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不僅是餐飲業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打通產業鏈的基礎。中國餐飲信息化普及率達90%以上,但信息化應用程度、真正發揮信息化工具手段和效能的餐企不足30%。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餐飲業在結構變革、發展動能等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信息化不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規范管理的手段,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化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和使命。
·2016中國餐飲信息化論壇 “數據引擎與變革管理”·
本屆中國餐飲食品博覽會,來自餐飲企業和互聯網方面的業內人士,就“數據引擎和變革管理”展開熱烈研討,從信息化的角度探索破解餐飲行業瓶頸的路徑。
企業都傾向于找行業中有經驗的管理人員,但在行業飛速發展的當下,經驗并不能完全作為決策依據。企業任何一個決策都應當來源于數據。而數據來源是基于企業一整套的信息化建設。信息化能夠保證標準的流程且不斷晉級。無論是企業的管理層更新,還是新進入的員工,盡管對體系并不了解,但都能很快適應標準化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信息化能夠使得企業實現性價比較高的營銷。數據引擎和變革管理無疑能使一些做得比較大的餐企有很多團隊建設的成長機會和本身的提升。行業或者企業應以消費者和市場為導向,來重構餐飲行業要素,每個生產要素都有一些能夠繼續提升的空間。
信息化只是工具,工具不可能替代行業本身。企業要針對消費群體做準確定位,并做創新型模式的突破,才有可能享受高效率、高效益和高速度。如果要做優秀的企業,就要重新分配關注,在管理體系和品牌上下功夫。過去有一波餐飲的連鎖加盟失敗是與信息化程度不夠有關。連鎖餐企總部對于門店的經營和標準化沒有控制,對于后續的支持達不到,使得門店的實際效果無法實現加盟商期待的效果,最后造成雙輸的結局。不管是國外還是當下,都能在一些餐廳中看到信息化手段改變餐廳與用戶的互動方式,能夠完善餐廳的服務,而富有創意的互動方式和優質的服務,事實上是現在爭取年輕消費者非常有用的手段。
2015年,中國餐飲業同比增長11.7%,成功跨過3萬億元大關。但亮麗的數字背后,行業發展的痛點也逐一暴露。
有數據顯示,2015年,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餐飲門店增量超過5萬家,增幅均超過50%。其中,增幅最高的是廣州,達到96.3%;增量最高的是北京,達到68842家。而在餐飲業蓬勃發展的態勢下,門店關店情況也同樣觸目驚心。統計發現,平均每天關店數量比新開店多了30%。而經營效率正是很多門店難以為繼的主要原因。當前,國家大力提倡供給側改革,其核心是生產要素的優化,提高生產效率。對餐飲行業來說,微利時代如果不能夠提升效率,就是在失去自身的競爭優勢。“從營銷到人力資源管理,到品牌建設、營銷,到運營、支持、維護等,一套完全數據化的管理體系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運轉效率。” 談到接入ERP系統后節省了不少人力,安徽蜀王董事長孔健有感而發。“一個大企業的中餐品類可能達到2000個單品,如果不是一個系統管理,很難有清晰的總體概念。”金百萬董事長鄧超介紹,要把餐飲作為一個企業去做,就一定要采取現代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談到訂單及客戶滿意度管理方面,不管是外賣訂單還是店內的堂食點單,其實都是訂單,營業額高低只能分析當下,而企業對訂單和滿意度的把握,才是分析經營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這就需要通過信息化進行分析。
天津市神州商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業內人士指出,餐飲信息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店內的信息化,另一類是互聯網化。前者是企業節流的工具之一。而互聯網傳播能讓好的產品傳得更遠,實現優勝,同時也會讓產品的壞名聲傳得更遠,實現劣汰,因而,后者是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開源的給力工具之一。
因而,對于一定規模的餐企而言,要想真正把企業做好,想讓企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沒有信息化確實不行。鄧超也表示,信息化管理手段是企業成本管控的重要手段。除了員工管理和業務管理,供應鏈變革同樣與信息化密切相關。供應商和整個生產過程管理、中央廚房獨立加工等,也都需要信息化手段。目前,已經有很多餐飲企業實現了這一操作:企業自主研發產品,然后將菜品加工環節交給別人生產。“就外賣而言,用信息化梳理流程的話,可以將營收提升15個百分點。”有業內人士指出。信息化在提升客戶體驗方面也能發揮積極作用。業內人士提出觀點,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餐飲企業經常會發優惠券。幾個月前在日本,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優惠券玩法:到店的顧客戴上一個眼鏡之后,能夠看到空中的優惠券,抓到優惠券便可以在用餐結賬時使用相應優惠。”這就是餐企與信息化結合帶來的益處,可以令餐廳與顧客的互動變得更加有趣。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文/郭白玉
原創文章,作者:天商財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