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1014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據市面流行的數據統計:2015年中國咖啡消費市場規模達到700億,而且正在以每年15%的增速在爆發,到2025年達到萬億規模。
吊詭的是,700億的市場規模,15%的市場增速,這樣一個“蒸蒸日上”的行業,為什么資本對它不屑一顧?
資本為什么看不起咖啡行業?
▼
行業扭曲,偏離商業軌道
“咖啡這個品類,目前并未出現特別性感的標的。”天圖資本副總裁曾凡華告訴內參君。天圖資本專注于消費品類投資,曾投了甘其食、湯城小廚、周黑鴨等多個餐飲品牌。
什么是性感的標的?
在曾凡華看來,就是有差異化的品牌。“品牌調性、目標客群以及其他環節的差異化和創新型的都可以。”
△
無差異不生存、無創新不生存
雕刻時光咖啡曾一度以“差異化”進入資本視野。2011年和2012年,摯信資本先后2筆資金注入雕刻時光咖啡。
當年決定投資雕刻時光的摯信資本董事鄭慶生,如今已加入紅杉資本。他當時主要考慮的就是雕刻時光與星巴克所表現出來的差異化。“它的特立獨行存在著商業機會。”
顯然,在資本方眼中,咖啡行業受冷落的原因,跟咖啡人自身在商業上表現出來的整體素質有很大關系。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
對手工藝的膜拜,對新技術的排斥。在投資人眼中,這些扭曲的行為被引導成為整個行業的風氣,把自我情懷當寶,早就遠遠偏離了商業資本的軌道。
“資本期待的獨角獸,還沒出現”
除了行業商業氛圍的吊詭,咖啡業開拓型人才的缺乏,也讓資本望而卻步。
天圖資本在決定投資某個領域時,更看重“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擁有遠大的抱負和卓絕的領導力。
△
咖啡獨角獸企業才會引起資本的目光
“咖啡行業如果出現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我肯定會關注。”曾凡華說。
中咖產業基金發起人汪才華則表示,目前資本期待的咖啡獨角獸企業,在資本方視野中尚未出現。
“其實資本這兩年一直期待一個咖啡獨角獸的出現。我們一直關注咖啡行業的創新模式、咖啡館品牌的突破,咖啡商業模式的更新。但咖啡行業的風氣,人人自娛自樂、自我安逸,一直沒出現一個黑馬型的企業或創新性科技型的標桿企業,沒有一枝獨秀。”
“只是現在咖啡領域缺乏開拓性人才的參與罷了。”曾凡華感嘆。
咖啡數據存在泡沫,產業規模尚未達到
目前,中國大陸咖啡市場大約在700億的規模——與鄰近的韓國和日本相去甚遠,僅與臺灣地區規模持平——距離成熟市場的萬億規模,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
咖啡行業的數據大多存在泡沫,缺乏專業的行業數據。
盡管消費數據在不斷上漲,但這個體量還不足以引起產業資本的重視。
汪才華表示,資本是高度關注市場體量問題的。通常來說,1000億—1500億的階段,是資本介入的最佳時期。要知道,逐利的資本最容易算計出手時機以獲得更好的回報,他們往往只領先市場半步。
“國內的咖啡市場,還是比較弱、比較小的小眾市場,幾百億,實在是不值一提的市場。”
另外,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大家看到的這些數據存在大量的泡沫。
這些年看到的數字,實際上是一個進出口的指標。真正的數據應該包含3個方面:進出口數據;淘寶等電商的電子交易數據;咖啡館開店的工商、稅務數據和雀巢、麥斯威爾等速溶渠道的消費數據。
“總的來說,咖啡行業數據,還是缺乏標準、專業性、權威性。對現在咖啡市場的分析報表,不敢恭維。”
所以,咖啡館老板們也不要太過興奮了,行業數據上漲,并不意味著去咖啡館喝咖啡的人在同比上漲。
總的來說,數據不明晰,讓咖啡行業看上去像雨像霧又像風。產業資本看不明白,就很難貿然進入。
管理不規范
在資本方看來,速溶咖啡領域已經沒有機會;而咖啡館這種業態,門檻低、工業化程度低、資產過重、盈利能力又太差,而且管理不規范。
△
咖啡行業潛能大但很多管理卻不到位
這讓咖啡行業成為一個矛盾體:潛能巨大但行業蕪雜,讓資本方又愛又怕。
“我們很清晰的知道,對咖啡產業介入的時間節點真正難形成的原因在于:
能夠爭奪的咖啡館市場,存在經營不穩定、不透明、人員成本過高等問題。”汪才華說。
比如,財務不透明,喝咖啡不開發票,收入就沒有審計依據;不給員工交社保,人員流動性大;標準化程度低,尤其精品咖啡,投入產出比就低。
資本擁抱過的咖啡品牌
▼
其實,資本并不是拋棄了咖啡行業。就咖啡品牌來說,至少還有一些拿到了投資。內參君簡單梳理了一下,大致分為2個階段。
大手筆投資傳統品牌:上市、上市、上市!
兩岸咖啡、上島咖啡和上文提到的雕刻時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當時,系出臺灣的迪歐和兩岸咖啡品牌,都有相應的香港或A股上市計劃。如今看來,迪歐與兩岸這兩筆投資實際上是不成功的,沒有達到資本的預期。
播種互聯網咖啡:未來、未來、未來!
這一階段集中在2015—2016年,資本拋棄了傳統咖啡行業,轉向移動互聯網給咖啡帶來的新玩法。
但仔細梳理一下,這些獲得資本青睞的咖啡品牌有2個特點。
首先大都是非傳統咖啡館,都依托于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品牌。
相對于傳統咖啡館,這些不那么正經的咖啡館卻有著完整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設計。
另一個特點是投資額度相對小。
新的商業模式意味著機會,也意味著風險。比如瘋咖,被迫宣告O2O業務失敗,被迫轉型。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并不是資本對咖啡不感冒,而是對傳統咖啡館的商業模式不感冒。
擁抱資本,你準備好了嗎?
▼
在與多位資本界人士交流后,內參君認為破局點是在行業的內部。
① 推動咖啡市場的普及和大眾化。讓咖啡成為一種大眾消費品,而不是用文化外衣包裝的奢侈品。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行業人士開始認識到這一點。
② 行業新技術、新科技、新商業模式的推進。要看到,不止是星巴克推出餐品,中餐企業也在推出咖啡。
傳統的咖啡行業人士怎么想不重要,更廣泛的市場接受更重要。市場愿意為你的咖啡付費的時候,就是成功的。
③ 咖啡行業產業鏈上的企業,要有融合、開放、整合、跨界、共贏的胸懷,把市場、市值、利潤向最大化發展。
△
資本涌入之際也是行業洗牌之時
事實上,在咖啡產業上,資本已經開始悄悄有動作了:就在今年,重慶咖啡金融交易中心、中咖產業基金咖啡等產業資本進入咖啡領域,咖啡金融將從源頭上介入咖啡期貨、交易,從種植上發力咖啡產業。
而對行業來說,沒有規模優勢就沒有未來。
大規模資本涌入,就是優勢品牌快速擴張,完善團隊建設、產品研發,建立規模優勢,完成品類占位的最好時機。沒有準備的咖啡品牌,腹背受敵,甚至被洗牌出局。
當然,最好的產婆也催生不出假懷孕的孩子。源碼資本副總裁王星石提醒,資本是外力,是催化劑,咖啡企業本身做的好才是根本。
—點擊下列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參干貨—
深夜發生在711的故事|肯德基沒人要背后
營業提高20%|海底撈被洗腦|接手餐廳需注意
500強為啥有麥沒肯|星巴克賣飯|巴奴海陸空戰
一招打敗90%對手|排隊神店死了|你為啥開餐廳
統籌:劉曉紅|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