腦時間7分鐘,筷玩思維記者陳敘杰發于北京。

    90年代,是神奇的一個年代,對商業而言,它有著跨時代的意義。

    1994年4月20日,我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從此接入國際互聯網。次月,國內第一個網絡開放論壇平臺“曙光BBS”在互聯網的基因下誕生。此后數年,搜狐、網易、新浪、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陸續登場。

    在互聯網科技之花層層盛開的另一邊,是麥肯初次踏及國內市場的實戰布局,此時,也是國際化品牌進軍國內市場的一個良好開端,這個開端一旦打開,國內品牌自然要與國際品牌相碰撞,餐飲業的商業環境也會逐漸升級。

    往90年代前推3年的1987年,是肯德基進入國內市場的第一年,而此同一時段,餐飲收銀管理初級軟件同步誕生。

    直到1998年,隨著電腦的慢慢普及,餐飲軟件系統功能的進一步升級,各酒店酒樓等大餐飲品牌基本都引入了電腦餐飲管理軟件。之后加上IT行業的迅速發展和觸摸屏電腦也開始大量進入各行各業(餐飲業尤其首當其沖,多方融合主導之下,90年代的餐飲業由此開啟了互聯網化、科技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高速發展。

    筷玩思維(ID:kwthink認為,90年代對于餐飲業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不僅僅是90后的誕生,更是餐飲的商業土壤逐漸成型,在大商業環境中,資本這個商業巨人也終于回過頭來將目光放在餐飲業,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創業者提供了便利。

    如今的餐飲業已是傳統+科技的合集,那么商家逐漸搭上科技這輛智能便捷化的快車,這其中的思考路徑是怎么樣的?我們先從餐飲業的大環境說起。

    從傳統餐飲業到新餐飲業,細數科技和餐飲業的結合之路

    實際上,餐飲業與科技的融合主要還是與傳統餐飲業經營中產生的痛點有關。過去,餐飲業的經營問題頻發。以夫妻店為例,一般情況下是男主內,他的身份是廚師,而女主人則主外,她一般為服務員。最多餐廳忙時再雇個親戚小工,這就是一家小餐飲店的雛形了。

    在這樣的店里,它的痛點是收銀全靠記憶,進帳出賬和其他消費的賬單混在一起,營收利潤的計算全靠手寫的小本,而一旦某一天的紙張丟失或者出一個差錯,一天數據的混亂就會影響一整個時段的數據統計,就連出個內賊或者小偷,這丟了多少金額都無法查起,小餐飲尤此,大餐飲問題就更嚴重了。

    基于這樣的經營問題,餐飲收銀軟件代代更新,科技的便利替代了繁雜的人力,收銀軟件已成餐飲業的標配。

    夫妻店雖麻雀小而五臟全,但僅僅是一只小麻雀,在餐飲業的商業體系中,就連塞牙縫都不夠,細數餐飲與科技的結合還得從大餐飲店說起。

    90年代左右是餐飲業迎接婚宴和商業大會而快速發展的一個時代,需求的擴大衍生了很多大店酒樓,那時大點的餐飲店面積動輒數幾百或上千平米,一整層樓都做餐飲的大店比比皆是。這樣的大店廚房一般在地下室,上個菜還得用升降梯,服務員用手寫點單點餐完后還得走過長長的過道到收銀臺下單,而一旦顧客改單或者服務員下錯單都會成為一種災難。

    基于這樣的背景痛點,在2000年后,無線點菜機誕生,初代點菜機為黑白屏,數據連接以紅外為主,但初代點菜機雖然打破了下單距離和手寫點單的痛點,不過,紅外數據傳輸慢、距離短等問題依然不被餐飲業所喜好,而有些餐企則用上了對講機點菜,但信號依然是一個問題。

    2010年后隨著Wifi的普及,一些土豪餐企逐漸用上了平板機去點菜,這時候顧客在點菜的需求上不再非要叫服務員,到如今,無線點菜終端和軟件的普及讓餐飲業從無紙化進化到了無人化,點菜、選座、買單都集合在一個小屏幕中。

    我們看到,科技與餐飲業的融合是為了解決經營痛點或矛盾而生的產物,當收銀混亂時,收銀系統出現了;當點菜不方便時,點菜機出現了,而服務員點不過來時,平板點菜機方便了顧客的需求,再到小程序、微信號點餐預訂位置和查看排隊進程等。

    餐飲業與科技的結合,已經更趨于完美,這些是明面上的餐飲科技化。

    而在顧客看不到的一邊,餐飲科技化、硬件化應該是從餐飲的產品開始。很多人都以為,1987年之后麥肯開啟了西餐(美式快餐消費的潮流,但實際上,西餐早期時是被咖啡廳主導的一種消費潮流。1968年,上島咖啡在臺灣落地,此后西餐的潮流風逐漸在國內流行起來。

    從早期看,基于咖啡的出品難以標準化且耗時長,所以咖啡機進入了餐飲業;因奶油難以打發,所以奶油機和便攜式噴射奶油瓶誕生;隨著真功夫自主研發的蒸汽設備,中餐開啟了烹飪標準化;再到如今的分子料理處理器、燃氣小火槍、餐飲智能鍋、炒菜機器人,甚至更高級體驗的VR視覺餐廳消費。這一多方結合之下,傳統餐飲業迎來了新的科技繁榮。

    同時,互聯網對餐飲商業的改良還體現在對流程的優化,供應鏈食材配送、線上購買原材料等商業行為也在給餐飲老板提供著便利。

    總體來說,科技對餐飲業的業態升華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以終端軟件為主的顧客體驗升級,另一方面是以硬件為主的餐廳設備和流程的升級,從餐廳體系的內部硬件升級到顧客體驗的智能軟件這一系列的升級,在如今,諸多科技設備如收銀系統軟件、終端硬件、廚房設備等配套已經是餐廳的基礎設施。

    那么,這一波科技與餐廳的融合,僅僅是為了追逐科技和便利亦或者是提高營業額等的升級嗎?答案還得再從外部環境去分析。

    營收是最終導向,在此導向中,顧客依然是第一生產力

    先來看一個小案例。

    某年某地有一個藝人在街頭表演,圍了一群看客,藝人先是飛檐走壁后是聲樂齊出,圍觀群眾喝彩之后,藝人拿出一個魔術帽向圍觀喝彩的看客收錢。

    這便是一種很傳統的商業模式,先讓人驚奇、驚嘆、享受便利融入氛圍之后就開啟收費的模式。所以說商業規律很簡單,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它先是取得客群的認可,直到新事物被接納,最終主導者進行對韭菜的收割才是最終導向。

    科技在對餐飲業的融合中,它改變的是B端的入口,但營收的C端才是它最終的出口,這一流程的思考,也是市場需求和商業競爭衍生的商業行為。

    如收銀軟件銷售員在市場推廣的時候,早期時他會發現商家購買新產品有可能是因為有需求和好奇或者是產品提供的便利,而后期購買的商家則有一部分是因為競爭對手也在用,再到后期就演變成顧客覺得商家用了科技會很有趣而倒逼商家必須隨潮流而動。

    從科技融入餐飲業的峰終效應看,商業進階的過程和過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餐飲業已經搭上了科技的快車,但從實際情況看,傳統餐飲的業態在整個餐飲業里依然占了絕大部分比例。

    餐飲業如今是一鍋大亂燉,一邊是無人餐廳的科技化,一邊是保守派的堅守,中間夾雜的則是保守派和科技流的融合。

    再細分下去,我們依然能看到,部分餐廳配備了收銀系統,但在點菜方面有些還是傾向于有紙化經營;某餐企已經連鎖經營化,但它在食材購買依然傾向于自己去批發市場挑貨;而部分餐廳后廚用了智能鍋、炒菜機器人,但前端依然以人力服務為主;甚至有用小程序互聯網化但并未配備收銀軟件的餐廳也比比皆是,更別說基數更為龐大的保守派如傳統夫妻店了。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餐飲業科技化已經成了一個常態,但餐飲業此時也并非必須要科技化不可。

    在商業中,商家往往會忽視他們即將得到的,而對于他們即將失去的會更在意。我們發現,收銀軟件、智能終端、智能鍋、炒菜機器人、VR設備等這些科技對餐飲業的作用為工具的使用、讓經營更便捷、提高總營收等。在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個點就是提高餐廳的總營收了,營收是一個餐廳得以運營的基礎。

    我們都知道,營收的多寡來自于商家的經營和顧客對商家的認可程度,在營銷中,經常能看到有餐廳以科技化為亮點來吸引顧客。

    所以換句話來說,在營收的最終導向中,顧客才是第一生產力。

    商家的營收出自于顧客,顧客開心了,營收自然嗖嗖嗖往上漲,顧客要是炸了,品牌毀了營收也會玩完,就連賣餐飲軟件和炒菜機器人的銷售在推銷產品的時候,都已經不再去說科技是為了便利,取而代之的是告訴商家,科技和新產品是拿來逗顧客開心的。

    So,就是說商家和商家的一切手段(科技營銷就是為了討好顧客這個寶寶而存在的。如果得不到這個效果,商家要科技何用?

    科技與餐飲的融合,商家打好這張科技牌還是要以顧客為最終導向

    2015年深圳第一家無人餐廳開業,創下了開業13天,瘋狂排隊13天的紀錄;2016年各類VR餐廳、直播玩法層出不窮;2017年阿里巴巴旗下口碑推出了無人餐廳的概念和智能餐桌的玩法并通過了公測,預計今年口碑將會把此技術進一步投放到餐飲業中。

    科技與餐飲業的關系,一方面的關鍵詞是融合,它給行業帶來了喜慶的氣氛,一方面的關鍵詞是入侵,它在行業里所到之處無不哀鴻遍野。科技與餐飲業的關系,上到餐廳高層,下到服務員廚師無不被它代入。

    但在顧客看來,科技就是一個工具,唯一和顧客有關聯意義的就是餐廳用了科技后酷不酷、好玩不好玩、消費貴不貴、好吃不好吃等問題。

    2016年,隨著Wifi的進一步普及,網速越來越快,短視頻和直播催生了不少網紅經濟,在那時餐飲業的網紅直播營銷一般都是以雇傭主播試吃宣傳為主,但此舉商業化味道過濃,直播的野火就像廣告,一陣火就燒完了。

    那么,對于商家而言,短期效應付出太大的代價根本不可取,那么如何讓網絡直播能做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呢?商家想不通,所以網紅直播的熱度就由此慢慢下降,但是否意味著餐飲直播的玩法就僅此而已了呢?

    2018年2月,海底撈和COCO被抖音用戶自主拍攝的短視頻再次帶火,抖音擁有的龐大基數客群的年輕人正是時尚餐飲的消費主力軍,由此一瞬間,海底撈和COCO紛紛排了更長的隊,一場短視頻+直播+餐飲的玩法再次升華,此玩法從餐廳雇傭網紅直播到顧客自主發起的視頻,顧客從觀看視頻到自主制作視頻這一導向之下,視頻直播的坑再次被挖了出來,但這次的坑,顧客和商家跳的不亦樂乎。

    在商家用機器人的餐廳里,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以刀削面機器人為例,此舉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

    刀削面機器人可以用來干嘛呢?機器人拿著面往鍋里削。

    有部分餐飲人和刀削面機器人的銷售認為,買來機器人最重要的當然是要取代人工啦。

    但刀削面機器人的痛點是:它只能削面,而且速度并不快,且更不具備煮面的功能,同時商家還得配一個員工來為機器人打下手。基于這樣的痛點,有些餐飲老板用幾天就把機器人退了,因為用處不大且占地兒,還費用挺高。

    但另一方面,有些餐飲老板可不這樣想,他們認為科技就是拿來取悅顧客的,所以做得好的老板一般是人工配備并不少,同時還會將機器人擺出去亮相。

    “刀削面機器人本就是拿來玩的,它干活的意義不大,原有人工還得配,但顧客就是喜歡看到他消費的店里有和別的店不一樣的東西存在,有了刀削面機器人,我們的顧客比早期多了數倍。”某餐飲老板如是說。

    所以說,無論商家打哪種科技牌,無論是機器人還是視頻直播或者是VR點餐,更不用說收銀系統和小程序了,科技是用來提高顧客滿意度增加營收的,打什么牌無所謂,能帶動顧客的心情的科技玩法,才是好玩法。

    而實際上,科技對商家的入侵不僅僅存在于餐飲業,就連餓了么、美團等外賣行業亦或者是順豐這樣的快遞行業,各類送餐機器人、送快遞機器人、無人機等設備早已在公眾中亮相。甚至是在線下藥店行業,機器人云藥房、人臉會員識別系統也逐漸在藥店投入使用。

    科技此舉一步步前進,不僅是為了便利,更是為了顧客心中的所求,商家從顧客的視角出發,只要懂顧客并能主導他們,便能成為一大贏家。

    結語

    家用電器的普及讓科技進入了千家萬戶,而網絡生活的開啟,讓科技的步伐邁得更大,科技與生活的融合,從家用到商用皆在打破傳統的枷鎖。

    2017年是AI的風口,國家這一步科技路的重視將會讓商業包括餐飲業走上更為科技智能化的道路,同時2017年也是餐飲業科技化加速的一年。雖然說放眼餐飲業的整個環境去看,在此大環境下,純傳統的餐飲業還占了很大的比例,這些“不科技”的餐飲店也并未全部被時代和時代下的顧客所拋棄,但它們也將慢慢被時代所淘汰。

    從傳統餐飲到新餐飲與科技的融合裂變也讓當下的餐飲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鏈系統,從餐廳前端的顧客消費關聯加上中端的營銷運營和后端的產品生產、食材需求甚至供應鏈,這些都是餐飲業裂變出來的三大部分也是科技對餐飲業的融合貫通的主要渠道。

    縱觀這其中的科技,我們發現此通道的前端主要以收銀點餐軟件為主,而中端是小程序和娛樂小游戲的渠道,在后端就主要以硬件設備和餐飲供應鏈為主。

    提起食材供應鏈不得不說的是隨著區塊鏈的火熱,餐飲供應鏈也引入了區塊鏈的技術,包括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產品溯源,打造產品數據“身份證”等,技術對餐飲業的融合隨著時間流的延長將會更加深入。

    從行業體量較大的餐企看,運用了炒菜機器人、智能鍋、智能蒸汽設備等助力產品和經營流程標準化的餐企更容易與資本攜手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由此可見,在不久的將來,餐飲業將與科技的手牽得更緊密,未來必然是餐飲即科技(商業即科技)。不過在當下這段過渡時間內,餐飲老板還得學會審時度勢,多抓抓科技的尾巴,畢竟,除了更好吃的餐廳,顧客更喜歡的依然是好玩的餐廳,而科技,必然會使傳統餐廳更加好玩。

    2018年筷玩思維全面發力線下,30+城市場次單場500+餐飲老板線下標桿峰會成都站和杭州站已圓滿落幕,6月份武漢站、北京站、南寧站蓄勢待發,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筷玩2018全年系列線下活動招商方案!

    接下來,武漢(6月20日)、北京(6月26日)、南寧(6月29日)、長沙、大連、西安、廣州、上海、廈門、鄭州、重慶、北京、臺灣…主力熱點餐飲聚集區筷玩思維無死角覆蓋,盟友軍團基本集結完畢…上戰場、打勝仗還得靠盟友。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7157.html

    (0)
    上一篇 2018年5月30日 21:30
    下一篇 2018年5月30日 22:2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