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明
設計|小 芹
讓你的品牌會跟顧客聊天,
讓你的品牌更有人情味,
這是最近幾年餐飲人做品牌的趨勢。
品牌人格化更具人情味兒
品牌人格化,其實就是“擬人化”,
即把品牌塑造成某個群體代言人,
讓它成為消費群體一分子,
不斷傳遞品牌價值,傳遞溫情,引發情感共鳴。
人格化的品牌在顧客那里,
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符號,
而是一個有個性、有態度、有溫情的人,
他就生活在的身邊,知我、懂我,愿意跟我交朋友。
所以,品牌人格化最明顯的好處是,
拉近品牌與顧客的距離,更加貼近顧客,彰顯魅力。
據【餐飲時報】觀察,
在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參與感、體驗感的今天,
品牌人格化已然成為一大趨勢,
它正變成消費者愛上一個品牌的前提。
餐飲品牌該怎樣做人格化營銷呢?
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1:為品牌塑造【人物角色】
提到太二酸菜魚,
你馬上就能想到一個人。
對,就是他——logo上切菜的男人。
他正在切菜,背后光芒四射,
他有點兒二,又顯得那么認真,
那么可愛。
他就是太二酸菜魚品牌的人格形象。
【餐飲時報】認為,
“太二”這個角色(人設)非常有趣味。
首先他是一個網絡化奇葩角色,
年輕消費者感覺很親切。
太二酸菜魚有了這樣的人設做鋪墊,
在其他店內本來堪稱奇葩、讓顧客感覺不舒服的規定,
如:本店超過四人不接待、本店不拼桌不加位、
本店酸菜魚不外賣等,
就顯得合情合理。
畢竟,這家店的老板比較“二”嘛。
其次,“太二”人設高級之處在于,
就連大叔、大媽
心理上也不會抵觸。
因為這位老板太“二”啊,傻里傻氣的。
人們打心眼里喜歡跟傻人做生意,男女老少,概莫能外。
案例2:創始人上鏡做人格背書
為凸顯品牌的人格魅力,
越來越多的餐飲創始人,拋頭露面,扮成品牌代言人。
前一段時間,【餐飲時報】推出的文章詳細介紹過了。
像費大廚、老碗會……
餐飲品牌創始人做品牌代言人的案例,多到數不過來。
西貝的創始人賈總,
雖沒有親自上鏡代言,
但他們非常善于借勢,
利用鮮明的人物形象為品牌做背書。
“西貝莜面村走進聯合國”
這張圖西貝宣傳時,反復使用。
創始人親自為品牌代言也好,
借勢熱門人物為品牌代言也罷,
把抽象的品牌價值,
轉化為生動可感的人物形象,
這樣一來,產品、品牌、人品形成了天然鏈接,
拉近了顧客與品牌的距離。
案例3:人格化互動方式
與顧客互動,
也可以用更人格化的表達方式。
像 “您好!”“有什么可以幫您的?”“非常高興為您服務!”
這樣的官方的客套話,
跟機器人說話有啥區別呢?
顧客是無感的!
下面這款提示語也一樣。
雖然有俏皮的表情做鋪墊,
顧客看到這樣的提示語,其實并不感覺溫馨。
看似“溫馨”的背后,顯示的是品牌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餐飲時報】倡導更彰顯人格魅力的互動方式——
站在顧客的位置和高度,
用與他們相同的態度、語氣、情感表達,
更容易讓顧客產生共鳴。
參照下面這些案例。
“太二”提醒顧客“認真吃魚,莫玩手機”時,
底部一定附上那個光芒閃閃的形象,
有“太二”的老板做襯托,用詞和語氣都不顯得突兀。
除此之外,他們還提醒顧客:“你最好看”,
無論誰坐在這里就餐,想必都會會心一笑。
因為這“太二”實在太懂我啦。
看,俏鳳凰在桌面、餐巾紙上的溫馨互動,
塑造了一個文藝小姐姐的風格,非常富有人情味。
一句話,品牌人格化的互動,就是要讓顧客與品牌的對話,
是人與人之間的聊天,而不再是毫無感情色彩的“灌輸”。
最后——
很多同行跟【餐飲時報】小明聊天表示,
自己做了那么多年餐飲,也沒形成一個像樣的品牌。
原因是,一直以來自己沒有品牌意識。
其實,品牌這個詞,對很多同行來說,
含義太豐富,太高大上,太虛了。
我們在打造品牌時,
與其講理念、說價值,
不如先想一想,如果你想打造的品牌是一個人,
他/她,長什么模樣?什么性格?什么愛好?
沿著品牌人格化的思路琢磨問題,
也許,你很快就豁然開朗。
關于人格化營銷,
你有啥想法?
歡迎掃碼交流。
我們期待你的真知灼見。
1.120元包吃一個月火鍋,這是攪局?
2.顧客網上差評,咋回復?
3.一份完整【世界杯營銷方案】來了
4.中國快餐正發生一場“革命”
5.如何避免品牌老化?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