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酒店暗訪多了,我落下了每到一家酒店(餐館)就想挑點毛病、提點建議的“職業習慣”。近段時間在上海,我在幾家社會餐館用餐,席中觀察服務員的服務點滴,一邊在思考服務提升的問題。
社會餐館是相對于星級酒店的餐廳而言的,因其價格相對低廉、菜品比較有特色而廣受食客親睞。但是,因為餐館管理者認識不足、服務人員流動頻繁、同時缺乏有效的培訓和督導系統,導致其服務與星級酒店相比差了一大截。
舉幾個細節分析:
細節一:服務員轉轉盤
上菜一:服務員端菜進入包間后,左手持菜盤,右手轉動餐桌轉盤,尋找合適的空位,全然不顧尚有客人正在夾菜,餐桌轉盤轉動,客人的菜還沒夾好,筷隨碗動,夾也不是,不夾也不是,弄得很尷尬。
細節二:菜盤把酒杯茶杯撞倒
上菜二:服務員將菜盤放在餐桌轉盤之后,心中只記著要將此菜轉到主人和主賓的面前,而沒有考慮到有些菜盤突出在餐桌轉盤外面,轉盤轉動時,一不小心就把靠近餐桌轉盤的酒杯、茶杯等用具碰倒在桌上,酒水潑了一桌。
細節三:倒茶灑到客人手機上
倒茶:服務員倒茶時,不注意觀察客人茶杯附近的物件,只顧倒茶水,而一些茶水順著茶壺壺嘴流下來,把放在茶杯旁邊的手機、小本子等物件弄濕。
筆者有一次在上海閔行區一家酒樓用餐,將手機放在餐桌上茶杯旁邊。
服務員殷勤倒茶時,順便給我的手機也倒了幾滴茶水,我的手機從來沒得到如此“禮遇”,“喝”了一小口茶,造成電路板瞬間短路而“休克”,最后只好送手機醫院“長期住院”了。
細節四:上完菜就不管包間客人了
包間服務:包間服務員只顧傳菜,當客人點的菜傳完時就不管客人了,而此時,用餐的客人常會有許多餐間服務需求,如續茶水、用餐巾紙、加酒、換骨碟等。只有當客人高聲叫喚時,服務員才進包間幫助客人。
以上所舉的幾個片段問題,是在許多社會餐館中常見的服務細節問題,似乎不應該發生,因為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服務。這些問題很小,對客人也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至多是心里有些不快罷了。但是服務水平、服務檔次就因此很明顯的看了出來。
其實這些細節服務,要提高也不復雜,只要管理者稍加培訓引導、多點現場督導,服務員多用點心,基本上就能解決問題。
在細節一和細節二中,只要服務員在轉動餐桌轉盤時注意觀察一下是否有客人在夾菜、轉盤周圍是否有靠得較近的酒杯茶杯,然后再慢慢轉動,就可以了。
細節三、細節四中,也是只要稍加觀察就能發現問題所在的。
但是,為什么服務員面對眼前顯而易見的細節卻如同視而不見,屢犯低級錯誤?又如何糾正這種情況呢?
歸納起來,涉及到四個方面——培訓、觀察、督導、用心。
培訓:
管理者對服務員培訓沒到位,包括沒有開展專項培訓、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法不對、培訓效果不佳,導致服務員基本功不過關。解決服務質量問題,培訓員工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措施。培訓的內容包括服務基本技能、服務操作流程、服務心態。
至于培訓方式,宜采用現場培訓、四步培訓法(講解→示范→實習→鞏固)。
觀察:
服務員的現場觀察能力太低,沒有掌握餐飲服務中的關鍵點,因此發現不了客人的服務需求。服務是否關注到細節,關鍵在于服務人員的現場觀察。
觀察是發現問題的前提,是識別客人需求的重要途徑,是提高服務質量的基礎,是管理人員和所有員工的一項基本技能。
因此,服務員和管理人員必須加強觀察能力的訓練。觀察什么?觀察客人的消費過程,觀察員工的服務過程,觀察管理者的管理過程。
督導:
管理者尤其是基層管理人員沒有對服務員的服務工作進步督導,特別是現場督導,致使服務員的服務漏洞沒能及時發現和糾正。
“督”是督促、檢查,“導”是引導、示范。沒有督導,培訓就落不到實處。
這是管理者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程序和規則,用來規范基層管理者的現場督導工作,務必使一些服務細節問題解決于萌芽狀態。
用心:
指服務員和餐館管理人員的服務心態,心不在服務狀態,再多的技能培訓都不管用。用什么“心”?一切以服務好客人為目標的心,從方便客人的角度思考和提供服務的心。
用心,是一種日常培訓、督導熏陶和長期實踐歷練的結果,一種自然流露出來的對客人的真誠關注和體貼服務。
提升細節服務水平,從團隊建設的角度來講,是“培訓”;從個人能力的角度來講,是“觀察”;從管理制度的角度來講,是“督導”;從對客服務的本質來講,是“用心”。
歸根結底是“用心”。服務得好不好,最終還是要看服務員(包括管理人員)是否“用心”在做事,只要用心了,技能都不是問題。
– END –
主編丨彭景 視覺丨馬聰
相關閱讀:
《餐廳做到這4點,顧客說:我愿意再當 500 次回頭客》
《優秀的餐飲店長,每天都自省這三件事!》
《顧客給差評,有經驗的餐飲管理者都這樣處理!》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