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餐飲老板:你的時間都去哪了?

    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975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很多餐飲老板抱怨:生活被工作占滿,各種時間管理方法不管用,連睡覺都沒有時間——這究竟該怎么辦呢?
    他們大多數習慣了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不知道該如何“慢下來”,或者不知道“慢下來”后該做什么。
    現代社會就像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著某種角色。機器越轉越快,人就被推著一直往前跑,疲于奔命。
    本文的作者用手術刀般的文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時間的全新視角。

    1

    時間管理——讓我們越來越快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時間猶如一套嚴苛的規則,規范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時間管理”應運而生,還成了今天的一門顯學:

    它教我們如何設定任務目標,如何把任務分解,如何區分重要和緊急,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單并設定好時間,如何把控好自己的工作效率……

    這些方法無疑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只不過都是“技術層面的解決”。只對問題的表面部分實施干預,而忽視了問題深處的根源。

    其后果是,問題的表面部分在短暫的消失后又再次出現,甚至愈演愈烈。

    時間管理中提倡的很多方法,并不是要讓人們逃離現代性境遇所構筑的牢籠,反而是要對其加以技術性強化,教會我們更精細、更嚴苛地分割生命時間。

    我們原本就是因為快而痛苦,可時間管理卻教我們如何更快。

    通過讓自己更快來趕上外部環境的快,表面上來看也有幾分道理。可窮究起來,卻是難以成真的海市蜃樓,因為完成一件事情的復雜程度往往超過我們的想象。

    無怪乎計算機科學家侯世達在其名著《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侯世達定律:

    “實際做事花費的時間總是比預期的要長,即使預期中考慮了侯世達定律。”

    另一方面,人們無法預估未來發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總是頻頻發生,打亂人們的原定計劃。

    沒有什么東西一成不變,所以我們的計劃總是泡湯。

    社會學家鮑曼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液態的”(liquid),是一個流動的世界,在這個社會里,沒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的,一切都處于不確定性中。

    由此可見,時間管理中制定時間計劃的方法并不可靠。

    我們通常制定的計劃往往會大大低估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而正是這樣的低估,逼迫我們快馬加鞭,去完成一個個原本在既定期限內難以完成的任務,而一旦無法完成,我們又會陷入自責之中,而這種自責本身也是耗費時間的……

    所以,雖然時間管理對于提升人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業績有時候會有一定的幫助,但人們的主觀感受卻常與此并不一致。

    人們依然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永遠都做不完,甚至為此而心力交瘁。

    2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哈佛大學的李歐梵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從一味求快的心理慣性中跳出來,讓生活變得更有節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他在《人文六講》一書中寫道:“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應該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時間競賽。

    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樂的說法就是節奏。

    想讓自己慢下來享受生活卻很難做到

    他讓自己慢下來的方法是,每天抽一點時間去“面壁”,也就是在一個私人的空間里,靜靜地去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讓心中不同的“自我”參與對話和辯論。

    這樣,可以讓自己不隨波逐流。

    而另一些事情,像處理日常公務諸如看郵件、寫報告等,則是越快越好,李歐梵先生說他都是用“極有限的時間”把它們處理掉的。

    李歐梵先生的做法頗符合“平衡時間觀”。

    在工作場合和生活場合采用不同的時間視角,也正是平衡時間觀所提倡的。可現代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過日子”,而是“趕日子”。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這番話,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

    繼續說生活中的慢。

    時尚專家弗洛克在一本名為《享樂主義手冊》的小冊子中給出了很多讓生活慢下來的建議,都挺有意思的,這里列舉幾條:

    ? 找一把公園長椅,坐下來,觀察生活

    ?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 散步,不要方向
    ? 在完全靜寂中看一本書
    ? 在陽光下小睡片刻
    ? 在燭光中洗一次澡
    ? 睡到自然醒

    當然,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關鍵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應求“快”,什么事情應求“慢”。

    這里我作了一個簡單的歸納,供大家參考:

    盡可能求快的事情:

    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常規的事務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行性任務,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購買,注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和爭論等。

    盡可能求慢的事情:

    與家人共度閑暇時光,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創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好準備等。

    3

    提高時間的使用深度

    時間的“快”和“慢”也常常對應著時間的“深”和“淺”。

    社會學家曾發現過一個“時間悖論”: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總體上一直呈增加的趨勢,但人們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的閑暇時間在減少。

    也就是說,人們實際擁有的時間越多,主觀感受擁有的時間卻越少。

    為什么呢?

    這正好可以用時間使用的深度來解釋。

    心無旁騖時時間往往過得飛快,同時我們也會獲得相應的滿足感。

    同樣是安排閑暇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的“被動式休閑”所帶給人的滿足感,就遠遠不如從事一項自己的業余愛好所帶來的滿足感。

    在看電視時:我們可以同時嗑瓜子、玩手機、跟人聊天,我們并沒有傾情投入;而在進行寫作、繪畫等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時:則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進入“心流”的狀態。

    所以說,我們從閑暇中獲得放松和滿足的程度并不取決于閑暇時間的長度,而是取決于其質量。

    “心流”(flow)這個由心理學家齊克森米哈里創立的概念已經漸漸為大眾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狀態。

    在心流發生時,人心無旁騖、全神貫注,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這個過程中,人會獲得很大的滿足感。

    當然,人也不可能一直處于心流狀態中,也需要很簡單地放松、閑適,只不過,在時間的“深”與“淺”之間需要某種平衡。

    獲得高質量的休閑滿足其實很簡單,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

    保持一項愛好,讓它在時間的深度和長度中慢慢生長,可能會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所以,事業與生活的秘訣,無外乎就是處理好時間的“快”與“慢”、“深”與“淺”的關系。

    —點擊下列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參干貨—

    餐飲大數據怎么用品牌怎么講故事品牌升級術

    海底撈變態服務全球最忙星巴克餐飲上市潮

    麥肯不再姓“洋”中國服務業標桿3個月扭虧

    人力成本降50%星巴克隱形福利收銀臺的秘密

    作者:采銅

    來源:本文素材來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一書,

    轉自書單(ID:BookSelection)有刪節。

    統籌:劉曉紅|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013.html

    (0)
    上一篇 2016年6月23日 05:41
    下一篇 2016年6月23日 07:4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