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
關于餐廳取名這件事,要堅持“不在失敗里看失敗,只在成功里找成功”。
小編閑來無事(這怎么可能)拆解了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2020年大眾點評必吃榜”,發現一些成功餐廳的取名秘籍。
(注:數據均來自大眾點評,有味整理統計,文章所提平均數,均剔除了最高數和最低數進行計算;樣本為北上廣深4地、2020年榜上有名并連續上榜兩年以上的餐廳;兩地重合品牌只選一個;共計167家店)
必吃榜里的三大秘密
能夠上必吃榜的餐廳,規模不一定很大,但是口碑好,經營相對成功。作為優質樣本,他們的集中特征對餐廳經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們將餐廳分為三種類型進行比較:
品類型(名字帶食材品類,例如:八合里牛肉火鍋、翅叔港式酒家·魚翅專門店 );
地域型(名字帶地區名,例如廣州酒家、南京大牌檔);
其他(不包含品類、菜系、地域,例如,蕓廷·晶萃 、夏朵花園)
品類型比地域型更受老板青睞
這167家店里,品類型餐廳共104家,占62.28%;地域型有24家,占14.37%;其他類型,有39家,占23.35%。
結果顯而易見,在最好的餐廳里,老板們最愛的還是明確包含品類的名字。
在大眾消費中,消費者對食材、品類的認可度要高于地域。地域通常聯想到菜系、味型、特色菜。比如川菜,很多人最先想到了“辣”;東北菜,很多人聯想到豬肉燉粉條。
看似菜系比食材的范圍大,實則將消費者的選擇縮小了,因為大部分消費者對菜系的了解通常來自一個味道甚至一道菜。
但強化食材或品類,想象空間就不一樣了,畢竟一頭豬可以有成千上萬種味型和烹調手法。
定位里講,第一時間讓你的消費者了解你是做什么的,不要讓消費者去猜這是一家賣什么的店,特別是在你的品牌優勢還不明顯的時候。
看不出來賣什么的餐廳,客單價最高
三類餐廳中,其他型餐廳的平均客單價最高,為148.7元,然后依次是地域型(139.41元),品類型(122.59元)。
或許,高端消費與大眾消費最大的不同,就是你看不出它是賣什么的。例如:鐘路商會·緣家 、錦府鹽幫·李宅 、蕓廷·晶萃 、映水芙蓉 、鳳凰樓等等。
高端宴請商務氣息更重,追求文化氛圍,環境比菜品重要,所以,隱晦一點也無妨。
風格不重要,但配適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大消費時代下,如果你是一家主打大眾消費的餐廳就沒必要附庸風雅,取一個文縐縐的名字。
名字越長,客單價越低
有味君整理發現,所有樣本中,名字包含10字符及以上的餐廳只有14家,平均客單價最低,為127元;5字符及以下的餐廳最多,為87家,平均客單價為131.24元;5-10個字符的餐廳為66家,平均客單價最高,為132.25元。
整體來看,5-10個字符與5及以下字符的餐廳,平均客單價相差無幾,但餐飲老板顯然更喜歡短一點的名字。
從傳播上講,越簡單越好記,越利于口口相傳,像“潮香四海·潮汕菜·招牌蠔仔烙”就有些冗雜了,吃好幾頓也未必記清全名。
數字比外語更不受待見,約占2%
關于避免使用外語、數字、生僻字、繁體字的呼聲很高,但具體使用情況,卻少有人提及。
在這次調查的樣本中,店名含外語(英、日)的只有18家,占10.8%;含有生僻字、繁體字的只有7家,占4%;含有數字的只有4家,約占2%;三類總占比約為17%。
可見,即使是在經濟收入、文化程度較高的北上廣深地區,人們對這類品牌名稱的接受度依舊很低。
那么,在中西部,更應該盡可能剔除不利于傳播的字符。
中國餐廳取名史:
60年代樸素、80年代刻板、90年代生動
在萬物皆可糧票的60、70年代,名字和裝修一樣簡陋。“復興回民面店”,都是少數人打牙祭的奢侈地。這個時代里,店名里充斥著碳水化合物(米面糧油)。
而剛剛進入改革開放的80年代,吃飯的地兒都叫飯店。無論面積大小,檔次如何,各個都叫飯店,國營飯店里“建國”“和平”遍地開花,后來開放私人經營,“悅賓”“迎賓”數不勝數。
1980年9月30日,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應運而生。
到了國際環境巨變的90年代,取名刻板里帶著點兒活潑。開放已成定局,外資進入大陸,例如麥當勞、星巴克。
《繁花》作者,金宇澄的手繪地圖
小說《繁花》描繪了90年代建立的飯局生活,典型上海的寫照。這個時期開放包容,出現了眾多的西餐廳,這張手繪圖中可以看見“錦江飯店”“花園飯店”“萬興食品店”“紅房子西餐館”……
跟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取名依舊是大而全的籠統叫法,賣小吃的就是食品店,賣飯的就是飯店、酒店,但是相對于“建國”“迎賓”,“紅房子”“花園”就生動很多。
進入21世紀,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歷30年的行業發展與市場競爭,中國餐飲業發展已經進入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業態多樣化、經營模式連鎖化和行業發展產業化的新階段。
2013年以前,雖然小餐飲不斷壯大,但家庭餐飲不是主流,宴請撐起一片天,這個時期是全聚德、金錢豹、俏江南、小肥羊的黃金十年。
有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正餐市場規模1.1萬億元,到2012年,這個數字達到了2.2萬元。5年翻兩倍的增速。
這個時期,取名字都往高端了靠,浮夸奢靡一點不會出錯,用定位的眼光看金錢豹,怎么也想不到這是家自助餐,俏江南聽著也不像一家川菜館。
后來隨著國八條頒布,這些假大空的餐飲終究逃不過衰敗的命運。
2010年以后,大眾消費進入歷史舞臺,這個時期的餐廳取名,近乎群魔亂舞。
大眾消費時代:餐廳取名規則逐漸被打破
賣什么東西取什么名時期
2000年往后10年,大眾餐飲還不是主流。
此前由于經營者的學歷偏低,缺乏品牌意識,通常賣包子就是包子鋪,賣煎餅就是煎餅鋪,賣川菜就是川菜店,講究點的用姓氏、地域作前綴,滿街都是“小李XX”“小王XX”“XX師傅”“四川XX”“廣州XX”。
親戚齊上陣時期
國八條后,家庭和工薪階層成為市場主體,個性化、選擇性和理性化消費特點日趨明顯。餐廳取名也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親切。
像外婆家、老娘舅都在2010年后崛起,并且掀起了一陣親戚風,“XX大叔烤魚”“XX媽媽菜”“阿姨奶茶”,“瑞可爺爺的店”。
定位時期,品類當先
2010年,小肥羊等餐飲品牌贏得維權官司,餐飲人的品牌意識越來越濃,取名字也不再敷衍。2013年后,大量資本轉向大眾餐飲,餐飲品牌考慮到擴張等因素,對取名也越來越看重。
在定位學的推波助瀾下,每一個餐廳都期望擁有一個好名字,來幫助自己在紅海競爭中站穩腳跟。西貝、巴奴、老鄉雞等大型餐企進入了改名期。
成功如巴奴,靠著毛肚的精準定位,在火鍋定位里站穩了,成為大哥不可忽視的對手。
折騰如西貝,耗資6000萬,經歷了特色菜、民間菜、西北菜、烹羊專家,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西貝莜面村。
名字很重要傳播更重要的網紅時代
4G開啟了網紅時代,這個時期的新生品牌與海底撈、西貝等老品牌大品牌相比,他們更注重營銷宣傳。
通過多媒體矩陣,進行宣傳炒作,一炮而紅。他們的名字或文藝,如“付小姐在成都”“很高興遇見你”,或博眼球“叫了個雞”“ta跟誰上了床”。
陽春白雪裹著俗不可耐,野蠻生長,易燃易爆炸,管理失衡導致餐廳生命周期變短。
從4G窺探5G時代,名字只是錦上添花?
科技改變世界,帶寬不斷擴容,一個品牌只要舍得在營銷上花錢,一夜之間就能火遍全網。
鹿角巷、瑞幸、小龍坎、大龍燚、超級文和友……這些曾經很火或依舊很火的品牌,如果在2G時代,你第一次見到這些名字,很難猜出來這到底是賣什么的。
但在今天,幾乎每一個互聯網人都或多或少聽過這些品牌,并知道這是做什么,用定位那一套你解釋不清。
決定生死的關鍵變成企業的管理能不能跟擴張速度,具備不具備持續創新經營的能力。
畢竟海底撈,這種聞之不知其意的名字,也全憑實力把品牌名做成了品類標識。
好名字很重要,但跟管理比起來,似乎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如果不把毛利降低10%,你的店就等著關門吧!
▼點亮在看更有味哦▼
原創文章,作者:有味財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