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燕京八絕之首、國寶精粹之稱的景泰藍,常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也因此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而許多人都不知道,在全國范圍內,專業的景泰藍從業者已經不足600人。
出身于景泰藍世家的顧建偉,則是八零后中少有的從事景泰藍工藝生產的人,三世傳承的他,對景泰藍未來的發展似乎更有一種使命感。
顧建偉自己親手創立了一間工作室“顧事說琺”,成為他立志傳承景泰藍理想的起點。工作室位于河北廊坊市大廠的一個農家小院里,三個生產車間里,共有十幾位工匠進行琺瑯器的制作。顧建偉的辦公室位于最里面,兩張大的置物架上擺滿了琺瑯器的胚胎和成品,茶桌上擺放的一套頗具設計感的茶具,則是顧建偉利用空閑時間親手制作完成的。
大到擺件類的琺瑯器,小到充滿文藝氣息的茶具,這里無不透露著這個八零后對當今景泰藍工藝的個性解讀和對現代生活美學的踐行。但無時無刻不在的發展困境,也成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動力。
1
10個人的手工作坊,年銷售額僅兩百萬,景泰藍工藝究竟面臨何種困境
愛攝影、愛健身、愛民謠,生活中的顧建偉是一個典型的八零后文藝青年,而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景泰藍工藝美術師。景泰藍又稱為掐絲琺瑯,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間。作為一個八零后,為什么會對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產生濃厚的興趣,顧建偉也自嘲是怪胎。
顧建偉出生于景泰藍工藝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這項傳統工藝有著極大的熱忱,而真正讓他下定決心要從事這項工作,是源于中學時代他和父親的一次長談。那個時候,正是國內景泰藍工藝發展陷入低谷的時期,常年從事景泰藍一線生產的父親,身體狀況日益不佳,傳承父親手藝的想法像一顆種子一般在顧建偉的心中生根發芽。
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顧建偉讀大學的時候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畢業之后,直接跟隨父親參與到景泰藍的制作當中。2013年,顧建偉成立了顧事說琺工作室。其中“說琺”二字,就凸顯了其定位,詮釋和解說掐絲琺瑯工藝。
但即便是成立了工作室,其生產和經營模式依然停留在傳統的手工作坊的形式。從顧事說琺工作室面臨的問題,可以窺探到整個掐絲琺瑯工藝行業的發展困境。
景泰藍是我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制作景泰藍首先采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后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工藝不僅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吸收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復合性工藝過程。因此,景泰藍工藝的復雜性決定其大部分工序無法使用機器,只能通過純手工來完成,難以批量化生產,脫節于主流消費市場。
另外,筷玩思維通過市場調查發現,目前,北京地區有20多家景泰藍手工作坊,手工工匠在300人左右。再放眼全國,只有福建和云南部分地區還有總數不超過300人的手工工匠,而且大部分的工匠年齡都在50到60歲左右。并且這一技藝的傳承模式大多是師徒授業或子承父業,代代相傳。而八零九零后的一代人,對傳統手工藝的認知度比較低,很少能夠參與到其生產制作當中,這樣就導致景泰藍手工工匠的斷層嚴重,這是制約這項傳統工藝發展的最大因素。
因此,顧事說琺工作室從成立到現在,手工工匠的人員基本上沒有擴增。一個只有10個人的手工作坊,每個月產量大概是30到40件琺瑯器,年銷售額在兩百萬左右,連顧建偉本人也覺得少的可憐。然而即使如此,他也要繼續堅持。
從小的耳濡目染,讓顧建偉對景泰藍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他曾說:“這種絕技如果在我們這一代絕了,就是這一代的最大罪孽,如果我不做點什么,會遺憾終身的。”
目前,顧事說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一方面是手工工匠的人員不足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產品結構過于單一,主要以生產擺件為主,應用領域較為狹窄。
在拓展景泰藍應用場景方面,較為成功的案例當屬北京琺瑯廠,其通過多年的自主研發,先后承接了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首都機場專機樓等國家重要外交接待場所景泰藍建筑裝飾工程,將景泰藍工藝與現代建筑裝飾領域進行了結合,實現了景泰藍工藝應用領域的拓展。但這些探索基于的是國營大廠的各種資源優勢,顧事說琺這樣的小型工坊,則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探索出獨特的出路。
2
成立景泰藍產品開發實驗室,顧建偉開始思考產品的市場化和生活化
景泰藍作為“皇家絕技”,它從誕生時起就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距離,發展至今,這種隔膜依然存在。尤其是景泰藍工藝的繁復,生產周期長,造價高,產品實用性差等,制約著其在市場上的發展。很多人都說景泰藍的工藝精湛,產品很精美,但是卻很少有人愿意掏20萬買一只景泰藍的瓶子。因此,景泰藍產品距離大眾的消費市場,還有很長的距離。
另外,景泰藍是一種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的傳統工藝,發展至今,其花紋、瓶身形狀沒有大的變化,題材依然是以福祿壽禧、花鳥魚蟲等為主。長期沒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新鮮血液涌入,就沒有創新突破的基因,也不能符合現在人的審美要求,這也是目前景泰藍發展中的另一大困境。
基于對景泰藍工藝生存狀態的擔憂和對景泰藍傳承的責任心,顧建偉并沒有一心只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室,而是充分的利用各種渠道去學習設計,并且結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起景泰藍產品開發實驗室。
由于顧建偉了解工藝制作,由他來擔任實驗室導師,能夠結合工藝制作來指導產品開發,并提供工藝和場地支持。顧建偉及其團隊表示,實驗室的產品開發將以紅點獎為目標,品質是達到或接近紅點獎。
成立實驗室的消息一經發布,就吸引了一批對傳統工藝感興趣的設計師的加入。目前,實驗室成員已經開始研究設計茶罐和收納盒等生活化的產品,摒棄了原有的一些古老且不符合現代審美的元素,融入新的普遍受大眾歡迎的元素,但后期制作時將依然采用景泰藍的材料和工藝來完成。
在市場推廣方面,顧事說琺將先通過手工作坊生產小樣,小部分的在京東等線上平臺和部分城市的線下直營店投入市場,然后再收集市場的反饋,不斷調整設計。通過這種面向市場的方式,顧建偉走出了一條產業升級之路。
雖然當前國家對景泰藍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如領導人贈送外國元首的國禮等,為規模稍大一些的工廠帶來大額訂單。但真正去思考景泰藍未來發展的人并不多。一味地依靠政府的大額訂單,只能換取短期的利益,從長遠目光來看,景泰藍這門工藝未來的發展還是要立足于市場需求。
實驗室的成立將引發景泰藍行業的一場變革,它對行業的發展有兩方面的益處,首先能夠基于商業應用,進行景泰藍產品開發。開發新產品可以優化景泰藍的產品結構,為景泰藍產品進行了合理分級,將其分為消費級和收藏級,能滿足實用和收藏兩種市場需求,有利于產品的市場化,讓景泰藍產品走入普通人的生活。
另外,實驗室的設計會涉及產品外觀設計、產品包裝設計、產品周邊物料設計、產品宣傳品設計等,有利于全面提升景泰藍工藝設計師的綜合能力。
筷玩思維認為,我們正在經歷的是當代生活和藝術所發生的“審美泛化”的質變。一方面是“生活的藝術化”,特別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則是“藝術的生活化”,它凸顯為藝術與生活界限的日漸模糊。與其他學科相比,美學更需回歸于生活世界來加以重構,這是由美學的學科本性所決定的。
追本溯源,中國本土的思想傳統里面,歷來就有“生活美學化”與“美學生活化”的傳統。在中國古典文化看來,藝術與生活、美與生活、創造與欣賞、欣賞與批評,都是內在融通的,從而構成了一種沒有隔膜的親密關系。
忘記生活世界,終將被生活世界所遺忘。換句話說,有人使用的產品,也才是有生命力的產品。因此,藝術品的生活化也將是未來傳統工藝品發展的重要趨勢。
3
顧事說琺面臨轉型,計劃成立琺瑯制作的體驗空間
顧建偉作為有著專業的設計學習經驗的景泰藍工藝美術師,與傳統的手工工匠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能夠有自己獨到的設計思路,并且能夠通過圖紙呈現出來。這也是顧事說琺與大型景泰藍制造工廠相比最核心的競爭力。
當然,作為傳統手工藝品的圖紙設計首先要考慮到其可行性,顧建偉一開始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這也導致他和工匠們的意見出現分歧。漸漸的,顧建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這一步,需要參與到具體的生產燒制環節。后來他進入生產車間的第一線,向老工匠們學習點藍工藝,就是為了了解經過燒制之后會出現的顏色變化,避免出現不懂工藝,畫出來的圖沒辦法投入生產的狀況。
就像他朋友圈里寫的一段話一樣,“有些事真的沒有看起來那么容易,每一個弧度和肌理都需要反復捶打退火軟化,這次試做才體會到什么叫千錘百煉!”
八零后的顧建偉善于吐槽更善于自我反省,能夠清醒的認識自身的問題,并且能夠針對大環境的變數作出及時反應。據了解,顧事說琺工作室目前所在的地區由于政府的重新規劃,即將面臨著拆遷,這個突發事件無疑會打亂景泰藍生產制作的小生態圈。
“每每想到此,我晚上都睡不著覺。”顧建偉有些發愁。當然他也知道沒有辦法去改變大環境的時候,只能改變自身。
在大環境的變化下,顧事說琺工作室被動的轉型升級已經是箭在弦上。雖然是受形勢所迫,但是顧建偉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成立琺瑯制作的體驗空間的想法應運而生。成立琺瑯制作的體驗空間,一方面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和太大的生產空間,另一方面還能打破現有的靠生產銷售的模式,通過體驗式的互動交流,吸引一批對傳統工藝感興趣的人,將景泰藍的工藝向市場推廣,讓更多的人知道景泰藍的價值。
4
結語
對于景泰藍工藝的傳承,八零后的顧建偉有自己的個性解讀,而對于“匠人匠心”精神,他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匠”就是在只有一處開口的“匚”里面,用“斤”制的工具,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他說:“也許我們只是一間作坊,但我們在用心的做一件事,它承載著你我共同的夢想和情懷。”
拋開情懷,知識結構更加豐富,求新求變,顧建偉有作為八零后的優勢,這也是他著手把景泰藍工藝時尚化、生活化、親民化運作的原因,這也是諸多匠人企業拓展生存之道的現實選擇。形成穩定的商業運營模式的同時,提升品牌影響力也是發展過程中創始人要重點考慮的,顧事說琺工作室還需要打通產業鏈上的諸多環節,才可以真正立足于工藝美術品市場。
PS:筷玩思維第二期選題聚焦“匠人匠心”,我們將通過對產業化、公司化運作的有代表性的匠人進行深度專訪,同時結合相關分析報告、線下及線上社群的互動交流及資源對接等單元模塊,系統剖析和全面解讀“匠人匠心”。 這也是全媒體行業首次傾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聚焦以匠人之心做產品和公司,我們希望通過這期選題喚起社會對匠人匠心的關注,助力匠人品牌更好的實現產業對接,使匠心產品更多的輻射到目標消費者。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8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