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團隊不和睦,前廳后廚勾心斗角
“眾人拾柴火焰高”,但人多也容易窩里斗。
餐飲行業歷來奉行團隊管理模式,前廳、后廚要歸屬于一個團隊,須得與餐廳同心才是。可真能如此嗎?
前廳、后廚本質上是兩個互相合作又矛盾的團隊,稍微處理或者管理不善對餐廳將是致命的。
團隊之間最明顯的就是前廳和后廚的矛盾。
出菜慢,菜品沽清卻沒有及時通報,被顧客投訴,前廳后廚互相抱怨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處理不好就容易造成兩個團隊之間的“火拼”。
曾經就有一家酒樓發生了前廳后廚不和,威脅老板換人,不換就帶團隊走人的事情。鬧得餐廳老板焦頭爛額,最后不得不臨時求助其他人來代班度過難關。
所以說:
一個企業離不開團隊,如果團隊有矛盾、不和睦,輕則影響餐廳的日常經營,嚴重的則能搞垮一家餐廳。
提醒各位餐飲老板:在管理方面,無論是任人唯親還是處事不公都是大忌。
2
做餐飲“高大全”的思維根深蒂固
傳統做餐飲,喜歡菜品全面、裝飾莊重。
譬如普通中餐炒菜館子,一定要包括所有的地方菜系品種,顧客只是讀一遍菜名就要好久。
但現在已經到了聚焦單品的時代,顧客開始喜歡“小而精,小而美”的品牌。相反,傳統餐飲總是要盡量囊括盡量多的菜品,這種不聚焦的方式,不利于給消費者營造品牌辨別力。
3 不清楚自己的消費者是誰
一年時間找到顧客,三年時間形成口碑,是傳統餐飲行業的基本套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老餐飲人到處看模式、看產品,跟著流行不停地換策略,其實本質上并沒有確定自己的目標人群。
如今的消費群體比起之前要復雜得多,當下的餐飲環境中,不但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客戶,而且還要盡可能細分人群。譬如一人食,專門針對單身男女的特定目標用戶服務,如今頗受歡迎。
4
產品僅局限于“食物”
以往做餐廳,產品僅局限于“食物”本身,但事實上如今的餐飲產品的概念已經不局限于“食物”。“服務”“消費場景”“消費特色”等無形產品的重要性甚至超出“食物”本身。
相比于以前,當下消費人群多為體驗式消費,消費的也不是“食物”而是“文化”等看不見的東西。新派餐飲就是抓準用戶心理,通過各種手段打造獨特IP與衍生產品。
為什么有些主題餐廳雖然菜品味道一般,門前排隊依舊望不到頭的原因?因為消費者不僅是在消費食物,更是在消費文化。
5
花錢成堆,需求不對
做房地產的、賣鋼鐵煤炭的,甚至是電影明星,都開起了餐飲店。
很多外行的餐飲創業者開餐廳時總是飽含一腔熱情,看到市場上沒有某種菜式,就決定一定有機會,但問題是:這種菜式的需求是客觀真實存在的,還是自以為是假想出來的?
存在即合理。這個區域內這種產品還沒有,為什么沒有?你能想到的菜品,別人就想不到么?他們為什么不做?
有不少餐飲投資人,喜歡通過主觀的設想,特別是在對成功餐飲品牌的菜品進行品嘗后,結合個人理解就確定了菜品策略。方向不對,再努力都是錯的。同樣,餐廳經營也是如此。沒找對顧客的需求,沒做好定位,你的餐廳可能就僅僅是你家的飯堂。
6
營銷點不對位
以前的餐廳“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還這樣想的餐廳估計倒閉得七七八八了。重視各種點評網站、APP是第一步,主動根據自身特色策劃相應的營銷方法才是進階的生存發展能力。
一定要找到餐廳與眾不同之處,用互聯網思維去理解顧客。網絡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網絡營銷是最重要的營銷,不能只停留在“上團購引流量”的認知上。在移動互聯時代,餐廳經營的不僅僅是菜品,更是人群,是粉絲,只要跟粉絲感情好,他甚至可以幫你搖旗助威。
7 管理混亂,不堪入目
開餐廳不是開小飯館,要把餐廳當作企業來運營,重視各種細節的管理,因為往往很多餐飲企業的管理問題,都是出在小的問題上,管理不善、內部機制混亂也是許多餐廳倒閉的原因。
此外,餐飲企業常常是家族企業,規范管理而不是靠人情管理,才能避免餐廳走歪路。為了避免種種亂象,利用成熟的管理體系作為指導,請專家幫忙診斷,都是不錯的方法。
文章來源:東方美食。
☆
延伸閱讀-商家大閱兵:
休閑創意類|中式餐飲類|火鍋燒烤類
延伸閱讀-會員營銷實戰:
閨蜜鮮森|牛炙烤肉|湘廚飯店|皇牛壹號|南粵乳鴿|潮德阿水|蠔之味2|胖小廚|太康姐弟倆|小麥町2|過鍋癮|Amy越南餐廳|新悅茶餐廳|遇見烤魚4|大牛火鍋|蠔之味1|遇見烤魚3|小麥町|巴人火鍋|春潤四季|花椒遇見辣椒2|恩典榴蓮披薩|小雞部落2|遇見烤魚2|額爾敦傳統涮|海鄰家|潮小棧|銘咖咖啡|花椒遇見辣椒1|小雞部落1|遇見烤魚1|香家火鍋|牛人日誌|
延伸閱讀-城市論壇:
天津|廣州|深圳|北京|上海|趙子坤|哈楠|左飛林|許捷|鄭德安|李政羲|顧亮|呂強1|呂強2|金勇|許戰海|趙志強|周建祥|鶴九|遲煥濤|黃成鋒|何鑫
延伸閱讀-百城合伙人:
西安|沈陽|南昌|石家莊|成都|蘇州|杭州|長沙|鄭州
原創文章,作者:排隊網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