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973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干貨太多,燒腦太狠。
這是許多餐友對內參的控訴,我們痛定思痛,決定繼續干柴烈火,加速腦部活塞運動,特意推出“參中參”。
有道是:欲翻餐飲萬重山,請君多讀參中參。
地球人都阻止不了的海底撈,
正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幾天,一篇名為《海底撈服務有毒》的pr稿正在朋友圈刷屏。文章列舉了海底撈的種種變態級服務:例如幫小朋友代寫作業、為單身狗送上人偶……
這并不陌生,還記得幾年前火爆微博的熱門話題“地球人阻止不了海底撈”嗎?
娛樂過后一地雞毛:不顧實際拉升服務口碑的做法,超額透支了消費者的預期。當時就有不少顧客到店消費后反映:咋不吹到天上去?而這一次海底撈同樣招致了不少惡意調侃:
我在海底撈上廁所,好擔心服務員會不會幫我解腰帶……
我在海底撈吃飯,一個大姐拼命給我夾菜,我女朋友問我:她是不是你失散多年的親媽?
其他變態畫面,請自行腦補…….
|參中參|
▽
海底撈好矛盾,一度“服務”是海底撈的矛,在全行業服務缺失的局面下刺透輿論,完成1.0版本的口碑奠基。
全國各族人民都大干快上學習海底撈服務,連東莞的洗浴中心都已“海底撈化”,服務帶來的紅利快速被稀釋。
海底撈坐上了輿論的過山車,口碑一度急轉直下。這家打著“好火鍋自己會說話”廣告語的餐企不得不發官方聲明予以澄清。
其掌門人張勇都在微博上感慨:“這半年,一會捧,一會揍,有點亂,有點難。”之后張勇在接受采訪時,還特意聲明:服務不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
但PR維艱,帽子扣上去就很難再自己摘下來。海底撈一年來也嘗試了在食材、產品等多方面進行符號重塑,但結果好像事與愿違。
在同行挑戰力度不斷加劇的戰況下,“服務”這個海底撈當年的矛,此刻變成了防守的盾。但是這會不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
餐廳伺候式服務的大限到了? 服務也要門當戶對! 6月4日發布的《2015中國餐飲五百強門店分析報告》顯示:餐飲百強發展趨勢不容樂觀。“用工荒”、“基層員工流失率高”已成行業普遍性頑疾。 很多企業抱怨,愿意應聘服務員職位的人越來越少。一位從業者感慨道:以前招服務員都是按照空姐的標準,現在招大媽都不好招。一位90后農村青年則表示:伺候人的活兒不想干,實在找不到別的工作了,才會考慮當服務員。
用工荒是如何造成的?外因可能千萬重,但歸根結底:是部分餐飲企業自找的。高強度的勞動、高難度的服務,沒有競爭力的薪資,在農一代是務工主體時,這一切尚可維持。但是當嬌生慣養的農二代登上舞臺時,游戲規則就需重新設計了。
吃得是草,擠的是奶,陪的是笑,這樣的中國好員工可能黃鶴一去不復返了。
|參中參|
▽
高檔餐廳配置高檔服務,大眾餐廳配置親民服務,這或許才是餐飲業服務的趨勢。
很多業者可能會說:我就要太監的收費標準,皇帝的服務體驗。但你有沒有想過員工會怎么想:誰愿意拿賣白菜的薪水,去操賣白粉的心?
服務難度會攔住員工,服務過度會嚇住客戶,凡可持續的都是適配的,所謂門當戶對,古人訓也。
餐廳微信號為何淪為雞肋?
你腦子用得太少,蠻力用得太多!
僵尸來襲!不對,是僵尸號來襲!
業界有一個說法:2000萬個微信號里,已接近40%淪為僵尸號。其中幾多餐廳賬號?
有一家餐廳的掌門訴苦:我用掃碼優惠兩塊錢的方式,累積了三十多萬粉絲,可現在發一篇文章就退訂1000多人,這是腫么了?
微信掉粉是不是比女人臉上掉粉還囧?
這其實不是他一個人的痛苦。還有餐廳老板專門耗資組建了微信運營團隊,結果是文章發得越多,頭發掉得越多,最后一看閱讀數比頭發還少。
Why? Why?
|參中參|
▽
你種下個土豆,會不會想抱回個南瓜?
因果在播種之前就已經確定。
微信號本就不是營銷工具,除非餐廳老板想化身微商。
餐廳微信號的定位或許更應該考慮服務屬性:預約訂座、在線點單、微信連wifi……
你可能會說:賣米粉的伏牛堂不是照樣每天發文,賣燒烤的很久以前不是照樣經常10w+……
可是你有沒有考慮,別人家的基因。你看人家四兩撥千斤,人家暗地下的功夫能建起大橋墩。
所以不要責怪粉絲無情,不要責怪員工無能。
留點時間做做角色轉換:假如我是一個消費者,我會喜歡什么樣的餐廳微信號?
—點擊下列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參干貨—
20元的豆腐怎么賣到128|437平店面配110名員工
品牌升級術|麥肯不再姓“洋”|中國服務業標桿
餐飲上市潮|3個月扭虧|人力成本降50%
產品主義精髓|星巴克隱形福利|收銀臺的秘密
統籌:劉曉紅|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