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門店增至602萬家!隨著2016年離去,各種餐飲數據也開始出爐,紅餐網(微信號:ygcywzz)也不是神算子,不敢說可以看清2017年的餐飲將去向何方,但我們會試圖用數據說話。
以下就是紅餐網根據2016年一些數據,總結出來的2017年可能出現的趨勢,供餐飲人參考。
| 趨勢一 |
增速放緩,存量戰爭可能局部打響
從餐飲行業(不包括非餐飲企業的餐飲業務)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全國餐飲企業數量約324萬家,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但在更多人的感知中,會覺得2016年的增幅沒這么大,甚至覺得2016年是個寒冬,這是怎么回事?那就要來看另一組數據。
相較于2015年下半年的門店數暴漲,2016年一線城市餐飲門店數增長可謂堪憂,甚至有媒體稱北上廣深門店的拓展是“斷崖式銳減”。
同時,伴隨著門店數增長乏力,2016年一線餐飲收入增長相較2015年,也出現增幅大幅下降,而很多大牌餐飲,都是以一線城市為大本營,也難怪很多餐飲人覺得2016年比2015年難過了。
那么去年餐企那些的巨大增量來自哪兒呢?
來自二三線城市,而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不顯山不露水,卻擁有龐大的消費基數,與一線城市相比,發展本就呈現出一種滯后狀態,加上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之前引領的行業發展勢頭,大眾餐飲能在一線城市之外迅速鋪開,出現病毒式蔓延。
另一方面,自從國家營改增政策推出后,很多個體戶轉成了企業,讓2016年整個餐飲門店的增長超過30%。
總結:基于這樣的2016年,我們大膽預測,今年全國餐飲門店增速可能放緩,“存量戰爭”可能初現端倪。
首先是一線城市的門店增長,在2016年已經乏力,如果沒有出現大的政策利好,或是黑天鵝事件,今年的增長可能和去年持平,不會有太大驚喜。
而二三線城市經過今年的開發,市場部分打開,潛力較去年下降,今年會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速可能放緩,所以整體而言,今年餐飲增速可能放緩,大家也別大驚小怪,狀態好的話,說不定也能持平,但應該難以出現大幅增長。
同時,在一線城市,品牌餐企的市場開發、擴張已達一定水平,接下來要比拼的不是哪家能再出現大的顛覆,而是如何經營好現有品牌、門店,讓企業長久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存量戰爭可能初現端倪。
| 趨勢二 |
在中國,還得吃中餐!品牌“洋餐”等待進入
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雖然一線城市增長乏力,但依靠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爆發,全國餐廳、面包甜點店、咖啡廳以及其他餐飲服務的餐飲門店,增至602萬家,其中中餐占比超75%,仍占主導地位。
總結:鑒于國人的飲食習慣,加上近年來連鎖譜系龐大的洋快餐走下坡路,以及國人對“洋餐”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洋餐”無法在短期內有有較大的比例增幅,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內中國餐飲的業態分布,仍會按這個趨勢發展,相信這一點不用我們說,諸位餐飲人都清楚。
但從“洋餐”占比低中也可以看出,這個市場依然有很多潛力可挖,特別是洋快餐逐漸式微,剝離出來的市場仍在等待更多有實力的“洋餐”品牌進入。
| 趨勢三 |
川菜、湘菜連鎖更容易,粵菜、浙菜賺土豪的錢
既然中餐依然主角,那我們就從我國傳統菜系角度分析分析。
中式餐廳的各菜系占比如下圖所示,川菜成為餐飲行業中占比最多的菜系,其次是浙菜、粵菜和湘菜。
其實從口味上也可以獲得佐證,辣/麻口味的菜品更受食客歡迎,而川菜正是麻、辣口味,湘菜也是辣菜,粵菜、浙菜則更講究咸鮮。
再來看人均消費。
人均消費在50元以下的中式餐廳中,川菜占比最多,其次是湘菜和粵菜;人均消費50~100元的,川菜仍最多,其次是粵菜和浙菜。人均消費100~200元的,浙菜占比最多,其次是粵菜;而人均消費在200元以上的中式餐廳中,粵菜成為占比最多的菜系,其次是浙菜。
整體來看,川菜、湘菜更大眾化,粵菜、浙菜更土豪,也就是說,不同消費層次的人們對菜系的訴求也不同,而中高端餐飲仍以粵菜為主導。同時,粵菜還展現出了自己的靈活性,在50元以下~200元以上消費檔中,粵菜均未跌出前三。
總結:麻辣口味的川菜、湘菜仍將覆蓋全國最廣大群體,如果想做成擁有幾十上百家連鎖的品牌,從川菜入手,會更容易起步,比如之前火鍋、烤魚、燒烤、小龍蝦等品類的爆火,都是如此。
而如果你想獲取更高的客單價,或者成就一個高端的餐飲品牌,則可以嘗試從粵菜、浙菜入手,但這兩個菜系對食材、廚師的功力要求更高,門檻更高,對標準化連鎖的挑戰也更大。
同時,粵菜和浙菜餐廳中,也可以適當考慮在菜單中加入一定的麻辣菜品,因為根據后文的數據,“菜品的多樣化”在2016年影響消費者就餐決策中,占有越來越重的比例。
| 趨勢四 |
口味依然是頭牌,健康餐飲成“關鍵先生”
從消費者外出就餐選擇餐廳的原因來看,菜品的口味和多樣化,以及食材新鮮呈上升趨勢,而“連鎖餐廳質量有保證”和“有套餐”呈下滑趨勢。
這說明,一方面現在越來越多非連鎖企業開始注重餐廳的整體品質,另一方面連鎖品牌因加盟店的擴張,導致管控能力下降,對餐廳品質也有所影響,也讓連鎖餐廳不再是品質的背書。
同時,隨著日常就餐逐漸成為外出就餐的主要訴求,以及餐飲企業的大量增多,餐飲消費已經學會如何去分辨一個餐廳、一個菜品的好壞,就餐要求也從“吃飽”變成“吃好”。
總結:口味依然是餐飲門店能脫穎而出的首要因素,除了要把口味做好、做精,隨著中國餐飲逐漸走向品牌化,如何管控加盟店,如何在口味獨特和標準化中取好平衡區間,也在考驗著餐飲人的功力。
雖然衛生、食材新鮮等是餐企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以前絕沒有這兩年對餐企的考驗如此嚴峻,健康餐飲已經成為“關鍵先生”,決定著每一家餐企,每一間門店是否活得長久,活得好。
消費者已經被地溝油、毒奶粉、霧霾整怕了,久病成良醫,消費者越來越難騙,國家的監管也越來越完善, 餐企做手腳的代價越來越大。
而據統計,食客外出就餐最青睞的菜品,多為畜肉類、海鮮/河鮮與蔬菜類,這些食材相對而言,更加考驗餐企的供應鏈水平,但這同時也是餐飲后端供應鏈企業發力的好機會。
好了,紅餐網(微信號:ygcywzz)的分析暫時先到這里,希望以上信息能給廣大餐飲人提供一些參考。
備注:本文數據來自“辰智數據庫”
編輯 | 紅餐網_陳南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