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餓了么又被罰!痛打外賣平臺,就能解決問題?

    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920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近日,“餓了么”被成都監管部門從重處罰15萬元,成為今年315之后,又一將外賣平臺推上輿論峰口的事件。

    打倒外賣平臺,無證餐飲和食品安全的問題就能解決了嗎?未必,甚至正好相反。

    1

    無證泛濫之結

    據了解,網絡訂餐平臺“餓了么”在被成都市食藥監局對其約談后,雖進行了整改,但在此后的檢查中仍兩次被發現商家無證供餐的情況。為此,成都市食品藥品稽查總隊近日決定對從“餓了么”所屬網絡平臺從重處罰,罰款15萬元。

    然而,這背后的癥結更值得思考。

    中國烹飪協會在《2015年餐飲消費調查報告》中公布的全國餐廳數量是5074852家,這應該是指有證餐飲。按照對應比例,全國無證餐館的數量應在兩三百萬以上。

    相比較起來,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口碑外賣現在入駐的餐館總數大概是數十萬家,外賣平臺上無證餐館的數量與現實中比較起來占較小比例。

    線上問題只是線下現實的一個映射。可以說,不找到無證餐館大量存在的問題根源,不管線上線下,都無法解決這么天量的無證餐館問題。

    開餐館一般需要辦理一證一照:《食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如果不齊備,就成為無證餐館。

    無證餐館產生的原因,通常被認為,餐飲老板為了逃避監管、降低成本,因此故意不辦證照。

    有這種情況,但并非主流。上海市徐匯區食藥監分局曾對無證餐飲情況做過排查,主觀原因不愿辦證的只占16.6%,大部分是因為客觀條件和審批門檻的限制。

    具體來說,催生無證餐館的典型情形有:

    1房屋屬性的影響。餐館辦理證照需提交房產證明,證明房屋屬性是商業用途并可用作餐飲服務

    但現實情況是,中國城市的老城區,以前根本沒有餐飲用房的規劃。

    “有著媽媽的味道”的餛飩店因房屋屬性關停

    上海夢花街19號餛飩店的遭遇是一個典型例子。這家店有20多年歷史,出品的餛飩被不少民眾譽為“有著媽媽的味道”。

    去年8月,小店上了東方衛視的節目,一夜爆紅。但節目播出后不久劇情反轉,小店被舉報無證經營,被相關部門關停。無證原因是餛飩店所在的舊公屋非商住房,沒法辦營業執照。

    2營業面積等硬件條件的影響。餐館辦理餐飲服務許可證,必須通過場所布局情況的核查。切配烹飪場所、涼菜間、餐具洗消區、更衣室等都有相應要求。這對通常只有十幾二十平米的小餐館來說很難達到。

    3環保因素的影響。中餐油煙大,很多靠近居民樓,環保檢查時無法通過審核。

    4成本負擔的影響。辦證程序多、成本高,也成了遏制餐館經營者辦證主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作者曾瑞在《城市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研究》中談到,一家新店自籌建到開業,需辦理的手續及收費項目就有近20項之多。

    2

    歷史窗口到來

    在美國,最大的外賣平臺之一GrubHub的網頁上,你可以看到這樣的“三不”條款:

    很難想象,中國的外賣平臺敢放出這樣的說明條款,絕對要被淹沒在口水中。中國既然法規已認定,外賣平臺的責任便不容回避。

    其實換個角度看,外賣平臺的出現給中國餐飲治理帶來了歷史性的窗口機會。人民日報在評論外賣平臺時說,這“應視為改進與升級政府監管模式的契機”。

    拆解一下無證餐飲產生的四大原因:

    1 房屋屬性問題。外賣平臺的出現使得餐飲機構未必要靠近消費群體,一時無解的餐飲規劃缺失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移動配送解決。

    2 環保問題。同上,餐飲機構可以不靠近居民樓,不產生油煙和噪音污染。

    3 面積布局等硬件問題。外賣平臺上的餐飲機構完全可以不設就餐區,省下來的面積和成本可以提升食品處理區的標準。

    4 辦證成本手續問題。這涉及到審批環節的改革,如果啟動面向新業態的管理,這些是在可解決的范疇之內。

    外賣平臺作為一種新形態,有可能重構餐飲的新業態。原來陷于僵局中的無解問題,在另一個維度上完全不成為了問題。

    這是新技術改變現實生活的特有方式。

    3

    現在即未來

    那么,在這個歷史窗口前面我們能做什么?重點看能否在無證餐飲三大問題上有所作為:

    監管力量薄弱問題

    上海浦東和餓了么開展了一個數據互通的合作,把政府掌握的數據放上平臺。你打開餓了么把位置定位調整到上海浦東,查看餐飲機構的商家信息時就可看到食品監督安全公示,里面有證照信息,以及監管部門對餐飲機構的評級(良好、一般、差)。

    如此一來,監管局面和力量對比將徹底改觀。

    這是非常有價值的舉動。用技術平臺把信息公開,如果能普遍實行,消費者就可對平臺上的餐飲機構進行信息核查。無證或假證餐館會面臨舉報,人人都將成為監管者。

    信息不對稱問題

    餐飲是一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我不知道你的后廚干不干凈,不知道你的食材是否貨真價實。在市場中,產品或者服務的賣方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

    外賣平臺上,消費者可以進行點評,交易數據可以查詢,這些都可累積為信用。雖然不能知道賣家的食品生產過程,但這些數據和信用可以對沖這種信息不對稱。信用高的賣家,應該獲得更多的收益。

    前段時間成都曝出一個新聞,一位外賣平臺上的餐飲經營者,因為被買家打了差評,跑到人家家里怒砸房門。這個行為當然不對,但從中可以看到,外賣平臺上的賣家開始非常珍視評價和信用了。這是很好的信號。

    相比于線下而言,火車站周圍的餐館從不在乎回頭客,輻射范圍有限的小餐館也并不奢望用口碑來吸引更多人流。但線上餐館,口碑的輻射范圍和價值呈幾何倍增加。

    也只有這種情形,才能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

    低廉餐飲剛需的問題

    電商平臺上,誕生了完全基于線上的“淘品牌”,涌現了巨頭級的“三只松鼠”、“韓都衣舍”等企業。有理由樂觀預測,餐飲外賣平臺也很有可能誕生基于線上的連鎖餐飲巨頭

    這會帶來兩個改變:

    1大型餐企可使生產規模化,有效降低成本,能在生產達標的情況下提供低價食品,滿足低廉餐飲的剛需。

    2 餐飲巨頭的出現改變既有小而散的格局,完成多年一直追求而未得的餐飲產業升級。

    資本的聚集和技術的驅動,餐飲業會迎來更深刻的變化。比如現在外賣平臺每一個盒飯都是可追溯的,從哪家餐館發出,由哪個配送員配送,多長時間到達顧客手里,都有電子數據記錄。食物的完全可追溯性在平臺上實現(原材料的可追溯性還有個過程)。

    而在美國,網絡訂餐平臺GrubHub上,精確到用戶可以隨時查看自己的外賣到哪里了(Track Your Grub)。在國內,一些外賣平臺也正在實現這個功能。

    在短短的幾年內,多達數百億的資金、最高端的技術人才和運營人才、巨大的流量匯集于餐飲外賣平臺,這是餐飲行業從未有過的歷史境況和發展圖景,它為這個行業的徹底變革提供了充足的資源。

    現在即未來。我們現在做的,就在決定明天的形態。

    作者:嚴九元

    來源:智谷趨勢,本文已獲授權

    統籌:張琳娟|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350.html

    (0)
    上一篇 2016年4月29日 07:40
    下一篇 2016年4月29日 10:3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