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克平:我從來不反對標準化,它和美味不是天敵

    長 按 識 別 二 維 碼,進 入報 名 / 投 票 通 道。

    第 1476 期

    董克平,無論對于餐飲人還是資深吃貨,都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近些年,他最廣為人知的頭銜,是《中國味道》總顧問。

    不過,他給自己的Title只有一個:食評人。他更想以獨立的視角,從美食出發,給出自己對于這個行業、這個時代的觀察。

    前不久,內參君和這位美食大咖進行了一場對話。有關“匠心與標準化”、“正宗與創新”的辯論,都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大董

    餐飲老板內參 王瑛 發自北京

    “我從來不反對標準化。沒有標準化產品,世界上得餓死多少人啊!”

    很多沒見過董克平的人,會以為他是一位注重“匠心”、非常傳統的美食家。

    內參君也拋出了一個略顯“碰撞感”的話題:如何看待標準化?

    沒想到,董克平認真而篤定地回答:“我從來不反對標準化產品。沒有標準化產品,世界上得餓死多少人啊!對于食物,我們首先從生存出發,別裝逼,裝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

    “標準化的本質是科學介入,因此和好吃并不矛盾”

    那么,標準化能否產生創新、這種創新又能否改變市場格局?

    董克平的回答是:“當然。”

    他為我們梳理了現代烹飪的脈絡:大約于1600年,就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后期,那個時候,醫生開始使用化學物品,而化學物品的進入,也讓廚師們找到了調制各種味道的可能。

    為什么這樣講?因為中國餐飲人一直在模糊味道的烹制。蔡昊說過:“什么東西最好吃?理論上講是蛋白質跟酶發酵到峰值的時候,那個味道最好。

    那如何能達到“峰值”,需要什么樣的溫度,多長時間可以達到這個剛剛好的“點”?

    曾經,蔡昊做了一碗酸辣面。大董一吃,一下驚艷到了:“哇,這個太好吃了。”

    回頭就跟他的徒弟說:“你去跟蔡老師把方子拿來。”

    “不用不用。”蔡昊寫了幾個公式,“你按這個做就可以了。”

    “所以,什么是標準化?標準化不是單純用多少面、炒制多長時間,而是這背后的化學作用催生的五感變化。”董克平說。

    “我一直在強調,食物烹制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科學標準的介入,是可以幫助產品達到最好的受眾體驗的。”董克平認為。

    所以,充分地了解食材、了解食性以及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是很多標準化能夠做出創新的一個原因

    “民間的東西最容易出創新,因為那里離人最近”

    對于餐飲人來講,找產品、找靈感,方式渠道很多。有人盯著當下的“爆品”,有人天南海北地尋味。看過美食比賽、吃過高檔餐廳、嘗遍小吃美食的董克平認為:民間的東西最容易出創新

    因為,民間的東西離人近,那里的東西是帶著溫度、情感和體驗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民間”都能隨時隨地出現產品創新。只有那些生活富足、物產豐富、人文鼎盛、商業發達的地方,才會有產品創新的持續性和先進性

    2015年,董克平開車從中俄邊界的黑龍江黑河到云南的騰沖滇緬邊界,大約8000公里的路程,從中國版圖畫了一條45度的線,而這條線正好是那條很出名的“胡煥庸線”,也是中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中國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線。

    “那次行走,我能清楚地就感覺到,長城以北、這條線以西,是有烹無調——有好羊,有好肉,烤燒燉補,撒把鹽吃了;而一過秦嶺這邊,滋味馬上就豐富起來了。雖說山西、陜西是面食天堂,但其實他們的‘調’很少。就像那句諺語,‘陜西十八怪,辣子算盤菜’。”董克平說。

    “人都認為家鄉的東西最好吃,但我要實事求是”

    董克平喜歡從歷史人文中看餐飲發展。

    古代富足的地方,往往與水為伴,基本都在江河的交匯處。因為有水、有碼頭、有運輸,就有商業、有商人、有消費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物品。

    曾經有一次,董克平去徐州一個座談會,請他聊聊徐州,他開篇一句話就把其中的人全得罪了: “徐州哪有什么好吃的啊……”

    大家問為什么,董克平說,徐州是歷史名城,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大戰都是在這里打的,而且,黃河平均三年決口兩次,淮河平均兩年決三次。說句實話,歷史上這個地方全是“流民”,流民首先要求的是生存,跟美食沒關系。

    后來,這個說法也被當地人證實。因為董克平問過很多徐州人“當地最好吃的是什么”,大家都說是“鹽豆子炒雞蛋”。

    “人可以有極其強烈的家鄉情懷,認為自己家鄉的東西最好吃,但是我也要實事求是地講,那個地方真沒法跟揚州、蘇南比。”董克平說。

    所以,越發達的地方越能創新。比如上海,就是中國美食最集中、最豐富、最有特色的地方。董克平認為。

    “沒有恒久不變的‘正宗’,‘正宗’是短暫的”

    董克平一直都覺得行業理解錯了一個詞,就是“正宗”

    “什么叫正宗?往哪找正宗?社會在變,文化在變,人在變,我們所處的環境都在變,味道不變,不可能。所以,味道是在變化的。既然如此,那一定時間段的味道,就是正宗。”董克平說。

    在他看來,正宗就是對一種食物、一種味道,在一個特定期的歸納和規定。其實正宗是短暫的,這個一定的時段以后一定會變。餐飲沒有恒久不變的“正宗”

    董克平說,“中國廚師更多的是將餐飲當作職業,而不是對其有自覺創新的意愿。所謂自覺,就是應該像大董這樣的人,在了解多方面的烹飪的技術、理論、實踐經驗之后綜合發揮。現在有一批人在這樣做,但還是少數。”

    而這種改變,不僅是觀念的改變,還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文化。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沒有生命力的,餐飲也是一樣,沒有文化支撐的菜是不會長久的。而這個文化,可以是歷史上延伸下來的,也可以是現在賦予的科技內容。

    “創新不是把菜變成新菜,而是生出新的表達方式”

    “現在大家都是太機械地理解創新這件事,有點太狹隘了。”董克平說。

    就是不要僅僅從傳統菜上去發展新的菜,而是從傳統的飲食和烹飪經驗上根據當代的食材、工具、智慧、資訊碰撞出新的東西。比如低溫慢煮、分子料理,這些老祖宗想都沒有想過。

    創新不是把菜變成新菜。中國飲食文化這么豐富悠久,要從中找到一些好的東西,利用現在的智慧,生出新的表達方式。

    就像烤鴨,要按照以前,早上起來,徒弟要先把大煤塊敲成小煤塊,生火,完了給師傅沏杯茶,等著師傅進來在烤爐上大顯身手。現在還用嗎?一個萬能烤箱全解決了,大董請國內頂尖的大師一起試吃過用烤鴨爐烤制的烤鴨,沒有一個人能嘗出哪個是人烤的,哪個是爐子烤的。

    在這種大的時代風潮下,不要再去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創新,而是要把思想上有價值的東西記載下來,通過與當下的資訊和中西方的碰撞交流,發揮出新的呈現或者操作方式,這是最根本的創新。董克平認為。

    更多大咖觀點,請關注

    《2017中國餐飲創新力100》評選

    8大創新維度、9位專家評審

    讓我們一起,重新定義創新

    三種方式進入報名/投票通道

    · END·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師麗丹 視覺|尚冉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火鍋細分頭牌|餐廳關店麥當勞發力

    供應鏈“效率革命”快餐水多深餐廳衛生間

    餐二代生存報告淡季攻略餐廳走紅10條標準

    餐企雙11|米飯重要性小哥講“新零售”

    餐巾紙爭議|危機公關法則蘭州拉面逆襲

    絕味“涉黃”|創業宣言網紅餐廳教程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1| 18519700748

    微信2|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9566.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1月25日 01:06
    下一篇 2017年11月25日 10:0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