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牛肉面地理,哪里才是牛肉面的起源地?

    中國美食的譜系中,如果說刀魚、鰣魚、湖蟹等淡水魚鮮,代表了精英階層的舌尖審美,是文人們口口稱頌的雅饌;那么牛肉面,則是平民階層中最具旺盛生命力、最能反映地域風物的離離春草。

    東亞和南亞的民族,有許多歷史共性。
    比如,都有不吃牛肉的歷史。
    雖然不吃牛肉的原因各異,但無論是日本源自皇權的禁肉令,還是印度源于宗教的牛為神靈,本質上來說,都與中國人不吃作為生產資料的耕牛是同樣的歸因。
    是的,中國人骨子里不信神,也不信皇權,所以中國古代禁食牛肉的法令,從一開始就把理由解釋得明白通透。
    反過來說,牛肉這么好吃的東西,在中國如此愛吃的國度,也從沒真正斷絕過。宰殺老、病、殘疾牛雖然一直是合法的營生,但在那個并沒有食材溯源體系的時代,成為盤中熟物后,也就無從考證牛肉的由來。《水滸傳》里綠林好漢們“二斤牛肉、一壺好酒”,頗能代表中國古代游走在皇法邊緣的底層百姓的真實生活。

    同樣,中國古代很長的時間中,也并未將小麥制品視作上得廳堂的好物。
    西晉文人束皙,寫過一篇《餅賦》,羅列了許多面食,他說:春天不冷不熱,適合吃“曼頭”(饅頭);夏天酷熱的時候,適合吃“薄壯”(可能是涼面皮);秋天降溫了,最好吃“起溲”(發面餅);隆冬天寒地凍,那就是“湯餅”(面片)最好了。而“牢丸”(湯團)是面食里最好的,因為一年四季都好吃。
    這些面食,有的是從遙遠的異域傳來,有的則是從社會下層自發形成,總之,都和偉大傳統無關。
    所以,牛肉與面條的相遇,天然就帶著一股發端于江湖的草莽之氣,它凝聚了市井的喧囂與人間的煙火。在中國美食的譜系中,如果說刀魚、鰣魚、湖蟹等淡水魚鮮,代表了精英階層的舌尖審美,是文人們口口稱頌的雅饌;那么牛肉面,則是平民階層中最具旺盛生命力、最能反映地域風物的離離春草。
    No:1壹
    從宏觀角度來看,牛肉面并非中國土生的食品,今天我們吃到的牛肉面,大抵有兩大源流,西食東漸,與海上舶來
    與中國人在正規宴席上習慣飯菜分開不同。中亞的飲食大多是主食與配菜裝在一起:各種烤肉、醬汁和蔬菜被放在墊著馕的盤子里,或者將藏紅花、洋蔥、雞肉和長粒米飯炒成一碗……這些在中國人看來賣相不佳、魚龍混雜,只能作為無產階級果腹的東西,卻是伊斯蘭社會中上得檔次的美食。

    從漢朝開始,這些西方的吃法,以及原產于中亞的小麥,就陸續開始傳入中原,并自下而上地影響了中西部地區人民的飲食。黃河流域的面食文化,中原地區以牛羊為主要肉食的風俗逐漸形成。

    東漢宮廷里就已有專門制作湯餅的“湯官”。魏文帝曹丕曾經懷疑,何晏的面白如玉,是在臉上涂了脂粉。于是,文帝傳何晏入宮,賞賜一碗湯餅。看著何晏吃得滿頭大汗,面色由白轉紅再轉白,他才相信何晏是真的膚白。
    這種西食東漸,在唐代達到了巔峰。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以及大唐包容開放的國家政策,讓包括詩仙李白在內的大量中亞人,經由河西走廊,在天水、蘭州中轉后,慕名來到了唐帝國的中樞核心:長安。

    這些中亞人,帶來了白水煮牛羊肉的飲食習慣,也帶來了各式各樣面食的吃法。很快的,在食物上充滿創造力的中國人改良了中亞人用牛羊肉湯煮面餅、面片的吃法,形成了更易入味的細長條狀面食——也就是后來的面條。
    在北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中提到:“魏晉之代,世尚食湯餅,今索餅是也。”索,在漢語中意指條狀物,這大概是最早的有確切記載的面條
    巧合的是,幾乎同時代,在小麥向更西方傳播的路上,意大利人發明了Anclle Hair(天使的發絲),也就是后來我們吃到的意大利細面
    同樣的條狀小麥制品、同樣的易入味特性,可見愛好美食的人們,常常有驚人的審美相似。
    No:2貳
    明代之后,南稻北麥的作物分布,已經完全成型,“南人飯米,北人飯面”的結構日趨固化。同時,隨著面條在國家范圍內的流傳,“面”這個詞日益成為面條的代稱,而非它的本意,小麥面粉。
    對于盛產文人士子的南方來說,面條淪為點綴生活的情調,而非填肚子的道具,所以面條的配菜,也努力往吃不飽肚子的水產、鮮蔬上靠。李漁饒有興趣地記述了他的用魚肉干、蝦米、鮮筍、芝麻、花椒等做的“八珍面”,袁枚也曾興致勃勃地談起他用雞湯、鰻魚、蝦汁和蘑菇汁做的小面點。

    而中原地區、河西走廊,則依然保留了用牛羊肉湯配面條,以求填飽肚子的風俗。不同的是,以河南燴面為代表的羊肉面大行其道的時候,因為國家明令禁止宰殺耕牛,牛肉面只存在于不為人知的暗面,以及回民為代表的穆斯林飲食中。
    1840年,英國人用鴉片戰爭打開了大清的國門;十年后,美國人以黑船事件打開了日本的國門。東亞的民族第一次發現,原來千年來視為禁忌的牛肉,居然是歐洲人強身健體的營養品。
    但民族性格,又一次讓兩國在牛肉面的歷史上上分道揚鑣:日本人推行全盤西化,明治天皇帶頭吃牛肉、喝牛奶,以增強體質。其后百年的進程中,還培育出了肌間脂肪含量極高的和牛。此外受中式面條影響,發明出了以骨湯為基礎的日式拉面。
    但中國人卻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在吃牛這件事上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鴉片戰爭后半個多世紀,清湯牛肉面的招牌才出現在蘭州街頭。
    這大概是中國人偷偷吃牛肉數千年來,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在鬧市上公開掛出牛肉面的字號。
    No:3叁
    漢族從來就是一個后來居上的民族,牛肉面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自從蘭州第一碗牛肉面成為口口相傳的著名小吃,并被唐魯孫為代表的精英階層文人們撰文稱頌之后,各地基于本土的烹飪手法飲食口味,都做出了有地方特色的牛肉面。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各具特色的牛肉面,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內銷轉出口”,影響了我們的鄰國和全世界。
    20世紀40年代,越南阮氏王朝覆滅,百姓出于對封建王朝的叛逆,開始在皇都順化食用牛肉。來自中國廣西、貴州一帶的移民又帶去了牛肉面和牛肉粉的制作技藝,兩廂結合之下,發明出了越南人引以為國粹的順化牛肉面(Bun bo Hue)。
    70年代,重慶華僑李北祺以“牛肉面大王”為招牌,在加州地區開設牛肉面連鎖店,這是迄今為止除了熊貓快餐之外,在美國最成功的中餐連鎖品牌。且相比于口味怪異的左宗棠雞、炒雜碎,牛肉面算是在美國能吃到的最平民、最地道的中餐之一。以至于后來,“加州李先生牛肉面”居然有底氣回國,在北上廣開設分店,堪稱連鎖中餐的旗幟。
    70年代末,日本企業和臺灣企業合資,仿效當時如日中天的日清公司的泡面產品,以臺灣牛肉面為底味、加入日式拉面的配菜,創制出了“康師傅”品牌和旗下第一代網紅泡面——紅燒牛肉面。一舉在整個東亞地區擊敗了日清豚骨面,也開創了后來無數牛肉口味方便面的先河。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總而言之,中國牛肉面以因地制宜的選材、便捷的制作過程和豐富綿長的口味,成為最具文化包容性和世界影響力的中餐。
    那么,完整的中國牛肉面圖譜,究竟是怎樣的?
    甘肅:蘭州牛肉面
    | 牛肉面開山鼻祖 |

    傳說蘭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綠、四紅、五黃”(面湯要清,蘿卜要白,香菜要綠,辣椒要紅,面條要黃)的制作標準,是一位名叫陳維精的河北秀才發明的。
    陳維精的回族徒弟馬六七,把制作標準帶到蘭州,并由后輩馬保子在蘭州發揚光大。
    本質上,蘭州拉面發跡的故事,與肯德基如出一轍:哈蘭·山德士上校是印第安納人,卻千里迢迢跑去鹽湖城賣肯塔基州炸雞。原因無它:肯塔基州作為南方蓄奴州,確實有吃炸雞的文化傳統。

    蘭州也有類似的特質:自唐以來,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蘭州一直是西食東漸的中轉站;元以后大量回民的聚居,讓牛肉面有了民族基礎;晚清的漢族文人總結出了“一二三四五”制作標準,就好像是肯德基總結出的炸雞制作標準,如一管催化劑,把食品從風物上升到了品牌
    直到今天,蘭州牛肉面依然是中國牛肉面最具特色的強勢地域標志職一。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里既能找到關中平原的優質小麥粉,又能輕松獲得來自藏、疆邊區的優質牛肉。
    蓬灰泡水合面是蘭州牛肉面的靈魂。蓬草燒成灰之后,帶有堿性,能固化面粉內的蛋白質,讓面條更勁道。本質上,蓬灰面和南方吃的堿面、做烘焙加的小蘇打是一個作用。

    正宗的蘭州牛肉面不用切得飛薄的肉片,而是牛肉粒,這與市面上多數青海化隆牛肉面不同。肉粒酥爛而不綿軟,非常考驗師傅煮肉的功力;如果要額外加一碗肉,牛肉片才會登場。
    因為臨近關中,與陜西類似的油潑辣子也在蘭州牛肉面中不可或缺,但與關中平原的嗜辣不同,蘭州牛肉面油潑辣子的最高境界是“只香不辣”,這或許也從一個側面保留了中亞的食俗。

    四川:內江牛肉面
    | 傳承正宗川味 |
    史學家普遍認為,臺灣牛肉面與四川牛肉面有師承關系,但許多臺灣人去了成都尋找“正宗牛肉面”后,都無功而返。
    臺灣作家逯耀東曾經寫道:“(在成都)去尋覓地道的川味牛肉面。穿街過巷兩個小時,竟無所獲。最后吃了兩盤夫妻肺片與一碗鐘水餃,拎了一斤郫縣豆瓣醬回來。”
    其實,如果來到距離成都不到200公里的內江,才會發現,真正的川味牛肉面原來在這里。
    細面重堿、寬湯紅油、牛肉入口即化,是內江牛肉面的幾大特色。和蘭州的蓬灰面類似,面條多加堿,一般店家都用一口大鍋燒水,滾開以后把細長的面條扔進去,用長長的竹筷劃拉開來,煮1分多鐘就撈起,以保證面條的口感筋道。
    牛肉臊子也是選用市場上的新鮮牛肉,佐以各家的秘制香料燒制而成。牛肉切塊后,先經熱油爆香、再加香料燉煮,經過長時間燉煮的牛肉塊口感軟爛,香味入骨,聞之讓人欲罷不能。
    出鍋時,配上小蔥、姜蒜水、醬油、花椒粉、味精、醋等調味料,面條筋道,牛肉酥軟入味,油辣子帶著微微的焦香,輔以青翠欲滴的青菜葉子或香菜——還有最后一道秘訣:每碗面的湯底加少許豬油,讓面條入口更柔、面湯更香。
    張大千是內江人,他晚年移居臺灣,常常在在臺北的家中摩耶精舍里,親手做牛肉面招待客人。嘗過老畫家手藝的演員郭小莊回憶:“張大千的牛肉面做的非常好,他做牛肉分兩種,一個是紅燒牛肉面,一個是清燉牛肉面。”郭小莊平時為了保持身材吃的很少,面對牛肉面卻禁不住誘惑,一口氣吃下了三大碗。

    張大千曾經旅居甘肅,臨摹敦煌壁畫四年之久,他做的清湯牛肉面,恐怕就是當時從甘肅師傅手上偷師得來;而他的紅燒牛肉面,則應該是正宗的家鄉味道了。
    湖北:襄陽牛肉面
    | 反映文化交融 |
    牛肉面是文化交融對沖的產物,一般說來,文化越多元包容的地方,就越能孕育好吃的牛肉面。蘭州是,襄陽也是。
    這座中部小城南通江漢,東接漢口、信陽,北上中原、洛陽,西去長安、漢中,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正因這地理位置,使得襄陽文化擁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比如飲食,就跳出了“南米北面”的框架——襄陽人既可以每天捧起一碗面當主食,亦可以就著菜下白米飯吃的不亦樂乎。
    襄陽牛肉面是火爆的紅湯,滋味麻、辣、鮮、香,比之內江牛肉面有過而無不及。一碗各種香料燉的老鹵是其中精華。除了牛肉外,還有牛腸、牛肚、牛肝,所有配菜,都要在鹵中熬45分鐘以上,熬到牛油溢出,湯頭醇厚。再加上豆芽、香菜,滋味俱全。
    襄陽牛肉面的標準吃法,還要加上一枚生蒜,配上一碗黃酒。嚼一口蒜,喝一口酒,一碗熱辣辣的牛肉面才能爽爽落落地下肚。
    外地人到襄陽,總帶著大啖一碗牛肉面的決心,但最后常常“不小心”被辣的涕淚直流,一邊瞄著隔壁桌吃的飛快的姑娘,一邊望望眼前紅火熱辣的牛肉面和黃酒,甘拜下風。
    安徽:淮南牛肉湯
    | 南甜北咸均沾|

    淮南地區最出名的并不是牛肉面,而是牛肉湯。
    當地吃牛肉的歷史,與湖北襄陽頗多相似。作為從三國時期,一直到民國北伐戰爭期間,戰亂不斷的地方,郡縣廢弛,民族和食物的融合就尤為激烈頻繁。而目無王法地吃牛肉,也是很早就在這塊地區流傳的風俗。
    作為南北交匯之地,淮南牛肉湯把“南甜北咸”的滋味表達無虞。
    一般店家都會提供甜湯與咸湯兩種口味可供選擇,咸湯的調味頗似蘭州牛肉面的湯頭,用香料加牛肉燉出的清湯,清爽鮮美,牛肉要用肥一些的,以其厚重和湯的清爽形成滋味的層次;
    甜湯則是不加鹽的,用牛骨熬出濃厚的湯汁,下一丁點糖,突出骨湯本身的鮮甜,這又是很南方的做法了。

    湯里的牛肉很是手撕的,纖維畢現,咬起來口感扎實,絕非普通的切片牛肉可以媲美,充滿了中原地區粗獷的張力。

    其實,同為中原黃泛區的黃淮地區,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牛肉湯,比如洛陽、商丘、宿州等地。但唯有最南的淮南,是以粉絲和豆皮絲作為牛肉湯中的主食。
    毫無疑問,它已經頗具南方牛肉面的形態了。
    湖南:常德牛肉粉
    | 又油又香的湘味|

    湖南常德是著名的米粉產區,用當地常德香米做的米粉,帶著輕微的發酵香味,圓而細長,有著不輸臺灣新竹米粉的品質。
    湘菜重油,對于口味清淡的人來說,也許會嫌其膩味。但作為米面的佐料,卻滋味剛好。湖南人把米面的佐料稱為“油碼”,形容其油潤多汁。
    常德街頭常見的小吃,就是把米粉加開水燙熟,加上肉絲、三鮮、炸醬、菌油、蹄花、排骨、雞丁、鱔魚等油碼。而其中最高級、最著名者,莫過于牛肉。
    常德津市是南方最著名的回民聚居地之一,據說雍正年間就有北方的回族部落來此落籍。回民好吃牛肉面,到了多產大米少產面的南方,便因地制宜將米粉入牛肉湯,這就是常德牛肉粉的雛形。
    再后來,回民們因地制宜,選取當地盛產的山楂、枙子、靈香草等南方香料,與牛排、牛筋、牛雜一起熬煮老鹵。
    熬倒油水分離,吃的時候,一勺牛油、一勺老湯,再根據食客的要求加入牛的各種部位,最后再來一顆鹵湯里浸透的鹵蛋,一點香菜花生,就是一份地道的常德早餐。
    廣東:潮州牛肉面
    |客家人獨有的講究|

    南嶺以南,自古就是遠離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所以在南方客家人的餐桌上,牛肉有著遠超北方的重要地位。
    南方以山地居多,因此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客家人因地制宜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還發展出肉源地道、入味獨到、工藝精到、工序老道的“四道功”,只要有客家人生活的地方,總能找到牛肉丸、牛雜湯、牛肉打邊爐等等各種各樣的牛食。
    當然,也包括牛肉面。
    潮州的牛肉面和牛肉粿條,既非清湯、也非紅湯,而是用牛骨湯、沙茶醬、白胡椒調制出的濁湯,咸鮮微辣,帶著芝麻花生的油潤、魚露蝦醬的鮮味和豉油的甜味
    主要的配菜一般有三種,現切的吊龍肉,用開水燙到半熟,鮮嫩滑口;燉倒酥爛的牛腩肉,綿軟入味;店家自治的牛肉丸,Q彈爽口。如果是熟客,又有特殊要求,店家也能提供胸口油、脖仁等特殊部位的牛肉。
    總而言之,講究。
    南方米多面少,所以默認會用粿條來配牛肉。但其實,潮汕酥面才是牛肉面的最佳拍檔。所謂酥面,近似于廣州的竹升面,將面團用人力壓到極其緊實,再切成發絲般細長。“酥”在潮汕方言里有筋道的意思,可見其口感。

    貴州:花溪牛肉粉
    |一勺直擊靈魂的酸湯|

    如果用一種味道概括云貴高原的食物,酸,當仁不讓。
    花溪牛肉粉的最大特色,當然也是開胃的酸味。
    米粉用的是蒸汽粗粉,爽滑,不用嚼,就能滑落食道。湯是用帶骨牛肉熬的,顏色乳白,有一層厚厚的牛油,加了辣椒,色澤紅艷。
    牛肉并不酥爛,相反,還有嚼勁,與米粉的爽滑形成強烈對沖。
    泡在湯里的酸蓮花白是整碗牛肉粉的靈魂。蓮花白是貴州人對包菜的俗稱——長得像蓮花,顏色白。所謂酸,是類似于韓國泡菜的發酵,云貴高原獨特的恒溫濕熱氣候,讓當地的發酵蔬菜制作有著迥異外地的濃厚酸味,為了防蟲防壞,還要在蓮花白里加入大量辣椒。

    這種帶著酸辣味的湯汁,賦予了牛肉湯獨一無二的口感,米粉的滑、牛肉的韌、蓮花白的脆,互為因果,米粉湯酸、辣,帶著讓人欲罷不能的微臭,可以類比廣西的螺螄粉
    外地吃到的花溪牛肉粉,往往是滿碗紅油,找不到酸蓮花白。嘗一口,只有辣味,沒有酸味。雖然失之毫厘,卻差之千里。
    臺灣:眷村牛肉面
    |集大成的質感|

    在臺灣,牛肉面從二十多塊錢的街邊小吃到上千元一碗的“元首牛肉面”,種類應有盡有,而且幾乎每一家都有獨特的做法。如果一日三餐都吃牛肉面,半個月都很難吃到重樣的。
    但實質上,解放之前的臺灣,很少吃牛肉,也不吃面條,因為臺灣本地產水稻,面粉不是他們的主食。

    眷村牛肉面的橫空出世,帶有一種“集大成”的質感——這碗面里,有各地的味道,是國家牛肉面地理最當之無愧的句點。
    臺灣學者普遍認為,第一代赴臺,居住在眷村的大陸移民,按照川味小吃紅湯牛肉的做法,又參照了山東人湯面加肉的吃法,發明了這種以四川豆瓣醬為底味的紅燒牛肉面。所以,當年臺灣很多大飯店的廚子,都會吹噓自己在山東籍軍閥孫傳芳手下做過事,學了一身燉牛肉的本事。
    1970年代后,臺灣開放牛肉進口,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牛肉,快速代替了本地口感硬價格貴的黃牛肉和水牛肉。特別是美國的牛肉罐頭,開蓋就能澆在牛肉面上,滋味、賣相都相當不錯,給予了臺灣牛肉面相當程度的產業化發展基礎。
    后來的加州牛肉面、溫哥華牛肉面,都是華僑受臺灣牛肉面的做法啟發,帶到西半球。
    如果說蘭州牛肉面的重點是面條和湯底,要不是礙于名字,那一點高冷的牛肉都可以不出鏡。那么臺灣牛肉面正好相反:面條口感或許馬馬虎虎,但用牛骨烹制并加入風味醬料的醇香面湯,配上酥爛入味的牛腱子肉,幾乎讓你忘記碗里平平無奇的面條。

    馬英九回憶過他初中跟同學一起吃牛肉面的情景。面碗大、分量足,“大家吃面就像埋在臉盆里洗臉。”
    是的,不論臺灣自身的文化發展得多么小清新小文藝,在捧起牛肉面的時候,來自大陸先輩們的豪邁,又重新回到每個人身上。正如臺灣學者焦桐所說:“牛肉面本來是歷史的偶然,而如今已經成了臺北的飲食鄉愁。”

    結 語
    白巖松說,他在國外出差很長時間回來,下了飛機居然沒先回家,而是直奔他最喜歡的那家牛肉面店。
    “一大碗連湯帶水吃下去,出了一身汗,這才覺得到家了。所謂愛國,原來是愛家門口的那碗牛肉面。
    來源:食味藝文志(ID:foodoor)

    編輯|朱小斐

    往期內容回顧

    東北是什么味兒的?

    中國哪里的海螃蟹最好吃?

    國家螃蟹地理,你家鄉是怎么烹蟹的?

    餛飩、抄手、扁食和云吞,連很多餐廳都分不清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 17724287321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7377.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1月7日 21:21
    下一篇 2019年11月7日 21:5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