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848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資本、技術、人才三個要素,每個要素的出現,都會給行業帶來一次脫變。不同于以往漸進式出現,當前這三個要素同時扎堆涌進餐飲業。這就使整個行業的脫變,來得迅猛而激烈。 新興餐企,做爆品,玩創新,實現擴張。或聯手資本,如虎添翼。特別是O2O熱潮,挾裹了資本、人才,向上重塑餐企,向下重構消費群體,改變的不僅是企業的成長路徑,還有餐飲業的商業模式。 在資本+技術+人才+消費者+……N種力量的合力之下,餐飲業將展開激烈的大逃殺。 最終,餐飲企業化的結果,就是分層:或為灌木,或為大樹。
?餐飲老板內參王新磊 發于北京
|中國企業漸進式革新|
人才、資本、技術三要素依次“疊加”
▼
餐飲業發展環境,繁雜程度遠遠超過聯想、百度、阿里巴巴等巨頭們的成長環境,即有“戰國時代”之象,也有清末“中外文明融合”之氣。
▲餐飲業混戰繁雜程度遠超BAT
前者是菜系的格局被打破,一些餐企巨頭完成基礎擴張。當前餐飲江湖真正牛逼的巨頭也不過七八家。
后者是資本加入、移動互聯網技術加入、高級知識分子加入,再加上中外餐飲的融合,結果又偏偏遇到經濟的冬天……
一切看似紛雜,其實發展軌跡跳不出中國企業的共同進化路徑。
中國企業的進化路徑非常清晰,主要是人才、資本、技術三個要素,是依次出現的,并隨著兩次“疊加”,誕生了一代更比一代強的企業家。
第一代企業家是84級,他們基本上屬于“能人經濟”,而資本和技術其實都是欠缺的。比如萬科的王石、聯想的柳傳志,以及雙匯的萬隆。
到了第二代企業家,也就是92派,形勢就大不同了。一是他們大多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辭官從商,興辦各種公司。二是大環境上也更有利。1992年1月19日,鄧小平同志開始南巡,鼓勵股市試驗。
這使92派從一開始就有了“人才”+“政策”+資本的支持。比如副縣長熱門人選朱新禮下海,創辦“匯源”果汁。田源下海,創辦“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胡葆森離開河南省外經貿委,創辦“建業”地產。
但是,人才、資本、技術三個要素聚齊之后,行業就會產生“爆發性增長”。
92派和互聯網一代相比,還是缺少了一個“新技術”的升華。而互聯網一代,優勢明顯。人才、資本、技術都全了,關鍵是,新技術還創造了無比龐大的市場。
結果,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就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成長。比如網易,1997年成立,3年之后就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丁磊的身價達到2.2億美元。
|餐飲業爆發式革新|
資本+技術+人才+消費者+……N
▼
我們再來看餐飲業,也有類似的進化。
▲曾經做餐廳主要靠大廚
最初,大廚是餐館的“定海神針”,秘方和技藝就是競爭力。這讓他們最迷信口味純正就是大殺器。
后來,有了第一次革新,爆發點就是中餐企業挑戰肯德基麥當勞,最終慘敗。這讓中餐企業認清了肯德基麥當勞的競爭力不是產品,而是強大的管理體系。
此后,中餐放下狂妄,潛心學習,并用標準化實現了連鎖化。
一些企業在追求“連鎖化經營”的企業,就是用標準化進行“去廚師化”。
比如海底撈、西貝莜面村、味千拉面等等。
餐飲業的第二次革新,是非常復雜的,是資本+技術+人才+消費者+……N。
人才——大量具有先進管理經驗的外行牛人,殺進餐飲業,他們按工業化的思維構建自己的餐飲企業;比如和府撈面,先建工廠,后建門店。
資本——除了風投,很多土豪也跨行進入餐飲業,一開始就高舉高打。
技術——O2O本身就挾裹了資本、人才,向上重塑餐企,向下重構消費群體,改變的不僅是企業的成長路徑,還有餐飲業的商業模式。
這是立體的,綜合的革新。
此前的革新,還都是企業自身的重構,并沒有涉及消費者,因為突破性的技術還沒有出現,這個工具就是O2O。
當前,O2O作為新技術,已經重構了餐飲業,重建了消費關系。資本更是火上澆油,從外賣平臺、餐飲企業,再到供應鏈,無孔不入。
除了資本、技術,第三個攪局的力量是外行優秀人才“殺進”餐飲業,并從餐飲業的眾多弱點切入,制造爆點。
他們帶給行業的影響是深刻的,提升了餐飲行業人才結構的質量。同時,這些人中將誕生餐飲業真正的企業家,而不是大廚。
由此,當前餐飲業發展環境,真正到了餐企老板們拼智商的時候了——誰知識結構不夠,倒下!誰胸懷不夠,倒下!
結局會是什么?
就是在餐飲業制造出真正的企業家。
分野在際,或為灌木,或為大樹
▼
餐飲業也是企業,最終的歸宿必然會出現企業家,以及相應的方法論和價值觀。
未來,餐飲老板們混日子的機會不多了。
餐飲業的第二次革新,將在資本+技術+人才+消費者+……N種力量的合力之下,展開激烈的大逃殺。
最終,餐飲企業化的結果,就是在行業內分層:或為灌木,或為大樹。
▲大樹之下,寸草不生
這不是吹牛逼,你看看淘寶如何搞死很多實體就明白了。大勢之下,餐飲業豈能絕緣?
其實,當前你就會看到,一些企業倒閉,一些企業嗨翻天。
原因當然是多樣的,總體的路子就是餐企在完成工業化生產之后,開始轉向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
這些企業,善于和消費者互動。比如,有的餐是自嗨給消費者看,而新餐企是帶著粉絲一起嗨。
當然,這些都是營銷手段。而從背后的邏輯來看,能嗨翻天的企業,都有一個共性:系統競爭力強。具體有哪些,不妨找找看。
現在,餐飲業的競爭,已經開始比拼供應鏈。
這就是現實。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所以說,對標一個榜樣,從基礎做起,什么不行就學什么。資本、技術、人才……缺啥補啥。
統籌:張琳娟|編輯:閆太然|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iyanran
▲
及時獲得餐飲王道信息,請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