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寫了篇關于珍珠奶茶的文章,為何遭到美國網友炮轟?

    來自臺灣的珍珠奶茶在歐美已經屢見不鮮,而近日《紐約時報》一篇關于珍珠奶茶的文章,點燃了讀者的怒火。

    8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由美國特約記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寫的文章,名為《你的茶里有小珠子嗎?它們本來就在那》(The Blobs in Your Tea? They’re Supposed to Be There)。

    文章以紐約曼哈頓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奶茶連鎖店為切入點,介紹了當下奶茶的潮流趨勢。

    作者在標題中用以“Blobs”來形容珍珠,而該字在俗語中也能夠解讀成“錯誤”、“污點”。

    文章稱,珍珠奶茶是“剛進入美國主流市場”的“亞洲舶來品”,“一種來自遠東的古怪混合物……在幾年前被沖上了美國海岸”,并稱“這股異國潮流正在挫敗美國主流”。

    文章一經發表,立刻引起讀者排山倒海的批評。

    華人網友對此報道罵聲一片,批評《紐約時報》“大概沒有亞裔”,一般亞裔只要聽到“Bubble”或“Boba”,就知道是珍珠,但紐約時報卻用帶有偏見的“Blob”來描述

    。而且,文章還忽視了珍珠奶茶早已在美國流行了近20年的事實,一名網友在Twitter上嘲諷說:“紐約時報,你們到現在才發現珍珠奶茶的存在嗎?”

    另外,文中暗示了白人才是美國的“主流”文化,而那些和白人文化不同的食物與習俗則是“小眾”和“外來者”,這樣的說法令讀者難以接受。

    再者,文中用了“遠東”(the Far East)這個帶有殖民色彩的字匯,更是讓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覺得被冒犯。

    因此,有的讀者直接將有爭議的句子標注為“種族相關”并舉報;

    有的讀者表示,《紐約時報》的文章就像是發表在1999年,建議《紐約時報》報道食物的小編可以多交一些亞洲朋友。

    同行也看不下去了,《洛杉磯時報》記者Frank Shyong?在Twitter上寫道:《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除了讓人好笑的過時和令人驚訝的愚蠢外,也說明了為什么我們需要多元新聞編輯室。

    在遭到讀者圍剿后,《紐約時報》商業編輯波洛克(Ellen Pollock)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的讀者因為珍珠奶茶罵我們,他們是對的》(Our Readers Call Us Out Over Bubble Tea. They Are Right)的文章來響應讀者。

    文章寫道:“讀者的抱怨有理,如果可以重來,我們希望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這個主題。”

    他補充道:“這篇文章雖然在寫珍珠奶茶事業在美國擴張,但不可否認的是珍珠奶茶存在已久,我們很后悔文中原本使用的某些字詞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們也根據這些建議修改了。”

    隨后,《紐約時報》把標題換成了《珍珠奶茶,摯愛小眾走向美國主流》(Bubble Tea, Long aNiche Favorite, Goes Mainstream in the US),最后換成了《珍珠奶茶盛行,店家數量持續增長》(Bubble Tea Purveyors Continue to Grow Along with Drink’s Popularity)。

    —————END—————

    中國飲品快報

    來源|觀察者網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2809.html

    (0)
    上一篇 2017年8月21日 20:15
    下一篇 2017年8月21日 20:2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