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僅靠堂食餐企就可以風生水起,而現在則變成餐企沒有外賣就好比瘸子走路,想要走快幾乎不可能。所以,你會看到以前外賣占比只有10%的外婆家,現在開出了全新品牌“老鴨集”,外賣占比直逼50%;在全國有200多家直營店的探魚,經此一“疫”研發了烤魚外賣,救自己于水火之中;都說中國外賣看杭州,杭州外賣看味捷,作為最早入局城市外賣的味捷集團創始人陳建榮,在去年選擇從一碗剛需、高頻傳統的牛肉面入手,走純外賣模式減輕租金壓力,租金占比僅為5%,靠從解決餐飲行業痛點出發的打法,一年裂變600家門店。近日,職業餐飲網記者在杭州對味捷集團總裁、牛家人大碗牛肉面創始人陳建榮進行了專訪。(以下為自述內容)外賣大盤穩定,每年增速30%—40%,不會再出現暴力性增長!會發現外賣大致走了以下三個階段,2009—2014年是外賣野蠻生長階段,只要做就賺錢;2014——2017年是外賣紅利期,依靠平臺大戰瘋狂補貼,我們來賺錢;2018——2020,尤其是疫情后隨著一批大型頭部餐企入局,加速了外賣產業提前進入成熟期,大盤基本穩定。就像外賣各個時期都有各自特點一樣,成熟期的消費特征就是品質、性價比和品牌力。成熟期很難出現過去外賣行業100%——200%的暴利性增長,想要依靠外賣暴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比較欣慰的是,整體行業仍然在以30%——40%的勻速增長,在中國各行各業里這種增長速度也依然是很驚人的。另外,就是顧客點餐頻次增多了,90后成為消費主力軍,而隨著馬上00后參加工作,我們預測點外賣頻次還會再增加,因為他們是網生一代,也是外賣的重度依賴者,盡管入局品牌增多,但對所有做外賣的商戶來說,基數大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做外賣,如果我們線上不參與一些特價活動、滿減活動,是很難玩轉的,這就要求我們產品選擇要有一定的毛利空間。消費者對外賣的第一訴求是時間,時間排在味道和價格前面。客單20-30塊的外賣,比例占到70%-80%。所以商家在考慮外賣的時候,得控制客單。如果SKU太多,線下準備工作就會特別復雜,也會直接影響時間跟效率。要了解與你同城、同類型的競爭對手,他們的客單是多少,什么產品賣得好;要了解這個城市適合滿減還是特價;哪些用戶需要通過前期花錢做推廣來獲得,然后不斷通過對顧客的維系,修正自己對外賣規則的了解和運營手段。
做可外賣牛肉面 ,選址冷鋪降低租金壓力,房租占比僅為5%“這世界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從研究痛點出發,解決痛點本身就是創業者的使命。”如果提到牛肉面,蘭州牛肉面是繞不過去的老大,那如果我們還做傳統的牛肉面,勢必殺不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我們基于“外賣面”這個關鍵詞,做了全新的梳理。(1)我們有意把面變的比傳統牛肉面粗,變粗后不易坨
(2)牛肉薄片從傳統4薄片,變成了8厚片,給顧客超值感
(3)把湯面形式改為拌面形式,更適合外賣
(4)傳統口味清淡,我們加重口味,做香辣鹵的牛肉味更適合年輕人的牛肉面
面包裝成可外賣的牛肉面,可是如何在眾多面里找到適合牛家人的SKU呢?這一點上說解決產品痛點,倒不如說是要找到有高毛利空間且效率高的產品。我們是利用大數據去全國找爆款面的邏輯選品,蘭州拉面全國有幾萬家,康師傅牛肉面的火爆,足以說明牛肉面的群眾基礎廣,所以我們的招牌爆款是牛肉面,然后從地域上做分析,炸醬面、重慶小面都有市場所以我們上了這兩款;在小炒類別里西紅柿雞蛋一直最受歡迎,所以我們也上了,我們選品的邏輯是總共不超過8款SKU,款款都是爆品。雖然現在大部分產品都可以通過工業化去解決,但是我們還是為了口味做了一定取舍,堅持現撈現煮,再通過中央廚房去平衡效率問題。雖然面的受眾最廣,可是卻也是大家公認的最沒有外賣基因的產品,坨是面類外賣最大的天敵。我們大概在開店前,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解決了“坨”這個問題,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去攻克:(1)提前拌面汁,調料包里放大油的比列,占比近40%
(2)從面粉和工藝上下功夫,粗面比細面不容易坨
(3)餐盒上用圓碗,更容易拌開不坨
在做味捷之前,我也在杭州租房開過線下門店,那段經歷太痛苦了,5年租期一到還沒等賺到多少錢,房東就找過來要直接跳漲100萬。你不干裝修白裝,等于過去白忙了;你干吧等于繼續給房東打工,真的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呀。而純外賣店的好處就是對于選址不挑剔,租金低,即便房東漲房租也就是幾千元的事,一旦協商不一致,馬上就可以搬到隔壁,話語權在咱手里。對于做堂食來說,最重要的三點永遠是:位置、位置、位置!而對于純外賣店來說,因為是電商打法,位置在這里就相對沒有那么重要,可以省去大把轉讓費、重金租鋪位費,只要外賣小哥能達到的地方冷鋪即可。其實在中國旺鋪難找,冷鋪則比比皆是,以深圳為例,3000-5000元房租的在深圳比比皆是,所以這也是我們單店只要正常做都會盈利的關鍵。研究純外賣模式和特許經營很多年,我發現真正能走到萬店規模的,拿正新雞排、絕味來舉例,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面積都很小,10幾個平方,2-3個人就可以搞定一家店,效率極其高。所以,我們除了選址冷鋪減輕租金壓力,還要求空間折疊,將經營面積變小,基本都選30個平方左右的鋪子,節省成本。全國建16個分倉,用后端供應鏈賦能門店,60秒出餐傳統的線下面館,大多數模型都以100平為主,還需要配備一個廚師來炒澆頭,基本上6-7個人才能搞定一家店,別人人工占比10個點,我們8個點以內就可以解決。在牛家人大碗牛肉面,我們除了面積上做小,也在動線上做了優化,依據出餐順序設置一字型動線,4個人即可搞定一家店。對于傳統面館來說,澆頭要一份份炒不說,也無法大規模的出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配置了兩口大煮鍋,并自主研發了煮面爐,相比傳統煮面爐節省20%時間,由于水一直沸騰,60秒就可以出30-40份餐。其實,一個品牌能夠迅速發展,大家都歸結為我們比較擅長營銷,我承認我們確實比較重視品牌,我們是第一個在央視上打廣告的外賣品牌。但實際上沒有一家品牌可以靠營銷就立得住,強悍的一定是后端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早在10年前我們就開始做中央廚房,并不斷擴大規模,到現在為止也是外賣行業第一個擁有1萬方以上中央廚房的餐企,另外我們還在全國建了16個分倉,24小時可以送達給門店。當時做這個動作的時候也是極其矛盾,拿重慶來說,當時我們重慶只有一家店,做中央廚房的時候每個月虧10萬,一共虧了100多萬,現在基本才能維持平衡。但是從長遠發展,我們覺得是對的,門店想裂變一定要有強后端做支撐。也總有人找到潮汐的方向,并引領著一個行業的發展,表面看牛家人大碗牛肉面是營銷驅動品牌發展,殊不知冰山一角下,隱藏著的則是15年前研究城市外賣的苦心,10年前入局供應鏈的魄力,2年時間選品的韌性,一切仿佛都在告訴我們,做餐飲還是需要長期主義,用累加效應,廣積糧緩稱王。(本文作者為王春玲,微信號18514533215,如有報道需求和文章探討,請加作者微信號)
告別模仿西式快餐, 迎來“現炒”時代!誰是新中式快餐之王?外賣人均80元,最高9000單/月,它4年開43家直營店!海底撈也沒扛住!首次出現虧損,上半年營收下降20%!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