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產品、拼環境、拼服務我們都不陌生了。 現在,出現了拼模式的餐廳:這些餐廳在餐飲界可能只是初出茅廬,但是憑借著創新模式迅速圈粉無數,對于這樣的餐飲形式,我們要—— 1.借鑒其有特色的營銷售賣方式,提取適合自己的經營靈感; 2.不要盲目跟風,任何項目的“好”都是相對的,不要看著“好”即刻就要開; 3.從現象看本質,創新是內在的,模仿只是表面的。一個企業成功,都是內在創新的動力,所以,從好項目、好營銷中汲取適合自己的思路,這更重要!
隨著近日氣溫的逐漸降低,“暖餐飲”也開始熱起來。“火鍋”也就不可避免成了冬日餐飲的“重頭戲”。但同時正因為火鍋餐廳的火爆,很多火鍋店的生意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樣好做。
別的火鍋店羊肉38元一盤,臥底火鍋16元,成本價!別人家可樂5塊一聽,這里2塊,超市價!老板說,200多種菜品,全部是成本價! 那怎么賺錢呢? 原來,臥底火鍋首創用餐時間計時收費模式,除下午5點到晚上10點時段,每個人每15分鐘收5元。 餐廳里提示消費模式的牌子隨處可見,消費總金額=食材的成本價+用餐時間費用。據引位員說:在這里坐八個小時才能跟傳統火鍋店的消費金額一樣價。 除非你在這里涮的全部是牛羊肉。
木桶魚的突然走俏,得益于《舌尖上的中國》對木桶魚的報道。在那之后,這個本來深藏在四川雅安等川西的地方菜,在餐飲市場突然遍地開花—— 有統計,很短的時間,就是一款木桶魚,已經開了200多家店。 能夠遍地開花,《餐飲時報》記者總結以下幾點: 1、石頭+木桶煮魚,新賣點、新吃法; 2、活魚點殺,現場煮魚,新鮮是賣點; 3、口味清香味型+麻辣味型,消費全體廣泛; 4.木桶魚嫁接火鍋,經營靈活。 “普通”、“大眾”、“低門檻”是很多人對面館的解讀。面對“遍地開花”競爭激烈的面類市場,有面館另辟蹊徑在模式上推陳出新,給面館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因此被很多顧客冠名“網紅店”:別的不說,就是有人氣。
不到30平米的一家面館,卻獲得了很多年輕人的青睞,為什么? 原來,吸引顧客進店消費的不是其他,而是面館里的主角:8碗面。 每一碗面都只有一小口,一塊小肉,一個丸子,加上一點蔬菜。此時此刻,客人們才真正明白“8碗面”的含義。 價格0.5美元一碗,大家可以自己算算要吃多少碗才能填飽肚子。 這家餐廳的霸道不僅體現在讓每位顧客吃8碗面,更更“可惡”的是沒有菜單,客人們來到這里只能吃面,唯一能選擇的是放豬肉還是牛肉。 從經營角度來說,這餐廳老板是聰敏的,時間、空間、金錢等所有成本都控制到了最低,這樣大大減少了廚房的工序和時間,也減少了技術難度,也大大的削減了人工費,也不用高額雇傭高技能的廚師。
有聽說過咖啡免費續杯、飲料免費續杯,但你聽過面館也可以免費續面嗎? 和府撈面,就開創了這一先河。 在和府點一碗面,吃完了不飽,不僅可以續湯,還可以續面。 會不會賠本?成本控制能否平衡?——初次接觸這一做法的人無不產生這樣的疑問。 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做出了解答:現實情況是,需要加面的情況很少,但這一做法卻讓顧客在心理上覺得“占便宜了!” 這一創新點,后來爭相被很多面館學習、模仿。 最近兩年,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比餐飲業更有革命精神,《餐飲時報》報道了無數推動餐飲行業發展變革的新創意。 這些創意的共同之處大多可以用“省人工”來概括——
看多了很多排隊旺店,我們也沒太驚訝,但廈門的旺店“詠蛙田雞”有一個秘密武器確實驚到我們了——每個炒鍋師傅面前都有一臺電子灶自帶的顯示器,現在炒的什么菜、大小份量、操作流程都在顯示器上一目了然。 《餐飲時報》記者在后廚親身體驗詠蛙田雞現場炒菜,非常驚喜這臺“傻瓜式灶臺”: 一道菜下鍋,根據時間長短和火候大小,電子灶會隨時提示灶臺師傅如何進行下一步:“現在開始第二步,底料添加”,師傅就把從中央廚房按份量包裝好的底料直接倒入鍋內; 過了一會,顯示屏又提示“現在開始第三步,主料炒制”,師傅就把田雞肉倒入鍋內; 一步步按照提示操作,不需要師傅“望聞問切”,一道菜輕而易舉完成。 做好后,顯示器提示:出鍋! 詠蛙田雞創始人張勇介紹:“即使不懂廚藝的人,用我們的電子灶,也可以做出同樣味道的菜!我們現在已經實現了最快3個小時培養一個炒鍋師傅,全賴于這口灶!”
曾經流行一時的“老板,數簽簽!”現在已經改為“老板,稱簽簽!”了,把簽簽一放到秤上,就能馬上算出總數,真是太‘洋盤’了,串串店這樣的結賬方式令很多人耳目一新。 電子秤稱簽簽就是:重量×單價(系數)=金額(根數)。 為了保證準確,記者分別在秤上放置了一根、兩根、三根簽簽,秤的右下角“金額(元)”一欄分別顯示0.01、0.02、0.03與實際根數對應,十分精確。 “比起服務員手數,用秤稱反而顯得更加透明,更加方便快捷,又節省勞動力。” 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串串店開始棄人工手數,改用電子秤“稱簽簽”,電子秤上沒有重量就不會有數字顯示,所以每次去吃,只需注意秤上的“數量”就行了,這樣更方便更省心。 西餐廳如何吸引人氣? 最快的方式莫過于在模式上創新了——
現在做餐館確實需要很好的創意,才能夠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個美國芝加哥的非常有創意,有意思的餐館:Next restaurant。 我們知道所有的餐館基本都是有2種方式讓顧客消費:顧客直接走進餐館消費,或者提前預定,然后到時間過來消費。 但是Next restaurant 獨創了一種全新的消費模式:讓顧客像看電影,看演唱會,看球賽一樣,選好時間和人數后,通過網上直接購買門票。買了門票后,在規定的時間客人可以直接進入餐廳,餐廳不會讓客人點菜,而是會根據當天的菜單為客人上菜,上什么你就吃什么。 如果你還不明白是怎么訂票就餐的,具體我們看看他們下面這張圖就一目了然了。 這個是他們5月7日的訂票圖,分別分為2人桌,4人桌,6人桌和7到10人的獨立房間。每個人的價錢根據時間和位置的不同定價大概在每人90美金或165美金。 從價錢上來看,雖然是高消費,但絲毫沒影響顧客對它的追捧程度。
一家18平米門店,從開業前一小時,到打烊后半小時,不間斷排隊,排隊長度超過100米,等餐超過一小時,顧客居然還給五星好評! 這家餐廳的牛排吃法有點特別,就一個紙盒子,裝著烤好、切好的牛排,你可以在做著吃、站著吃、走著吃。 這家小店能1天賣出幾萬元牛排,就是因為這個獨特的新商業模式,它有效減小了人均就餐空間,將牛排快餐化,達到效率最大化。 而且它們只做3道菜,進一步減少人力成本,加上不用收拾上菜,不用餐具,整個店只有8人。 修肉、稱重付款、煎肉、分切、飲料、管理組、外名領臺、傳單維護,8個崗位,每崗一人。以煎肉一崗為例:鐵板寬1.5米,一排5片肉,一次可以煎12~15份。 突破與發展是擺在餐飲人面前的首要選擇,為什么要突破呢?主要是現在餐飲人真的太難了。 餐飲市場總體增長放緩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在“寒冬”中另謀生路,中餐廳除了外賣這個方法,還可以這樣做。
談起金百萬做半成品的本意,董事長鄧超表示是要解決消費者在家吃飯問題。 餐廳白天做傳統的餐飲服務,其他閑置時間員工就生產半成品,轉做生產型企業。金百萬的店長白天是店長,晚上是廠長,這就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局限。 另外一方面,這也很好地解決了傳統中餐高峰期員工不夠用,低谷期沒事干的情況。做凈菜也就是半成品的過程中,利用了餐飲企業的閑置產能,房租本身有了,設備也是現成的,冷庫就是多增加周轉率,基本不需要額外投入。 但是現在80、90后大部分不會做飯,半成品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同樣,70后對半成品也不感冒,是因為時間成本太高了。加上廚房衛生和污染問題,很多人即使會做飯也不愿意做飯。 經過很長時間的探索,金百萬開始研發準成品。 準成品是基本斷生,只差最后翻炒調料即可。消費者只需要做最后的烹飪即可。準成品上線后,復購率提高了一些,但是依然不高。問題就出在火候的把握上,這對不會做菜的人依然是痛點。
后來研發了智能鍋,消費者只要將準成品放進去,選擇屬性按下開關,就能做出一道可媲美餐廳的菜式。現在經過不斷研發,這鍋出現了升級版,可以與手機智能連接。做菜只需要手機操作即可,讓做菜變得更簡單。 現在金百萬通過外賣、生鮮半成品、準成品,一天的銷售量已經達到了25萬,準成品的銷售量還在上升中。
本文屬于《餐飲時報》原創,尊重原創,任何平臺、網站轉載務必請帶以下圖文及微信號。
—更多往期內容,直接點擊下面題目—
1.80%的餐飲店,別盲目追“打賞”
2.如此菜單設計,毛利至少升5%
3.路邊烤串店的新生存法則:進駐購物中心
4.掀起“水貨”旋風的57度湘,又出新品牌:吃飯皇帝大
5.什么神器讓餐廳一個月回本?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