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廚師的工作單調而枯燥,但在彭愛光眼里,“快樂是自找的,乏味也是自找的。”
彭愛光,從廚25年,擅長粵菜創新,廣州悅湖公館行政總廚。常去悅湖公館的熟客,甚至常常能享受到這位總廚的親自服務,而彭愛光推出的創新菜,也從來不會讓人失望。
彭愛光
廣州悅湖公館行政總廚
2017十大粵菜廚皇
粵港澳廚藝大師
菜品創新 在吃吃喝喝中積攢靈感
對一個廚師而言,燒得一手好菜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感。
創新并非易事,但彭愛光總有源源不斷的創意讓食客驚艷——以東海瑤柱燉海螺,讓燉出來的湯沒有藥材也很滋補;用乳鴿釀梅菜,讓梅菜因鴿油而豐潤,乳鴿因梅菜而香鮮;把陳皮加入菜中,以器皿形式入味,保甘去苦,成就獨特新菜式……
“說實話,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而且物資豐富了,人們不再只是追求裹腹了,他掏錢埋單,本身就有貪新厭舊的權利。”對于為什么要創新,彭愛光如此說道。
彭愛光接受采訪現場
在接受采訪的現場,彭愛光做了一道花錦鱔的創新菜式,這是他第一次把這道菜呈現出來。在平時,花錦鱔較常見做法,不是紅燒就是蒸煮,這一次,彭愛光卻加入了香茅、青檸、泰椒進行焗制。
這道菜,只要提前備好原料,現場即可為食客完成。端上桌后,香氣撲鼻,趁熱一品,鱔肉柔韌而嫩口,在吸收了青檸等香料的味道后,酸辣開胃,作為夏季的主推菜再適合不過。
第一次做就這么成功?
“別看是第一次做出來,但準備功夫我們也做了很多,今天采訪我晚到了就是因為在準備這個菜,要不然也是不敢直接展示的。”彭愛光解釋。
“花錦鱔食味挺好,就是有個缺點,比較油膩,而且烹飪方式大多是紅燒或是蒸煮。那么我就想,能否把鱔肉的油膩感中和掉?于是就有了香茅、青檸、泰椒的加入,并且通過焗的方式,讓它變得酸辣開胃,煥然一新。”彭愛光介紹道,“而且這道菜,還可以現場堂做,以增加座上的體驗感,讓客人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嘴巴里那幾寸空間的感受。”
青檸香茅焗花錦鱔
菜品創新,讓不少廚師十分頭痛,但在彭愛光眼里卻是“好玩的”,“一個菜如果出十年都不變的話,那么你覺得你在做什么?如果能把一個留存了十幾二十年的菜,改成另外的東西出來,而且還非常好吃,你不覺得這很好玩嗎?我覺得整個廚房,就是我的實驗室,我把它當成了一個片場,我就是導演,這多精彩、多好玩!你能夠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另外一種樂趣在里面。既滿足了客人又取悅了自己,這就是雙贏!”
那么創新的靈感來源于哪里?
“要說靈感來源,還真說不清楚。”彭愛光側了側頭,蹙眉思考了下,“不過,所有的靈感都不是一閃而現的,我的休息時間,基本都是到外面去吃飯的。我也沒別的愛好,除了打打羽毛球,就是到處去吃吃喝喝,因為吃多了就能慢慢積累,當你對一些原材料的性質有了足夠的認識后,那你再去做改變和創新,難度就不會太高。”
同時,彭愛光也提到,“所有食材,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回來,但買不回來的是什么?是心思。這需要非常大的激情去支撐,因為當你有了激情,才能保持活力和靈感。”
彭愛光的菜品創新來源于到處試吃
品質監控 每天1/3工作時間待在樓面
創新菜多,對食客而言是件有口福的事;但對于餐廳而言,品質監控卻會變得難以把握。而這,并沒有難倒“永葆激情”的彭愛光。
很多人覺得,品質監控應該盯緊廚房,但彭愛光認為,“品質監控”不光是“場內的”,“場外的”也很重要。如果說我一天的工作時間是10個小時,那么我有6個小時是待在廚房,3個小時待在樓面,另外1小時則在辦公室做文案性、計劃性的工作。”
在彭愛光看來,品質監控應該分為兩部分,分為場內的和場外的。
首先是場內的,他說:”一個產品,在設計的初期,就應該考慮到原料供應穩定、成本售價接受程度以及是否具有操作性,之后才是技能培訓和設立標準。開市前除了日常的掌握訂房狀況和客情外,就是會對一些新產品、半成品、湯水類、燒味類進行嘗試,確認無誤后才告一段落。當新鮮食材都檢查過了,所有的預制品都吃過了,那么你就可以知道今天的出品程度會去到哪里。”
剩余的時間,彭愛光就會走到前廳,親自為客人寫菜下單。這就是彭愛光所指的“場外的品控”。
“客人的整場用餐體驗,到了上菜用餐環節已經是結果了,寫菜就是個開局。整個過程會有多種因素在影響品質。例如菜品是否搭配合理,當中包括冷熱、濃淡的搭配;還有菜品是否偏重在同一條工作線,那會影響上菜速度;是否與主人家的宴請性質相符,包括商務、家庭、朋友聚餐等,不同的宴客性質會有不同的需求……諸如此類,你只有在現場多參與寫菜才能更好地開局。”
關于品質監控,彭愛光強調,一定要走出去,“當你走出去為客人寫菜,就能更多地接觸到客人,直接聽到他們的訴求,免去中間傳達環節,才能更好地把握整個上菜節奏,讓客人有更高質量的用餐體驗。此外,還能為我以后一些菜品的研發提供幫助,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年輕人難管理? 與其教他努力,不如先幫他定位清晰
現在餐飲業競爭越來越大,要管理好廚房確實不容易,很多廚師長在提到后廚管理時,總會大發牢騷:現在的年輕廚師太難管了,很多90后、00后都是“嬌生慣養,吃不了苦,責任感差”!
同為后廚管理者的彭愛光卻認為,這種觀點其實有點片面,“90后、00后也有他們的優勢。不同于過去,廚師大多文化水平都不高,而現在的年輕人至少都接受過中等教育,他們的文化素養更好,理解能力更高,學習能力更強。”
在彭愛光的廚房里,也不乏年輕人,但彭愛光從來不會強迫他們做事:“與其你天天哄著他、逼著他去做,還不如讓他主動去做。”
那么,如何反被動為主動?
“一個人只要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就會去主動做事。”
然而,在十七八歲的年紀,有幾個人能非常明確自己的目標?所以,彭愛光在對年輕人的管理上,更愿意花時間去跟他們溝通、·分析:你想要做什么?以后可以怎么做?通過為他們分析自己的定位,幫助他們明確自己的目標。“一個人,你要決定他的思想和行為,我覺得比較困難,也比較不現實,但幫助他明確自己的目標,我覺得還是可以的。”
甚至如果對方不想當廚師,彭愛光也會鼓勵他,盡快結束當下這份對他目標沒有任何意義的工作。因此,在彭愛光的管理下,后廚幾乎沒有出現過員工沖撞任性、難以管理的現象。
當下,廚師行業人手緊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進入后廚,是一個共知的行業現象。由于做廚師需要高強度的勞動和忍耐力,而現今大部份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所以有一些廚師因為自己經歷過這一行的辛苦,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廚師行業。
彭愛光卻恰恰相反:“我會鼓勵年輕人當廚師,甚至我的孩子只要有興趣,我也會把他送入廚房。”他說,“雖然時下餐飲業普遍缺人,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將會被機械所取代,我也期待著那天的到來。”
“所謂民以食為天,餐飲雖然是比較辛苦的行業,但絕對是朝陽行業!”彭愛光樂觀地表示,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那么餐飲行業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雖然餐飲行業前景非常廣闊,但是需要你投入的程度也會很高,現在的廚師比起以前,面臨的難度會越來越高,因為現在人們對食品、物品的要求會更高。”
從廚態度: 食客的認可,就能證明我的存在
或許是對做廚師有足夠的熱情與決心,又或許是天賦使然,入行25年,彭愛光的從廚之路看起來很順利——第一份工作就遇到了很好的行政總廚;沒多久就進入到著名的利苑酒家當三鍋;逢參加比賽,總能憑著優秀的作品摘得獎項。
“應該是勤勞加幸運吧。”彭愛光說。
在提到遇到一位好師父時,他表示,師父的好,不是教會了他多少廚藝,而是“師父會追求由里到外的干凈、高效,哪怕刨一塊姜,他都講究刀法,怎樣又快又好,起率又高。經過別人的衛生區域時,要順手打掃干凈,不要計較太多。”
而在利苑的三年時間里,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習到的不僅僅是做菜,更多的是怎樣為人處事。在那里,是先教你怎么認識、尊重自己的職業,再到食材的認知與處理,然后才是如何用火、用油、烹飪技巧等等。”
這些都讓彭愛光受用至今。然而,在談到自己的成就時,彭愛光卻擺擺手,認為沒必要再提,“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重要了,一個名氣、一個頭銜,我都不會去談的,我一直做下去,它就能證明我的存在。如果說我的過往非常輝煌,但明天開始就無所事事的話,那么這也不算成就。”
“食客的認可、企業有效益,就能證明我的存在。我不覺得比賽拿獎是成就,那只能說明你用心了,或者說是我對于一些公眾活動參加的一種態度,而它并不代表我的成就。”
他說:“整個社會都在變,整個行業也都在改變,包括我們自己也在變。明天我會想到什么新的東西,可能今天自己都不知道。要說廚藝何時成熟,我覺得哪怕我做到80歲都沒有成熟,因為成熟可以理解成為終點,但我覺得我是沒有到終點的,我一直都在學習當中。”
青檸香茅焗花錦鱔
▼
乾坤龍吟
▼
45萬廚師都在關注這個號
你還沒有關注嗎?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