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道是“民以食為天”,這餐飲行業的前景被看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不少意圖創業的年輕人都把目光投放在餐飲上。不過,餐飲行業就這么好賺錢嗎?
事實上,看好餐飲行業的不獨你一個而已,據有關數據統計,全國平均每天都有幾百家餐廳開業,還不包括那些沒統計到的,沒注冊的。可是在這些餐廳當中開的快倒得也快的不在少數,他們究竟都犯了什么錯誤,才會讓前景如此之好的餐廳都倒在了創業路上呢?
1
跟風開餐廳,沒有自己的想法
現在大家都說要跟上流行趨勢,這開餐廳的也把這一套方法照搬到了創業上面。不過,你以為什么都是跟風才好嗎?自從黃燜雞米飯打敗沙縣小吃成為新一代的街頭一霸,這黃燜雞米飯的數量那是一個勁的往上面漲,一眼望去好像都是同樣的店,僅僅旁邊的一排小字區別著“李記”、“張記”這類的。
不說這一條街上這么多同樣的產品會導致的惡性競爭,即使你的黃燜雞米飯做的好想要招攬回頭客,那也得讓回頭客認得出來你家的店面啊。
這一排的黃燜雞米飯哪里能夠讓客人分辨出來哪家是哪家,最后不過只是隨便走進一家。而且清一色相同的店鋪產品對于現在喜歡多樣化選擇的年輕人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2
追求捷徑,忽視顧客需求
很多開餐廳的創業者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么廚房經驗,于是,這些餐飲行業的創業者們自以為是找到了一條捷徑——用調好的料理包。可能一些人難以理解,就算是料理包,那也同樣需要烹飪吧。
那小編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大家都煮過方便面吧,你們認為把調料包和方便面一塊放進鍋里煮這也算烹飪嗎?料理包也是一樣的作用。
消費者可以接受飛機或者高鐵的餐飲使用料理包那是因為條件所限,可是在條件充足的情況下你仍舊提供的是料理包食品,這結果不過是再一次印證了消費者對料理包餐廳的零容忍?
3
只看長處不見短板
“木桶效應”適用于每個行業,即永遠存在一塊短板。
就拿許多餐廳存在的廚師轉職做老板的情況來說,老板往往會從自身專業角度出發,更加注重產品質量。
產品質量也將成為這個餐廳進行宣傳的著重點,這種宣傳往往是適得其反的,一來空口無憑,你說好吃就好吃?二來容易在無形中提高顧客對餐廳的要求,當產品達不到他個人認為的“好吃”時,將給他留下一個虛假宣傳的壞印象。
就餐飲必備的四個要素來說,產品、服務、營銷、價格基本是缺一不可。
▲木桶效應
在上述情況下,產品將成為這家餐廳的“最長板”,其他幾個要素就會被產品拉開距離,對比之下,營銷成為了“最短板”。
若是餐廳只對自己的“長處”沾沾自喜而忽視對“短板”的改進與彌補,顧客時必定不會買賬的,就像海底撈以其服務的長處彌補了產品的平庸。現在的餐飲消費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了,更多時候大家消費的其實是一種文化氛圍與進餐體驗。
4
忽視客戶體驗及反饋
要說現在消費者是大爺,其實很多餐廳經營者也是不好惹的“小公舉”。
新型餐飲創業者可能會更追求自身的個性與尊嚴的平衡,對消費者的服務態度方面有時候會出現紕漏。
特別是在許多點評網站上,當消費者消費之后留下些差評,餐廳經營者就覺得這是傷了自己的面子,給自家餐廳臉上抹黑,越想越氣。咬牙切齒直接開懟,“愛吃吃,不吃滾”,自以為捍衛了餐廳和自己的尊嚴,殊不知卻是在把自己往絕路上逼。
▲某品臺老板“回擊”顧客的差評
本質上來說,千人千味,哪有適合所有人穿的草鞋?
餐飲方面自然同理,適當的建議與批判是推動餐廳進步的重要因素,更何況從一個餐飲人的職業操守上來講,與顧客產生爭執也是大忌。
5
追求差異化用力過猛
中國餐飲行業現在基本可以算是紅海一片了,面對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差異化不僅能為創業者贏得“破局”的機會,更能為產品帶來可觀的品牌價值。
但很多時候餐飲創業者們在做差異化方面會“用力過猛”,從而進入一個消費的空白頁。他們只看到競爭是空白,卻沒看到消費市場也是空白。
1.忽視消費者需求
盲目的差異化往往是忽視了消費者實際需求的,比如雕爺牛腩,主打著“輕奢品類”,雖然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炫耀”“裝逼”的需求,但這種需求并不屬于長期需求。
對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來說,長期需求即是物美價廉,性價比高。
像雕爺牛腩這樣,形式感大于內容,顯然并不符合“大部分人”的需求。
▲雕爺牛腩菜品
2.客觀不存在的消費者需求
另一種差異化的問題則存在于超出了消費者的認知。小肥羊曾推出一款清涼薄荷型火鍋,定位是夏天也可以吃的火鍋。
初衷當然是好的,火鍋夏天吃太燥熱,清涼薄荷鍋看似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正中消費者痛點的同時從火鍋紅海中直接跳進了一個同品類藍海。
然而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就像美顏前后的姑娘,清涼薄荷型火鍋慘烈撲街。原因無他,火鍋不辣不燙了,那還是火鍋嗎?
當餐飲差異化超出了消費者穩定的飲食習慣時,也就超出了他們的消費需求。
快節奏的當下人們越來越依賴餐廳的飲食,但是并不意味著消費者沒有選擇權,恰恰相反,消費者的選擇更多了。要想在一大波的餐廳中成功做到脫穎而出,那么至少這五個行為絕對是大忌!
來源:拉米鋪、餐飲人必讀等
編輯丨職業餐飲網 彭景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