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面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第 1207 期
在帝國大廈旁有一家叫“西安名吃”的餐廳,每天中午前來吃飯的顧客都要排隊等候30分鐘。這家餐廳在紐約還有10家分店,家家都火爆異常。
老板杰森·王(Jason Wang)曾被福布斯評為“2014年30名30歲以下的新秀”,和維密天使雎曉雯在一起后,開始經常在ins帳號上派狗糧。
今天,內參君就要講講這位事業愛情兩手硬的杰森·王的餐飲故事。
”
■餐飲老板內參|曾莉 發于北京
上個世紀90年代,杰森·王一家移居美國。因為濃烈的思鄉情結,父親大衛·石(David Shi)開了一家西安小吃店——“西安名吃”。
“當時,這甚至不是為了賺錢”,杰森回憶道,“我們自己懷念這些小吃,我們想在家里吃。因此,它湊巧就成為我們現在制作和出售的東西”。
杰森大學畢業后,因為不安分于普通的白領工作,回家接手父親的產業——一家又小又簡陋的餐廳。從接手那日,杰森就展現出與老一輩餐飲人的不同。
1 |第一步| 不妥協不傳統 ▼
在國外,中餐廳通常是這樣的:紅燈籠、大圓桌、中國字畫是標配,菜品必須有宮保雞丁,所有菜品都盡量向酸甜口靠近······
而杰森卻意外地“倔強而叛逆”:菜品該辣的就辣,口味決不向外國人妥協,餐廳環境也不刻意添加中國元素,簡單時尚,甚至還有涂鴉。
對此,杰森解釋自己只想迎合特定群體——更年輕、更有冒險精神,他們不介意在他們的生活中、音樂中還有食物中稍加些辛辣味道。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除非你出售空氣”。
杰森認為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去抓住這些特定顧客們喜愛的東西。“他們會重視一個裝飾有一條條飛龍和金色大鳳凰的大宴會廳嗎?我不認為曼哈頓的人們會那么重視。人們在乎的是那些更加實實在在的東西,在乎的是你出售的東西。”
2 |第二步| 突破華人圈子 ▼
雖然西安名吃帶有中國特色,但杰森從來沒有打算將這門生意僅限于中國社區的小圈子內。他看到的是整個美國市場。
杰森把大多數中國餐廳的失敗歸咎于他們在定義市場的時候,以他們狹隘的目光擴展業務。“(中國)人總是認為唐人街就是整個世界”,杰森說,“每個人都把注意力放在怎樣跟唐人街這個微縮世界里的那些‘南方人或北方人’競爭,而不是我們如何在美國與其他類型的餐廳競爭”。
杰森考慮的是走出華人圈的可能性。他把目光放到曼哈頓上。因為曼哈頓包容性強,匯聚了全球飲食,有很多思想開放的年輕人喜歡冒險體驗不同的食物。
他自信,只要能夠保持產品質量,西安名吃就能在曼哈頓甚至在曼哈頓之外找到它的顧客。
實踐證明他的觀點是對的。現在曼哈頓有9家西安名吃,1家Biang!,以制作BiangBiang面而命名。餐廳顧客有一半以上是外國人。
3 |第三步| 及時運營升級 ▼
從1家店到5家店是一個階段,到10家又是一個階段,10家以上更是如此。
西安名吃規模迅速擴張,原先的運營已無法滿足急劇上升的需求:過去,一小盒生面團能夠滿足一天面點的用量。但現在要好幾大桶。
還好他預先考慮到來自擴張的這種壓力,開始在布魯克林建立一個5000平方英尺的廚房,那里有十幾個員工,晝夜倒班。可以為每家店鋪需要用到的面條、醬汁和肉進行大量生產。“這種方式不止令產品質量標準化,餐廳烹飪和服務的速度也顯著加快”。
同時,他還將店里的電腦軟件進行了升級,對員工進行標準化培訓,并采用實時營收控制系統。
談到未來,杰森計劃在紐約還要開設更多餐廳,并繼續直接管理這些店鋪。
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的 2015 食品趨勢預測里,有一條指出人們對地域性的食物的興趣會越來越大:人們可能會選擇云南菜而非中餐,會選擇旁遮普風味而非印度餐;在超大城市經歷過地球村式的簡單并置,更為細分的需求也許會更多地凸顯出來。這也許是中國地方餐飲在國際上大放光芒的最好時機。
內參攜手海那邊,邀你與海那邊專家面對面,獲悉更多海外經營政策、法律等信息。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澳洲移民信息
來源:eater、business insider、福布斯
· END ·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李新洲 視覺|阿部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利潤去哪兒了|第二家店|超級店長制 必栽的5個坑|好吃不貴|高手的5段位 決戰20平|西貝裁判制|2017生存法則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