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面是資本力量對餐飲業一致看好;一面是老品牌一夜關門的扼腕痛惜。有人說,當下的餐飲市場就是”穿西裝進去脫底褲出來“。
其實,底褲脫掉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把脫掉的衣服再穿起來。
火鍋業從沸點到冰點,競爭殘酷
餐飲行業競爭的殘酷,可以從去年鄭州火鍋業的波動中窺見一斑。
2014年夏天,正是炎熱的季節,火鍋卻在此時占領了這個中原重鎮的大街小巷。
從當年4月底開始,鄭州的火鍋店開始了起飛模式。原本登記在冊的1864家火鍋店,在3個月后變成了2376家,最火熱的時候全鄭州約有3000家火鍋店(正規注冊)同時營業。
作為大眾餐飲的代表形式之一,火鍋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即使是從未有過餐飲管理經驗的人,也愿意投入二三百萬開一家店“試試”。
有人對鄭州火鍋市場做過一個有趣的測算:按照鄭州三環內600萬的人口規模,鄭州一個家庭一周吃兩次才能養活高峰時的3000余家火鍋店。
很顯然,這樣的消費頻次是不現實的。到2015年年初,火鍋店的倒閉潮便迎面襲來。
到了2016年一季度已經有將近500家火鍋店陣亡。據業內人士了解,半年內至少有1000家店面關停并轉。即使按照一家店投資100萬來計算,10億元的投資已經打了水漂。
赴死的不單單是火鍋業,一個個嶄新的餐飲店還在不停的在身邊出現。生意紅火也好,門可羅雀也罷,餐飲業正上演著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擊鼓傳花。現在,連街頭流動商販也在慘遭洗牌,一些街邊攤販透露,他們現在一天營業額不及去年的二分之一。
變幻莫測的餐飲市場,令每一個投身者冷暖自知。難道做餐飲真的沒有未來?
或許,未來并不可期!
餐飲業結構性過剩時代到來
一直以來,餐飲業給人的印象就是門檻低,會炒個菜,有兩間房子,就能把餐館開起來了。于是,在股票下跌、房產購買受限、理財產品不豐富的情況下,投資飯店成為了很多人的資金出路,原來做房地產的、賣鋼鐵煤炭的,甚至是電影明星,都開起了餐飲店。
處處餐飲,一片繁榮,看起來很美的景象背后,則是一波波的轉讓潮,由于盲目開店,特別是新入行的餐飲人對開店準備不足,很多店開張兩三個月就不得不關門或轉讓,甚至有些店,裝修完還沒張就開始轉讓。
火鍋店的大批關張不再是新聞,餐飲店的二八定律也早已被接受,能掙到錢的餐飲人依舊是少數派。而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城市綜合體和沿街商鋪越來越多,餐飲店也呈大幅上漲勢頭,餐飲業結構性過剩的時代已經到來。
競爭很激烈,可能你的店一開,周邊幾十家店,都成了你的敵人。
房租持續上漲
在說起生意難做時,房租、人工、原材料、管理成本等方面的高成本,讓不少餐飲人直搖頭。
據調查,在鄭州繁華的地方如國貿360,每平方米動輒數百元的房租,讓很多餐飲人打了退堂鼓;在偏僻一些的地方,生意就需要慢慢培養,而且還要提防的是,一旦市場被培育起來,房東漲房租的合同也會隨之到來。
三年前,一位餐飲人在鄭州文化路租了上下兩層,400平方米最早租金為40萬元,今年到期后,房東一下子漲了30萬的房租。繼續做的話,凈利潤減去了大半;不做,一個店培養三年,棄之可惜。
三年前的一些餐廳,服務員一千三四的月薪水很常見,如今給開到兩三千元也留不住人。年輕的服務員們說,現在物價都在漲,工資太少根本不夠開銷。
除去工資訴求外,餐飲服務員老齡化趨勢十分明顯,每到過完年餐飲用工荒現象時有出現。
房租、人工成為吞噬餐廳利潤的兩座大山。
從“北上廣”餐飲市場來看,不少餐廳開始通過微信排號、自助取餐、引入送餐車等方式減少人工的投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時下,不少餐廳開始引入微信點餐 ,顧客通過手機就能自動點餐、下單、支付,節省餐廳人工費用。
客人來到店里點餐,自己下單,從此不再叫喊服務員,一掃桌上的二維碼,誘人的菜肴進了手機,選擇菜品,寫上臺號,注明自己的口味,下單,吧臺廚房立馬出單,廚師根據客人的口味要求做菜,時尚快捷的互聯網模式,將成為解決招工難問題的新主張。
人才難儲備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大的工業企業不同,各部門可以各自分工負責,管理者只要做好協調工作即可。但餐飲企業是一個無論員工人數、生產規模、部門分類都是很有限的生產單位。
所以,在餐飲業,領導必須是全才。
從員工素質上講,他們大多數來自社會底層,而現代餐飲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要求員工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才能符合工作要求。
像廚師長,既要懂技術,又要懂營養配餐,還要懂經營、懂技術管理、行政管理,否則就難以當好總經理的助手;服務員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端盤倒酒,而是菜品營銷員,良好的儀表、口才、豐富的學識,恰到好處的營銷技巧不是每個服務員都能做到的。
而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酒店的投資者或經營管理者不具備相應的素質。因此,困擾餐飲企業發展的最大問題是管理者的素質,成功的餐飲企業都證明了這一點,失敗的餐飲企業更證明了這一點。
不少品牌的衰落,大多是家族式企業人才斷檔引起的衰敗。
總結
在新的競爭時代,一切經驗都可能會成為負擔,一切創新也可能會夭折,老餐飲人也好,新餐飲人也罷,都有勝出的機會,前提是:
一要看好趨勢,想通模式,不要摸著石頭過河;
二是認真做好準備,用心經營,切莫有投機之心,一心只想走捷徑;
三是既要創新,又要傳承,向幾千年中華餐飲文化尋找穿透時空的力量。
編輯 | 紅餐網_羅小山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