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者奕宏
微信ID:shikonghui,創造新銳品牌,創新商業模式。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或搜索xingzheyh關注。
(本文來自黃太吉創始人赫暢自述)
歲末年初,正是總結反思和展望未來之時。熱潮和寒冬在2015年同時交織出現,對于我們黃太吉這個三年的創業團隊,如何感受?諸多感慨,我想用三個關鍵詞總結我們過去這一年。
第一個詞: 加持
這是我們創業的第三個年頭,從一家10平方營業面積的小小的煎餅單品店經過2014年多品牌連鎖的發展,從2015年進入了全新的外賣模式,只有短短三年,模式變化不可謂不巨大。
很多人說黃太吉轉型真快,我對此看法卻有不同,借羅胖跨年演講中的一句"何須轉型,只要生長"。生長,正是黃太吉這三年進化的真實寫照。
向內生長,用自身的重力向自己施壓,好像恒星終將坍塌成黑洞一般,不斷接近那個只有"一維"的極限,這個極限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產品"。
初期多少質疑和冷水也并沒有澆滅黃太吉創始團隊的信念,只為不斷精進,我們只要明天比今天好,我們全體問心無愧。
把產品的"制作"做好已經僅僅是一個最簡單的底限,好像我們要出售的并不只是一座制作精良的佛像,更重要的是要為他誦經開光,真正的產品是被賦予了意義的作品。它的功能屬性,人格屬性,社交屬性都必須高度形成穿透人心的力量,把這些能量一起賦予一塊煎餅,何其難?在節奏緩慢的餐飲行業,從一塊煎餅出發,生長到今天的"外賣航母",何其難?
如何重塑食物的意義?
惟有"加持"不停,才讓我們走到今天。用戶的加持,投資人的加持,市場大勢的加持。
"不忘初心"的對立面是"條件反射",那是極其危險的慣性思維。很慶幸我們始終未敢忘: 不是別人覺得我們應該做什么,而是我們自己相信什么。
敢為人先,快速的試錯和堅決的執行力,讓我們得到了高達3億人民幣資本的持續支持和注入。資本從來不是為了拿來用做生存,而是用來發展,更關鍵的是資本對于初創團隊最大價值是空間換時間,時間才是初創公司最大的成本和潛在浪費。
第二個詞: 反思
為何餐飲行業市場空間如此巨大卻生存艱難?為何移動互聯網如此蓬勃,餐飲行業卻很難有內生的革新動力,卻頻頻遭遇門外野蠻的侵略型改造?短短半年,迅速開出40多家直營門店的我們同樣陷入這樣的困惑。
最終我們得到的答案是: 成本結構決定生存思維。
餐飲行業的核心形式就是餐廳,房租人力食材營銷成本持續上漲,與此同時,團購外賣再繼續雪上加霜,想活都難,何談創新?
其實問題很簡單: 催生出千億美元估值的新美大讓餐飲行業賺到利潤了嗎?還是他們已經成為新的成本?雁過拔毛,攔路抽稅的團購和外賣究竟是傷口上撒鹽還是雪中送炭?
我相信餐飲業最大的內傷就在這里: 經營的成本結構不合理,自然品質安全沒保證。在飲食這件事上,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便宜沒好貨是個硬道理。
改良升級成本結構在這個古老行業里迫在眉睫,但是也得先觀觀東風。移動互聯網就是最大的東風,關鍵是怎么個借法。
商業文明的樹根發展無非兩個元素的周而復始: 連接,供給。簡化的說(羅胖先說了): 線和點。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商業底層變革無非兩件事: 第一簡化交易流程,第二置換交易成本,帶來的是邊際成本的變化。
你想打車,滴滴一下。你找到車,車找到你,迅速匹配,簡化了交易流程。你不用買車沒花購置成本,但是用車定價權交給滴滴,壞天氣或者車少得加價,滴滴置換了交易成本。
成本改造的魔術在哪里?在后面這一步,置換的成本和次數越多,從供給方身上創造的邊際利潤也就越高。
在非常多的具備成本改造空間的服務業領域,連線這件事已經基本完成了。比如滴滴完成了"線"的工作,下一步就"點"的戰場了,在這個新連接上,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金融,車后服務等等都會變成一個個具備高價值的點生意,繼續改造與出行有關的一切邊際成本。
那餐飲行業怎么辦?
"連線"的生意餓了么等幾大巨頭公司已經完成。留給我們的使命就是"結點",以前不存在的點。
我最喜歡的一個公司,雖然沒什么移動互聯網思維和應用,但是它的商業核心本質依然是遵循這兩條原則,這個公司就是宜家。
第一,宜家不是賣單個物品,而是賣一個"場景套餐"。極大的簡化了交易流程,通過"簡化產品"的關聯性極大的擴展了銷售的邊界和效率。
第二,宜家所有家具平板包裝,貨架自提,運輸安裝全收費。本來屬于店家的倉儲物流安裝的"成品空間成本"全部置換到顧客那里,變成了"半成品"銷售。所以宜家的家具賣的是空間的界限,而不是空間本身。
這樣的"乾坤大挪移",放到餐飲業就有可能指出一條重構成本結構的明路,這就是: 外賣。但要說明是以"點"為模式的外賣,不是餓了么那樣"線"的生意。
黃太吉走向"精品化外賣"模式是必然,也是大勢所趨。因為只有把餐廳的服務流程簡化成"隨時隨地,一鍵外賣",把餐廳的固定成本置換為"配送到達用戶"的成本,才有可能實現餐飲業固有邊際成本的重構與優化,完成在"連線"基礎之上的餐飲外賣市場做大做強"結點"的商業模式。
當每一份外賣送出的時候,每一份內在的交易成本都在縮小,隨著越來越多外賣送出,所獲得的邊際效益正在逐漸放大,等于餐廳的生產和服務都隨著一次外賣"移動"了一次。
黃太吉外賣模式的本質就是一句話: 不動產移動化。
比如Airbnb,房子不能動,那就讓人動,交易場景也就移動了。同理,餐廳和廚房不能動,那就讓隨時隨地吃飯的人動,用數據連接起來,讓餐品出去找人,不動產的交易場景也就移動起來了,一旦移動頻次突破臨界點,邊際效益立現。
我們很有信心的做出判斷,這將是移動互聯網的血液注入餐飲行業的肉身帶來的最大商業機會。
第三個詞: 蛻變
三年摸石頭過河,加上不斷的反思和驗證,我們要做的事情反而簡單了: 做機場。
把堂食餐廳簡化為外賣獨立中央廚房,把中央廚房進化共享成起落各家"餐飲精品飛機"的"外賣飛機場",讓經營連線生意的"餓了么航空公司等"擴大航班班次和旅客流量,把我們自身做成"不動產移動化"的核心結點,或者說,我們就是外賣行業的全新基礎設施,為產業鏈上下游服務。這將帶來一場巨大的餐飲業變革。
外賣不再是簡單的外帶。
我們預言未來的餐飲公司將有兩本截然不同的菜單,一個堂食,一個外賣,產品種類和數量將截然不同。外賣既然場景不再是餐廳,那么外賣包裝就承擔了"餐廳環境"一樣的重任,試問現在有多少餐飲品牌真正研發適合自己產品的包裝?這里就蘊含著豐富的市場潛力。
餐飲品牌也不再只是餐廳品牌。
而是餐品品牌,更是餐人的品牌。外賣產品將打開一個口子,這個口子就是餐飲產品人格化或者說IP化的大趨勢,餐飲經營真正回歸到本質——經營好你的產品。
舉例說變革的趨勢: 為何最近一年影視IP熱?因為影視版權的"連線"早就結完了,院線,視頻網站,衛視,智能電視,移動終端,這些連線大局已定。剩下的自然就是"結點"的生意,甄嬛瑯琊羋月鬼吹燈都是"供給的戰爭"。
這股趨勢深化到服務行業,就是"供給側改革"加"消費大升級",這兩股旋風合成的龍卷風刮進餐飲業,會把餐飲行業刮成一個"啞鈴"形狀: 一頭是講究品質體驗感的社交型餐廳,一頭是移動互聯網化的精品型產品外賣,中間將是落后成本結構的死亡地帶。
新的場景需求爆發出來,再建一條全新的供給鏈條,獨立服務于移動互聯網外賣需求的黃太吉外賣平臺,是我們的野心,也是我們的恒心。
只有如此,食品安全和品質才能被最大化保證,合作品牌的營銷認知才能被釋放,生產及配送的效率才能大幅提高,用戶體驗才能實現"一次下單配送多個不同品牌"。這樣的"按需匹配",才可以不斷完善和優化創新型的用戶體驗。
更重要的,這是可以創造可觀盈利的商業模式。新生的盈利,循環到食材和工藝中,帶來新的研發質變,同樣的價格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讓快餐產品,讓外賣服務也具備更高的性價比,最終造福的是整個社會。
加持,反思,蛻變,都是為了變革而付出的行動。
從第一天出生,我們就甘心做一個開荒者,眼朝遠方,大步向前,背后的花開與豐收并不會讓我們停下腳步,前方的泥濘和坎坷才是我們渴望的食糧。
2016,即使有寒冬,那寒冬也只屬于濫竽充數者,屬于渾水摸魚者,屬于不思進取者。
資本并不是最終的判官,市場才是。資本并不是最好的指揮官,趨勢才是。
2016,對于真正的創業者,沒有寒冬。2016,一個讓人向往的好年頭。
>知識可以共享
點擊右上角分享朋友圈
>這里或許有你想了解的
回復對應關鍵字閱讀
1| 品牌與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是未來餐飲業競爭的生死之戰
2| 社群運營9則:打造有自動生命力的社群
3| 傳統餐飲業,如何互聯網+?
余奕宏,廣告人、自媒體人。16年品牌營銷,傳媒策劃經驗,專注互聯網餐飲生態圈,專注互聯網餐飲品牌和商業模式。失控餐飲俱樂部創始人。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公眾號:xingzheyh
個人微信:shikonghui
原創文章,作者:門頭戰略余奕宏,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