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賣拉面賺錢,卻突然換成米線;明明可以在步行街擴張,卻跑進商場;明明總部在青島,卻放棄美麗大海跑到上海?
為什么阿香米線在每一個節點上的選擇,都毫不猶豫地轉向天平“難”的那端?
【產品】
放棄賺錢的拉面,改做米線
你萬萬沒想到,經營17年、足跡遍布26個省的阿香米線,原來并不是做米線,而是做拉面的,并且第一家阿香拉面,吸引了青島當地顧客,賺得不少錢。
然而就在拉面正在勢頭時,創始人何勇喊了一聲Cut,宣布從此不做拉面,要換成米線。
▲米線
想想啊,公司能有幾個人同意,明擺著做拉面已經很賺錢,為什么要去挑戰沒人懂的米線呢?何勇這個決定遭到公司99%的人的反對。
但是何勇也很明確:“NO,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拉面不可復制,做拉面阿香不可能走得長遠。”
他的思考直戳痛點——連鎖店的標準化問題。
做拉面,培養一個師傅可能需要半年時間,并且隨時可能走人;
買來的牛肉也很難統一,老牛、小牛,不同牛的肉質不同,煮制的時間也不同。
如果人員和材料都不可控,那么將來的連鎖發展肯定要受阻的。
▲從拉面轉為米線
于是他們放棄了當下容易走卻走不長遠的一條路,邁開艱難的步伐往米線出發。
只是米線該怎么做呢?沒有一個人知道。
沒有廚師,怎么熬湯?熬第一鍋湯,放了很多雞肉鴨肉,足足熬了10個小時,可是湯一點也不發白。每天起早摸黑,忙得要死要活,收入才幾百塊錢……
窘迫,但目標清晰,CEO耿軼群說他們開始在黑暗中前行。走訪全國每一座城市的米線,從品牌代表吃到偏僻小檔,不斷找,不斷吃,就為找到屬于阿香的那碗米線。
終于他們找到了,并迎來阿香全新的啟程,米線,走起。
【容器】
拋棄碗,在瓦罐上下大功夫
確定了米線這個可以走遍大江南北的品類,又向各地區品牌取經后,他們開始思考米線的到底出路在哪里,阿香能夠做得和別人不一樣嗎?
無意間他們翻閱到一篇文章,是關于過橋米線的傳說。在這個傳說里,他們收獲了靈感,原來老祖宗當時用來裝米線的就是瓦罐,瓦罐能夠封存熱量。于是他們摒棄整個市場都在用的碗,用上瓦罐,并且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迭代。
▲最新的方形瓦罐
第一代瓦罐有兩只耳朵,具有傳統民族特色,很多顧客一下子就喜歡上,可以自己DIY,拿起米粉啥的就往熱湯里加。
后來阿香發現這個造型容易燙傷顧客,于是他們繼續調整,請了日本設計師做了一款穿外套的瓦罐,好看,也更安全。
而在如今互聯網發達的時代,他們也抓住外賣市場,研究出一款適合米線打包的碗出來。
僅僅是一個容器,阿香就付出了極大的心思。
【選址】
不在步行街糾纏,率先進駐商場
17年前,步行街才是大家最愛去的地方。每座城市都有一條甚至更多的步行街,這里每天人頭竄動,也是商家必爭之地,麥當勞、肯德基必定拿到最好的地段。
阿香第一家、第二家店也都開在步行街上,后來他們發現兩個問題:
在步行街上其實就是和房東打交道,漲租、不續約等很多問題會困擾著你;
步行街上有很多同行競爭者,他們賣得好就會開第二家、第三家、第十家,而后開啟瘋狂的價格戰。
那么阿香到底要去哪里呢?耿軼群回憶起有一次,她和董事長何勇去逛商場時,發現商場環境特別好,地板擦得锃亮,甚至有香氛系統。
而那時中國商業還處在百貨和大賣場的階段,屬于銀泰百貨、大潤發、家樂福的時代,但是他們從中看到了希望,商場能夠給阿香提供競爭有序的環境,一個商場不會同時出現十家米線,只會選擇最好的米線。除此,還有舒適的環境,穩定的客流。
于是在那個大家都還癡迷步行街的年代,阿香已經走上了和商場合作的路。
▲阿香米線
【品控】
沒有好的生產平臺,自己搭建就是
既然一開始就篤定做全國性品牌,那么產品的味道就必須豐富起來,適應更多的消費者。
CEO耿軼群就回憶起當時他們去吃火鍋得來的驚喜。他們發現火鍋有原湯,也有麻辣,那米線為什么不可以呢?他們很興奮,抓緊時間出了一款麻辣米線。而后又陸續創造了番茄等適應各個地方的口味。
▲阿香的麻辣米線
產品越來越豐富,店面也越開越多。他們知道越往后走,戰爭就越激烈,而前方要打仗,后方必須足夠強大,品控成了當時阿香最關鍵的問題。
只是當時的阿香體量還很小,想找大公司生產特色調味品等物料,卻被嫌棄訂單量太小;想交給小企業生產,他們又不放心。進退兩難。
阿香索性自己成立工廠給自己生產物料,還創立了品控部門。倉儲、配送、物流……從原料到操作整個過程都嚴格把關。
耿軼群還和我們回憶董事長何勇當時所做的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
為了做好番茄米線,何勇讓她去新疆拉番茄,因為那里日照好,番茄最香。可是她覺得那是不可能的,番茄拉回來就爛了。沒想到最后整個團隊被逼得想出各種辦法,終于在當地把番茄做成醬再拉回來。
“那個年代創業真的是各顯神通。”耿軼群回憶起在那個公共平臺欠缺的年代創業的艱辛,而那也是阿香在打基礎的10年。
【人才】
學習麥當勞,解決人才發展計劃
當基礎設施齊全,阿香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路,他們決定在一年內把原有的30家店面擴充到60家,并且很快還要開到100家。
耿軼群說那個時候很難,真的很難,她明白不解決人才問題,是做不大的。而她也清楚,這方面一定要向麥當勞學習。
后來她打聽到麥當勞在上海有一個漢堡大學,專門做人才培訓,于是她坐飛機過去找到了漢堡大學的教授,希望他能夠來到阿香集團。
“解決問題要靠根本,如果只是去招募,最終解決不了問題。”她真的很希望這位教授能過來,為此她飛了四次上海。
但是阿香在麥當勞面前實在太微小了,他怎么愿意放棄國際巨頭的工資過來呢?可是耿軼群還是用盡全力,用真誠、用規劃最終說服力教授,幫助他們解決了人才發展計劃。
兩年前,阿香的總部也從青島搬到了上海,為的就是吸引人才,她說:“人才不愿意到小的地方去,所以我們依然放棄了美麗的大海。”
【拓展】
先難后易,抓住每一個歷史機遇
在山東、河北開店后,董事長何勇定下了進駐新城市的目標,湖南、西安。可是耿軼群知道執行起來是相當有難度的。
在這些城市,他們一個人也不認識,同時也對自身的物流體系打了個問號。她說,其實當時是打退堂鼓的,只好建議董事長先把山東市場做好再走出來,但是董事長否了。
▲阿香集團董事長 何勇
耿軼群清楚地記得董事長說過的一段話:
有一些歷史機遇,錯過了就沒有了。咱們做事先難后易,你今天做事很難,將來就會很容易。
董事長提出先把山東的工作人員運到湖南、西安,等開業一段時間后,再實現人才本土化。但事實上這個想法還是受到公司的壓倒性討伐,大家都在計算著賬面上的數目,認為去掉物流、去掉補貼,掙不到什么錢。
董事長又發聲:吃虧是福,你今天跟著他們奔跑,有一天他們會給你帶來收益,不要去算小賬。
后來,阿香米線在地圖上的圈圈越來越密集,董事長布下的局也一步步實現了。
耿軼群感慨,阿香現在每跨出一步都不難了,就像當時董事長說的,先難后易。她對阿香充滿了信心:現在一個新品牌在我們手里,在很短時間內就能發展到上百家店,因為我們擁有巨大的商業系統。
而阿香集團也早已做好火力全開的準備,在新品類上大力開拓。
選擇當下艱難的路,讓未來走得容易。阿香集團17年來的每一次抉擇,都在詮釋著兩個詞:勇氣、遠見。如果換作你,你會如何選擇?
記者 | 紅餐網_林如珍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