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后的深圳,
安靜得讓人陌生。
冷清的街道上,
似乎只有風的聲音。
近日,
隨著一些人陸續返工,
才多了點人氣。
不過,
街上營業的餐飲店依然沒幾家。
“剛吃完飯,就爆單了”
像往常一樣,南山科技園店的幾個小伙伴剛吃完員工餐,店里的電話響了,又有顧客來訂外賣了。
接著,外賣的單子雪花般飄了過來。
很快,出菜口的電腦屏幕上一片綠。
又爆單了,今天來得有點早。
店里伙伴立馬忙起來。
出菜口的小伙伴鍵盤敲得賊溜。
負責打包的小伙伴麻利中透出一絲瀟灑。
由于上晚班的伙伴等會才來,出品間人數不夠,卓建保就頂著崗,一邊烤著韭菜,一邊協調。
“再忙,也要及時做好售后”
同一時間,
大芬店的朱松鋒也在忙碌著。
今天不僅外賣騎手在排著隊,還有一些顧客也到店打包帶走。
大家似乎約好似的,同一時間下單。同時,粉絲群里顧客也不斷咨詢,店里更忙了。
不過,朱松鋒還是堅持讓一個小伙伴專門回復顧客,他說:”忙歸忙,售后不能拉下,顧客體驗一定要做好,及時解決顧客的問題。”
“大家停一下,我先發點獎金”
這外賣訂單就像深圳的雨,
一會來得匆忙,一會又消失不見。
剛忙完一輪,南園村的徐居超說:“大家停一下,我先發點獎金。”
除了還在忙著的3個伙伴,其他小伙伴齊刷刷的站好。
營業額突破獎一天1000塊,大家可期待著呢。
“營業到凌晨3點,有顧客來會晚些”
拿到獎金,代表的是昨天的成果。
想要天天拿獎金,戰斗不能停。
晚上9點半,上梅林店的魏曉峰填了下肚子,又和伙伴們一起投入工作。
這幾天,顧客不定時,但比之前多了些。
魏曉峰說:“我們一般都會營業到凌晨3點,有時還有顧客來,就會更晚些。”
顧客陸續的來,
店里的伙伴低頭忙著打包,
門迎的小伙伴依然站得挺直。
在這冷清的十字路口,
“木屋燒烤”這4個字分外顯眼。
“你們辛苦了”
深圳的夜晚,總少不了木屋人。
店里暫時不是太忙,大潤發店的梁朝暉準備出門了。
街道斜對面的防疫值班人員依然在堅守著崗位。
木屋人能做的不多,免費送上夜宵也算一點心意。
還有,我們也想說聲:“你們辛苦了。”
“今晚下班,我們開個會”
晚上11點,街上人更少了。
民治店潘少兵正在打電話。
有個顧客在網上下了單,結果跑到大潤發店去拿餐。
顧客說:“下錯了,能退款嗎?”
潘少兵說:“可以。”
由于菜已經出了,潘少兵就自己付了錢,權當自己加餐了。
門迎小伙伴看著暫時沒客人來,就搞起了衛生、消毒。
看著伙伴們各司其職,潘少兵說:“今晚下班,我們開個會。”
畢竟,疫情不知何時會結束,我們要時刻準備著。
“零下2℃的下雪天,我提著熱乎的飯”
當然,這一幕幕不只發生在深圳,北京、廣州、天津、上海、重慶、成都、杭州,這些城市的木屋人都在做著同樣的事。
在下著雪的北京,
歡樂谷的于永泉和郭德民開著電車送餐。
記不清這是北京下的第幾場雪,
也沒算過今天送了多少單,
他們知道手里的炒飯還是熱的就行。
杭州也下著雪。
顧客說:“明天要上班了,今晚忍不住想吃木屋的豆皮。”
雖然超出外賣配送距離12公里,武林路店的李春輝還是答應了。
只要你信我,我打車也要送到,這是木屋人的態度。
不得不說,有木屋人的地方,總是充滿了感動。
凌晨一點,
有個顧客問:“木屋還營業嗎?”
伙伴們立馬回復:“營業中。”
有顧客說::“我想吃75℃以上的炒米粉。”
伙伴們:“一公里距離70℃送到你家(外賣菜品的溫度畢竟不如堂食,還要根據各地方天氣情況,這里只是說個大概)。”
或許,顧客只是想吃木屋燒烤了,隨口一說。
可是,在木屋人眼里,顧客的每句話都牢記心中。
這就是木屋人的故事。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屋檐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9586.html